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行業人才與技術需求呈上升趨勢,主要源于全球供應鏈的迅猛發展與數字化轉型的深度拓展。近年來,隨著產教融合政策的深入推進,物流實踐基地作為高校與企業產業間的紐帶,其建設規模與成效顯著提升。本研究在闡述相關概念與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物流實踐基地的運營瓶頸、產學研協同中的價值斷層現象以及經濟附加值創造的關鍵障礙,構建了“投入—創造—分配—再投入”的閉合循環經濟附加值創造傳導機制,并設計了“雙循環驅動+四維調控”動態協同機制,從而優化知識分享與資源利益分配,進而提升經濟附加值,為物流產業向高效智能轉變提供支撐。
關鍵詞: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經濟附加值
引言
目前,全國已建成物流類產學研實踐基地超過1200個。其中,京東物流與全國35所高校共建的“智能供應鏈產業學院”,年均培養專業人才達5000余人,技術轉化效率提升40%。然而,當前不少物流實踐基地面臨資源整合不佳的困境,物流實踐基地的資源分配亟待優化。借助價值鏈融合來提升經濟附加值,是物流實踐基地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這關乎物流實踐基地能否充分發揮其產學研協同作用,推動物流行業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一、相關概念解析
(一)物流實踐基地
物流實踐基地作為協同創新平臺,以物流產業需求為導向,整合多方資源,具有科研與產業融合、主體協作、價值共創的特性。該平臺注重技術革新與產業需求的深度契合,致力于構建穩固的“產學研”合作生態系統,以推動物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傳統實踐基地與物流實踐基地在核心功能、資源整合及價值創造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如表1所示。
(二)“產學研”價值鏈整合
“產學研”價值鏈融合是融合創新要素的過程,它借助體系化協作機制對接產業需求,對創新要素進行優化配置[1]。本研究以物流實踐基地作為關鍵樞紐平臺搭建全鏈路體系,以期實現知識、技術的有效流通,促進雙方更順暢地交互,進而推動整個體系良性運作。
(三)經濟附加值
在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的背景下,經濟附加值作為衡量企業或項目經濟績效的重要指標,其定義為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后的剩余收益,能夠反映企業或項目為利益相關者創造的真正經濟利潤。該指標常用于衡量價值鏈整合過程中,通過資源優化、協同創新和效率提升所創造的超額經濟價值,對于評估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相關理論概述
(一)物流實踐基地的經濟附加值特征
物流實踐基地的經濟附加值特征理論基于價值共創與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構建,該理論強調物流實踐基地在經濟活動中,通過整合教育、科研與產業資源,實現多元價值的協同創造[2]。具體而言,教學、科研與產業各主體在物流實踐基地中相互作用,共同構建價值矩陣,以提升整體經濟附加值,促進物流產業的創新發展。
(二)價值鏈整合的理論基礎
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的理論基礎至關重要。該理論以波特價值鏈理論為結構支撐,融合多學科理論,構建起涵蓋基礎物流與創新支撐活動的價值體系。此體系旨在強化效能的協作機制,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契約潛在風險,從而推動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的高效整合。
三、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的問題分析
(一)當前物流實踐基地的運營瓶頸
1.主體協同維度存在結構性沖突。主體協同維度存在結構性沖突,此沖突主要顯現于價值取向的分歧,進而呈現為組織機制的短板[3]。高等院校側重于學術成果與人才培養,企業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科研單位關注技術先進性指標,目標分散化導致協作效果不佳。
2.價值轉換階段存在程序性障礙。價值轉換階段存在程序性阻礙。受數字化變革滯后影響,創新鏈斷裂,“死亡之谷”現象顯著,中試階段資金投入不足,與產業化需求差距較大,大量科研成果滯留實驗室。同時,多數物流實踐基地未搭建統一數據中臺,物流設備裝備普及程度低,限制了價值轉化成效。3.價值轉換階段存在程序性阻礙。制度環境層面存在體系性限制,常出現囊括政策協作不佳的狀況,同時存在金融扶持缺失、評估體系失當的問題。物流實踐基地政策存在弊端,導致風險投資參與率低,科技保險產品匱乏。此外,當前考核機制側重論文指標,抑制了成果轉化積極性,制度環境構建存在明顯不足。
(二)產學研協同中的價值斷層現象
1.知識轉換脫節。理論研究與產業應用脫節,導致知識從理論到產業應用存在明顯隔閡,缺乏有效的知識編碼轉化機制,科研人員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比率低,大量創新成果難以實現有效技術轉移,形成“著作等身但轉化甚少”的困境[4]。
2.資源調配斷檔。高校培養的物流專業人才難以滿足企業即時用人標準,導致人力資源錯配,創新元素流通受阻。同時,可用于研究的公開非關鍵數據稀缺,引發“數據玻璃門”現象。
3.價值傳導斷裂。價值傳導斷裂導致創新鏈銜接不暢,技術研發至商業應用轉化的成功率低。科研人員在利益分配中知識產權獲益占比少,挫傷了創新積極性,中試環節風險資金保障覆蓋程度低,許多有潛力的項目因“死亡之谷”效應半途而廢,成為創新價值鏈的關鍵阻塞點。
(三)經濟附加值創造的關鍵障礙
1.創新轉化機制不通順。技術成果向市場應用轉化的環節存在明顯中斷,物流領域的研發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缺乏有效對接,專利實際應用率較低,物流自動化等核心技術領域大量授權專利閑置,導致創新成果產業化途徑存在系統性梗阻,技術創新價值難以實現。
2.資源要素分配失當。資金投入結構具有非市場化特征,過度依賴財政扶持,市場資金介入不足,難以構建良好的投入產出循環。人才結構中,中高端研發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產業實際需求,限制了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設備資源利用效率低,智能倉儲等先進設備大量閑置,凸顯出資源調配重資產投入而輕運營管控的趨勢,粗放式資源運用方式提高了價值創造成本,具體見圖1。
