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培育的宏觀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正經歷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深度轉型。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模塊,其價值不僅在于整合語言、思維、審美與文化要素,更在于通過實踐性活動重構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突破傳統教學框架,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驅動、以情境為載體、以評價為反饋的立體化學習路徑,推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現語言運用能力、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的協同發展。
教師可運用“大問題”與“小問題”結合的策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圍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設計核心問題“魯迅為何創作此文”,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梳理魯迅生平與創作背景,分析其思想情感。此類問題需兼顧深度與適切性,避免超出學生認知范圍。同時,結合學生興趣設計關聯性問題,在問題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從文本表層信息逐步深入到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社會背景,引導學生形成系統化的思維路徑。還需關注問題的開放性和多元性,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見解,通過辯論、質疑和反思,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通過“大問題”引領方向,“小問題”細化探究,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構建知識體系,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教師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沉浸式學習情境。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例,教師可融合歌曲賞析、背景研讀與主題演講,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經歷表達對祖國的情感認知。在《沁園春·長沙》教學中,通過分析毛澤東創作背景與詩歌意象,引導學生探究革命情懷與時代精神,并拓展至長沙歷史文化調研,如走訪岳麓書院、觀看紀錄片等,實現文本理解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此類活動注重學生主體參與,通過演講、創作、實踐等多元形式,增強學習體驗的趣味性與實效性。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虛擬現實、數字博物館等,為學生創造更加直觀和生動的學習場景。例如,通過虛擬技術重現長沙的歷史風貌,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詩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將學習成果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如制作主題手抄報、拍攝微電影、創作詩歌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通過情境化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內涵,還能在文化體驗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需突破單一維度,關注學生綜合表現。教師應從三個層面展開評價:一是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參與度、合作能力與任務完成質量;二是個性化評價,關注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表達;三是創造性評價,鼓勵跨學科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在《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結合演講內容、調研報告與創意作品,綜合評估學生的文化理解力與審美鑒賞力,促進學生反思與成長。此外,教師還應注重評價的動態性和發展性,通過建立學習檔案袋,記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成長軌跡。同時,引入多元評價主體,包括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家長反饋,形成全方位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優勢和不足,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提升自我。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和技能,更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路徑,本質上是核心素養理念在教學中的具象化表達。通過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情境創設的沉浸性與文化性、評價體系的多元性與發展性,教師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其在語言實踐中深化思維品質,在文化體驗中增強審美意識,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創新能力。這一過程不僅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華——從知識傳授走向素養培育、從課堂學習走向終身發展。
(作者單位:利川市文斗鎮民族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