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截至今年4月,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達157.6萬件,占全球申請量的38.58%,居全球首位。
在龐大的創新基數與應用需求面前,如何將人工智能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創新的動能、將產業變革紅利轉化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支撐,是當前必須回應的現實議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雙向賦能,是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強效引擎。
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是新賽道,有機遇,也有挑戰。作為“有形之手”的政府能夠通過政策支持、資源整合,為融合保駕護航。一方面,政府通過出臺、完善專利法,建立高標準懲罰性賠償制度,保護知識產權、保障專利轉化運用。例如,上海創新設立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保護專業委員會,健全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武漢出臺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設立知識產權保險保障機制,降低企業維權成本。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打破行政壁壘、提供人才服務等方式,助力培養研發團隊,助推優勢力量集中攻克科技發明、產業升級中的重大難題。如浙江布局建設杭州城西、寧波甬江、溫州環大羅山、浙中、紹興、臺州灣六大省級科創走廊,形成了“一廊引領、區域聯動”的空間格局,促進創新資源在區域內高濃度聚集、高頻次交流。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二者融合的關鍵環節。企業是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真正主體,是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的“鏈長”。企業能夠將市場需求轉化為技術突破、將技術革新轉化為產業價值。在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快速響應產業需求,在運動控制、環境感知、AI決策等核心技術方面實現突破,并推動商業化落地。企業中的“領軍者”能夠激活廣大中小企業的“創新細胞”,形成“頭部引領、梯次跟進”的“雁陣形”發展格局。合肥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充分發揮“頭雁”作用,依托關鍵技術引領創新前沿,促進一大批專注于智能語音芯片、醫療AI、工業視覺等細分領域的“雛鷹”“瞪羚”企業茁壯成長,形成“領軍企業引領—中小企業群躍”的企業創新生態。
“產學研用”貫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提升“產學研用”各方主體積極性、推動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匹配是重點也是難點。目標導向與優勢互補機制,能夠通過明確“產學研用”各方主體在合作中的角色定位與責任分工,實現發展共贏。之江實驗室創新采用“共商共建共享共發展”的機制,聯合全球合作單位聚焦太空計算這一共同目標,以總體部制為核心,充分激發各方活力,推進有組織科研?!翱蒲袡C構引領基礎研究、產業聯盟促進協同創新、科技金融助力創新轉化”的協同機制,能夠提升科技創新方向與市場應用前景的契合度。上海通過發揮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大院大所”的科研優勢,洞察科技創新趨勢;通過組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18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評判行業發展走勢;通過構建多元化科技金融體系,評估市場潛在價值——技術、產業、資本密切對接、良性互動,共同助力創新成果轉化和升級。
面對激蕩的國際競爭局勢與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動擁抱變革,讓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充分澆灌產業創新的“廣闊田野”,方能贏得戰略主動、制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