四、構建以“產學研”價值鏈整合促進物流實踐基地經濟附加值創造的路徑與機制
(一)經濟附加值創造的傳導路徑
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的經濟附加值傳導路徑構建四階段閉合循環系統。即在創新元素投入階段,政府、企業、高校三元主體結構奠定價值基礎。價值增益轉變階段需依次經歷知識轉化層、技術商品化層和市場校驗層。經濟價值釋放階段產生經濟收益,該收益帶動產業升級收益,產業升級進而產生人才優化收益[5]。在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中,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三方主體共同參與,按照動態協商的比例分配經濟附加值收益,涵蓋直接經濟收益、產業升級收益和人才優化收益三重價值維度,并依據合作階段(初期研發、中期轉化、成熟應用)靈活調整分配權重,以平衡各方利益、降低合作風險。同時,將部分收益反哺基地建設,形成“投入—創造—分配—再投入”的閉合循環,最終實現經濟附加值的可持續積累與價值鏈的協同擴張。
(二)動態協同機制設計
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的動態協同機制采用“雙循環驅動+四維調控”架構,實現經濟附加值的持續增長。具體而言,內循環聚焦“知識—技術—市場”的創新增值閉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收益反哺;外循環構建“政府—金融機構”的外部支持體系,保障資源供給和政策引導。通過內外價值循環的協同共振,結合多維度動態調控,構建解決產學研資源錯配與價值鏈脫節問題的系統化架構,即“政府—高校—企業—金融機構”四元網絡[6]。該網絡以數據為紐帶、以機制為保障,借助智能合約實現精準需求匹配和快速資源調配響應,擴大風險共擔覆蓋范圍,即時跟蹤創新進度開展TRL預警,監督價值流轉并進行資金效能分析,進而智能研判瓶頸,為經濟附加值的持續創造提供動力[7]。
(三)數字化賦能與價值鏈動態優化機制
在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整合中,數字化賦能是核心驅動力,能夠提升經濟附加值的創造效率。通過構建智能化的數據中臺與協同管理平臺,精準適配創新資源,及時優化流程,防范風險。物流實踐基地借助物聯網與區塊鏈技術構建全鏈條數據監測體系,能夠即時跟蹤設備使用率、人才流動以及技術轉化進程,進而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動態調節資源配置。利用過往研發數據預估中試資金需求缺口,預先引入風險資本和政府補貼以減輕“死亡之谷”的影響。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引入智能合約技術,依照預先設定的貢獻度指標(如研發投入、市場應用成效等)自動進行分成操作,減少人工協商成本與糾紛。鏈上數據存證使知識產權歸屬明晰化,增進各方協作信任。進一步融合大數據分析構建風險預警體系,對中試環節資金效能和市場契合度進行評估,當發現與預期目標存在偏差時啟動調整措施,包括增加投資或轉向新方向。數字孿生技術模擬不同資源整合方式下的經濟附加值產出情況,助力決策優化。數字化平臺橫向連接學校物流實踐基地、企業生產場地與終端市場,構建“需求—研發—應用”的閉環式反饋機制。企業在平臺發布技術需求,高校科研團隊有針對性地開展攻關,中試成果直接進入產業驗證流程,加快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增強經濟附加值的可持續性。
五、結語
本研究探討物流實踐基地“產學研”價值鏈融合的經濟附加值創造機制,揭示協同創新的核心制約因素與價值斷裂問題,進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從理論層面構建“投入—創造—分配—再投入”閉合循環的經濟附加值創造傳導機制,并設計“雙循環驅動+四維調控”動態協同機制。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拓展了價值鏈理論在物流領域的應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基地的運營效率,進而為提升經濟附加值產出提供可行的策略,為物流實踐基地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進而為其他行業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提供參考案例。
參考文獻:
[1]朱曉陽.物流專業智能化實踐基地的構建策略——論高校學生管理與創新培養[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4,46(10):115-118.
[2]丁襯襯.大數據驅動下的物流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4,46(09):112-115+128.
[3]楊素華,艾云平.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3,45(07):168-170.
[4]黃沫.以實踐就業為導向的連通性校企合作校園物流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山西青年,2019(20):43+45.
[5]周毅蔚.基于產學研服裝物流人才實踐基地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30):207.
[6]宋唯維.物流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探索——以“同浙華清物流工作室”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22):177-178.
[7]李松慶.物流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構建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6,3(14):55-57.
〔基金項目:2025年度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NO:YBZYJG2025-14)〕(作者簡介:劉露,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