近年來,大量古裝劇在創作中融合非遺元素。這些傳統技藝不僅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因素,還進一步提升作品的美學內涵。與此同時,非遺技藝也通過現代影視技術煥發新生,走進更多觀眾視野。
《藏海傳》
由優酷、量子泛娛、春羽影視出品,鄭曉龍、曹譯文執導,趙柳逸編劇,肖戰、張婧儀、周奇、黃覺等主演的古裝傳奇劇《藏海傳》,于5月18日在CCTV-8電視劇頻道和優酷同步開播,劇中大量非遺元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藥發木偶
2006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由浙江省泰順縣申報的泰順藥發木偶戲位列其中。藥發木偶是以火藥帶動木偶表演的傳統手工技藝,泰順藥發木偶已有300多年歷史。《藏海傳》中的藥發木偶對劇情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榫卯技藝
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7000多年,遍及中國全境,并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筑技術的代表。《藏海傳》中,藏海自幼就跟隨蒯鐸學習營造技藝,榫卯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元素。
秦淮燈彩
藏海入京時那幅高達8米的“發光屏風”,采用秦淮燈彩技藝制作而成。秦淮燈彩技藝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南京地區代表性民間藝術之一。秦淮燈彩汲取中國傳統紙扎、繪畫、書法、剪紙、皮影、刺繡、雕塑等藝術之長,在制作中綜合木工、漆工、彩繪、雕飾、泥塑、編結等諸多工藝,形成自己的技藝特色。
皮影戲
《藏海傳》主創團隊以老虎、蜈蚣等動物皮影,象征朝堂各方勢力,以光影變化推進藏海計謀,并將皮影尺寸放大,營造“古代巨幕影院”效果。中國皮影戲于201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是一種以皮制或紙制彩色影偶,伴隨音樂和演唱表演的戲劇形式,在國內多個省份擁有不同流派分支。
《臨江仙》
古裝仙俠劇《臨江仙》由歡娛影視打造,智磊、國浩執導,白鹿、曾舜晞等主演。該劇將非遺元素從視覺點綴升華為敘事靈魂,以“剛柔并濟”的皮革制作技藝、天人合一的建筑哲思,重構仙俠劇文化根脈。
皮造花
《臨江仙》中標志性的非遺元素皮造花,花瓣溫潤剔透、造型栩栩如生,其制作技藝為浙江杭州拱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仝仺皮塑皮雕技藝。皮造花制作需經歷浸泡、鞣制、雕刻、染色、塑形等十余道工序,將牛皮制成薄至0.2毫米的透亮花瓣,再組合成相應飾品。劇中女主角花如月佩戴的百合發梳即為此工藝的代表作。
《延禧攻略》
非遺并非靜態遺產,而是可融入當代敘事的活態文化。由歡娛影視和愛奇藝出品,惠楷棟、溫德光執導,吳謹言、佘詩曼、許凱等主演的《延禧攻略》,以匠人精神復刻技藝,以角色命運承載符號隱喻,讓非遺成為東方美學的敘事靈魂。
緙絲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于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該技藝采用“通經斷緯”技法,使得成品正反如一、鏤刻感強。劇中太后、嫻妃等使用的緙絲團扇,均由技藝傳承人指導復刻。緙絲作為最早用于藝術欣賞的絲織物,被譽為“織中之圣”,由于經得起摸、擦、揉、搓、洗,又有“千年不壞藝術織品”之譽。
絨花
以蠶絲染色成絨,手工捻制鋼絲勾條成型,絨花因諧音“榮華”,寓有吉祥、祝福之意。目前,江蘇南京市、淮安市和揚州市均有相關非遺項目。劇中富察皇后“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的設定,還原了《清史稿》中記載的節儉形象。
《風起霓裳》
由優酷、陜文投藝達影視、國文影業出品,古力娜扎、許魏洲主演的《風起霓裳》,以唐代服飾文化為切口,融合刺繡等非遺技藝,為觀眾呈現“穿在身上的盛唐”。
刺繡
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刺繡在中國多個省市和民族擁有不同流派傳承,包括享譽海內外,有四大名繡之稱的蘇繡、蜀繡、湘繡和粵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與中國傳統刺繡技藝相關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有60余項,省級非遺項目120多項。《風起霓裳》將刺繡、制衣等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要素,將非遺融入權謀與情感主線,讓非遺與劇集實現巧妙聯動。
《大唐小吃貨》
由陜文投藝達影視出品,張珂執導,李子璇、劉潤南、張航瑜、王璐等主演的美食微短劇《大唐小吃貨》,融合古裝、美食、喜劇等多種元素。劇集以美食為主線,讓觀眾于人間煙火中觸摸盛唐溫度。
叫花雞
劇中出現的叫花雞,是中華傳統美食。相傳,有一個叫花子偶然得來一只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將雞去掉內臟,帶毛涂上黃泥、柴草,放在火中煨烤,熟后,剝掉泥殼,雞肉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江蘇常熟、蘇州、張家港及浙江杭州等地,均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玫瑰餅
作為中國傳統糕點的代表,玫瑰餅的制作技藝在國內多個地區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云南鮮花餅制作技藝,便包括玫瑰餅的制作。此外,還有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祥禾餑餑鋪”傳統糕點制作技藝,同樣包括玫瑰餅的制作。
《儺戲》
由山海星辰打造的非遺奇幻微短劇《儺戲》,于7月10日在紅果、抖音等平臺播出,上線24小時熱度超5000萬。該劇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為敘事主線,通過劇情、服化道及表演,全方位展現此項傳統技藝。
儺戲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戲曲形式,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河北等省。目前,已有武安儺戲、池州儺戲等十余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儺戲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劇中儺舞動作借鑒德江儺堂戲、仡佬族儺戲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在保留“剛勁韻律”的基礎上,進行影視化改編,使傳統動作更具戲劇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