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8.002
The Problems and Paths of Building Research Teams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Universities
LI Qin
nstitute ofAdvance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of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4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teams in university-industry-research (UIR) colaborative innovation,analyzing keyissues such as structuralcontradictions within teams,obstacles incollaborative mechanisms,and dilemmas in innovation eficiency. It proposes multi-faceted solutions, including optimizing team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novating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s,and strengthening support from innovation ecosystems.The aim is toenhance theeffctiveness ofresearch teams in UIRcolaborative inovation,promote the efficient integrationofresources among universities,enterprises,govermments,andotherstakeholders,andadvance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UI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wordsuniversityndustrresearchcollaboration;seachtamconstructon;collborativeinnovation;solutonpathays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科研團隊作為其中的核心主體,其建設成效直接影響著協同創新的深度與廣度。然而,當前高??蒲袌F隊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進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既有內部團隊結構不合理問題,也存在外部協同機制不暢以及創新效能低下等困境。對這些關鍵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并探尋有效的解決路徑,對提升高校科研團隊競爭力、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科研團隊建設的關鍵問題分析1.1團隊結構性矛盾
在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進程中,科研團隊的學科交叉融合狀況不容樂觀。高校內部各學科自成體系,院系間存在顯著壁壘,跨學科研究合作舉步維艱,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雖有合作意愿,卻因學術語言不通、研究范式差異,難以形成有效合力。如在新興的科技倫理研究領域,理工科與文科科研人員難以順暢交流,無法充分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以推進研究。
同時,高校與企業間人員流動機制僵化。企業技術人員因高校人事制度限制,難以進入高校科研團隊。高??蒲腥藛T受教學任務繁重、企業實踐機會缺乏等因素制約,難以深入企業一線。這導致高校科研成果脫離企業實際生產需求,企業先進技術經驗也無法及時融入高??蒲?,阻礙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深度發展]。
再者,復合型人才匱乏。既精通專業知識,又具備跨學科素養,還熟悉企業運作流程的人才稀缺。部分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多專注專業領域,忽視跨學科與實踐能力培養。企業內部培訓也難以塑造兼具深厚學術背景與企業實操經驗的人才,嚴重限制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廣度的拓展。
1.2協同機制存在障礙
協同創新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失衡問題突出。高校期望借科研成果轉化提升學術聲譽、獲取科研資金支持。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關注成果轉化后的經濟效益??蒲袌F隊成員則渴望獲得經濟回報,實現自身學術價值。三方利益訴求各異,卻缺乏科學合理的分配方案。
在一些產學研項目中,高校認為自身基礎研究貢獻大,應獲得更大收益;企業強調市場推廣與資金投入,主張利潤多分;科研人員覺得自身科研成果關鍵,要求更高的報酬。這種利益訴求沖突若缺乏平衡機制,極易引發矛盾,破壞合作關系??蒲谐晒缮婕案咝?、企業及科研人員等多方投入,而當前的法律法規及合作協議對知識產權界定不明,溝通協調平臺缺失也成為阻礙。高校、企業和科研團隊間缺乏常態化、高效溝通的平臺。高校難以及時知曉企業最新的技術需求,企業對高??蒲羞M展的了解滯后??蒲袌F隊在項目推進中,無法迅速將問題反饋給各方。由于信息傳遞不及時、不準確,導致科研方向偏離市場,企業需求與科研資源難以精準對接,降低協同創新的效率。
1.3創新效能困境
高??蒲袌F隊的技術成果轉化率長期偏低。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再到成果轉化,環節眾多且障礙重重。由于高校在科研成果產業化可行性設計上投入不足。許多科研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缺乏從生產工藝、成本控制到市場推廣的系統規劃,難以直接應用于企業生產實踐。
市場需求響應滯后也是一大難題。市場需求受經濟形勢、政策調整、消費者偏好等因素影響而快速變化,而高??蒲许椖繌牧㈨椀匠晒a出周期長,往往無法及時跟上市場節奏。當科研成果完成時,市場需求可能已轉變,成果價值大幅降低。持續創新動力不足困擾著科研團隊。
產學研協同創新中,政府科研經費、企業研發資金受多種因素影響,難以持續穩定供給。而高??蒲腥藛T面臨教學、科研雙重壓力,在產學研合作中若缺乏足夠的物質與精神激勵,易出現動力衰減。企業因創新風險高、回報周期長,對持續投入創新資金心存顧慮,進而削弱整個科研團隊的創新活力,阻礙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持續推進。
2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科研團隊建設路徑
2.1優化團隊治理結構
高校應當打破內部學科壁壘,積極構建動態開放的跨學科團隊。高校可設立專門的跨學科研究促進機構,負責統籌協調不同學科科研人員的合作事宜。此機構應制定靈活的團隊組建規則,依據科研項目需求,隨時吸納各學科優秀人才加入。該機構還要定期評估團隊運行狀況,對于不再適應項目發展的成員,允許其合理流動。通過這種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團隊始終保持創新活力。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在團隊中能夠充分交流,相互借鑒研究方法與思路,實現知識的交叉融合,進而提升科研團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需求。
高校應大力促進科研人員開展企業實踐,積極完善校企雙導師制。高校和企業共同選拔導師,高校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學術研究,企業導師則專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市場意識。雙方導師需密切溝通,制定統一的培養計劃,確保學生在學術理論與企業實踐兩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指導。學校應建立導師考核機制,對高校導師的企業實踐指導能力以及企業導師的學術引導水平進行定期評價,激勵導師提升指導質量。通過完善校企雙導師制度,能夠為科研團隊培養出既懂理論又具備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企業和政府還應攜手構建“高校一企業一政府”三元管理模式,以此提升科研團隊管理效率。高校、企業和政府應成立聯合管理委員會,共同制定科研團隊的發展戰略與管理規則。高校在其中發揮知識創新主體作用,負責科研項目的基礎研究工作;企業從市場需求出發,為科研提供應用導向與實踐平臺;政府則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調配,保障產學研合作的順利進行。該管理模式下,三方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商討科研團隊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形成決策合力。通過這種三元管理模式,能夠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為科研團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深入開展。
2.2創新協同運行機制
高校需針對自身、企業以及科研團隊成員不同的利益訴求,精心設計差異化的利益分配模型。利益分配應依據各方在科研項目中的投入與貢獻來確定。對于高校,可根據科研成果轉化后的聲譽提升、人才培養等非經濟收益及資金回報,綜合評估其利益分配份額。企業則主要依據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如利潤增長、市場份額擴大等指標獲取相應利益??蒲袌F隊成員的利益分配,需考慮其科研成果的創新性、在項目中的工作量等因素。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差異化利益分配模型,平衡各方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積極性。
高校要著力解決知識產權歸屬模糊的難題,全力構建知識產權共享機制。高校、企業和科研人員應在合作之初,通過協議明確知識產權的歸屬與使用方式。對于合作產
|科教導刊
生的知識產權,可根據各方投入比例共同擁有,或者依據項目特點,確定某一方為主導擁有方,其他方享有一定的使用許可權。在知識產權收益分配上,也應按照事先約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各方應建立知識產權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公開知識產權的相關信息,確保各方在知識產權管理與使用過程中的知情權與參與權。通過構建知識產權共享機制,既能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又能促進知識產權的合理利用與轉化。
高校還應借助現代技術手段,搭建數字化協同創新平臺,強化與企業、科研團隊間的溝通協調。此平臺應具備信息發布、項目管理、在線交流等多種功能。高??稍谄脚_上發布科研成果、科研項目進展等信息,企業則可發布市場需求、技術難題等內容??蒲袌F隊成員能夠通過平臺實時交流,分享研究思路與經驗[。平臺還應設置項目管理模塊,對產學研合作項目從立項到結題進行全程跟蹤管理,確保項目按計劃推進。數字化協同創新平臺的建立打破了信息壁壘,提高了溝通效率,促進產學研各方的深度合作。
2.3強化創新生態支撐
政府在推動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中肩負關鍵職責,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刻不容緩。政府可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對投身產學研合作的企業,按合作深度與成效減免相應比例的稅收。此舉措能降低企業科研投入成本,激勵企業加大研發資金注入,推動技術創新。針對高校,政府應設立專項科研基金。該基金聚焦產學研合作項目,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全程支持,助力高校科研突破,提升科研實力。在人才政策上,政府需多管齊下。一方面,提供優厚待遇吸引國內外優秀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制定激勵措施,鼓勵高校科研人員深入企業實踐,企業人才到高校交流,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優化人才配置。此外,政府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執行力度,嚴格監管侵權行為,維護科研創新成果權益,營造公平、有序的法律環境,激發高校、企業和科研人員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熱情。
高校應積極探尋多種路徑,構建多元化融資渠道,化解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資金難題。高校、企業和科研團隊可全力爭取政府財政資金支持,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基金。政府資金在引導科研方向、扶持重點項目上作用顯著。同時,要鼓勵金融機構融入產學研合作。金融機構可開發適配科研項目的金融產品,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讓科研成果轉化為融資資本;科技保險則能降低科研項目的風險,保障各方利益。社會資本也是重要的融資來源。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產學研項目,拓寬資金渠道。高校與企業還可合作共建研發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整合雙方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形成合力,為科研團隊提供穩定、充足的資金保障,助力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穩步推進。
高校還應主動作為,構建完善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提升自身科研成果轉化率。高校需設立專門的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承擔科研成果評估、包裝與推廣的重任。評估環節運用科學方法精準衡量成果價值;包裝時突出成果優勢與應用前景;推廣過程多渠道宣傳,提高成果的知曉度。機構要與企業保持緊密聯系,深入調研企業技術需求,實現高校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同時,提供法律咨詢,確保成果轉化合法合規;開展技術培訓,助力企業掌握應用技術,推動成果順利轉化。此外,政府應著力加強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培育一批專業科技成果轉化經紀人。這些經紀人憑借專業知識與市場敏銳度,在高校、企業和科研團隊間搭建橋梁,提供專業化成果轉化的服務,打通科研成果從高校到企業的轉化通道,提升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良性循環。
3結語
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科研團隊建設面臨的團隊結構性矛盾、協同機制障礙及創新效能困境等問題,可通過優化團隊治理結構、創新協同運行機制以及強化創新生態支撐等多元路徑予以解決。通過這些措施,有望打破高校、企業與政府間的壁壘,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激發科研團隊的創新活力,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推動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邁向更高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與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蔣多妮,張云婕,闕蔚濤.“雙創\"理念下地方高校設計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踐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5(2):142-144.
[2]劉昱希,胡明宇.新文科背景下廣告實踐教學與地方產學研合作價值路徑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24):58-61.
[3]凌雁.產學研合作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5(2):171-173.
[4]王琦,孟繁錦.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產學研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優化對策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視角[J].前沿,2024(6):70-82.
[5]王佳,馮浩哲.涉農綜合性大學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機制研究-基于產學研合作的視角[J].智慧農業導刊,2024,4(23):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