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多種渠道,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盡快就業。2022年以來,山東省大幅擴容城鄉公益性崗位,積極消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長期失業人員,肥城市通過創新崗位設置、工作模式、管理方式等舉措,探索出一條助力城鄉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增收的有效路徑。
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是黨中央積極就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兜牢民生底線的重要措施。但在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開展以前,其面對的主要是各類城鎮登記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且多數政策是鼓勵類、提升類、補貼類政策,這類政策惠及群體范圍相對較小、針對性相對不足、幫扶力度相對較弱,難以對特別困難的群體實現有效托底,常常幫扶過后也無法實現長期、穩定就業。肥城市在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開始以前,各類就業援助主要支出是“社保補貼”“創業補貼”“貼息貸款”“技能提升培訓”等補貼類、提升類支出,盡管每年也開發了部分公益性崗位,但崗位數量少、專業程度不高、覆蓋范圍小,群眾受益面狹窄、社會認可度不足。
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實施以來,肥城市將深入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作為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內容,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維護社會穩定、推進共同富裕的民心工程,科學設定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數量、崗位類型、待遇標準,嚴格工作程序、規范崗位開發、強化科學管理,從根本上保障了這項民生工程落地落實。
聚焦兜底保障" "助力困難群眾增收
摸清人員底數,精準開發崗位" "行動開展前,充分利用“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組織鎮街、村居對轄區內居住人數、剩余勞動力、困難群體、所需崗位類型、崗位數量等關鍵信息進行采集,建立就業困難人員基礎臺賬,動態監測,跟蹤服務,確保底數清、情況明。同時根據困難群體意愿、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等因素進一步統籌整合現有崗位資源,堅持分批實施、突出特色的原則,建立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目錄和崗位標準,滿足不同用人單位、不同困難群體多樣化需求。以肥城市王莊鎮為例,該鎮“兩菜一糧”種植模式在鄉村振興、增收富民道路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保障農田灌溉設備正常運轉成為“兩菜一糧”種植保障工作的重點。針對王莊鎮實際,肥城專門開發了設施維護員崗位,專門從事灌溉水利設施管理和維修。
注重宣傳到位,營造濃厚工作氛圍" "立足群眾有需求、服務有所為,廣泛通過政府網、微信群、條幅、大喇叭等方式,宣傳公益性崗位政策。鎮街、村居工作人員進村入戶送政策、面對面宣講。同時積極對接民政、鄉村振興、殘聯等部門,了解掌握特殊群體就業需求。人員安置工作開始時,鎮街、村居工作人員對有就業意愿且能從事公益性崗位的特殊群體逐戶上門協助報名。截至2024年底,累計安置殘疾人、脫貧享受政策等特殊群體400余人;同時2023年聯合殘聯開發部分專項崗位用于定向安置殘疾人。三是嚴格規范程序,穩步開展人員安置。肥城市嚴格按照《山東省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安置工作指引》要求開展人員安置工作,并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在“公告”“報名”“評議”“審核”“培訓”等五大環節細化、量化配套措施,實現人員穩步上崗。截至2024年底,先后共分5批,累計開發安置城鄉公益性崗位12600余人。
加強資金統籌,保障補貼到位" "按照公益性崗位就業補助資金管理規定,肥城市不斷拓寬資金渠道,將補貼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保障公益性崗位人員補貼按時足額撥付。截至目前,累計撥付各類公益性崗位補貼超2.5億元。
聚焦規范管理" "提升基層服務質量
推進數字簽到,確保人員在崗在位" "2024年以來,肥城市邊院鎮率先試點,對城鄉公益性崗位人員采取“釘釘打卡”的方式進行考勤,由用人單位負責管理公益性崗位的人員每日進行拍照打卡,鎮街工作人員進行后臺比對。通過比對的人員計入考勤,未通過的不計入,從根本上杜絕“吃空餉”“冒名頂替”等問題的發生。
做好結合文章,助力基層服務" "突出公益崗位公益屬性,做到崗位開發不僅惠及上崗人員,更要惠及社會群眾、惠及村居基層組織。比如,在行動開展以前,肥城市鄉村保潔工作大多依靠第三方服務,不受村級組織管理,衛生質量高低不一。設崗時,肥城考慮到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和村級實際需求,在各村設立村容保潔服務崗位,既減輕了村居雇傭保潔的資金壓力,又將管理權交還給村級,衛生情況大幅改善。
活用獎懲措施,激發人員工作熱情" " 加強對在崗人員的人文關懷,關注城鄉公益性崗位人員在工作、生活中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鼓勵各級對于表現優異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精神獎勵。例如,肥城市王莊鎮西尚村村委對工作優異的公益性崗位人員進行通報表揚,提升了公益崗人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聚焦跟蹤服務" "促進實現充分就業
按照政策規定,公益性崗位作為一項兜底安置就業的政策一般只能安置3年,部分距離退休不足5年的群體可以延長安置到退休,其他人員期滿后仍需要再次尋找工作。為此,肥城市一方面積極為即將期滿的公崗人員跟蹤提供各類就業指導、崗位信息、技能培訓等就業創業服務,提升他們的自主就業能力,另一方面結合“社區微業”建設工作,打造高質量充分就業社區,在各社區開設“社區微工廠”“零工驛站”等場所,提供大量輔助就業崗位,方便了期滿公益性崗位人員臨時性就業。
當前出現的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建議
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的實施,盡管兜底保障了就業困難群體就業,但在人員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部分特殊群體從事公益性崗位意愿不高。城鄉公益性崗位覆蓋人員類別繁多,但從實際摸排、報名、安置情況來看,多數為大齡人員,其他符合安置條件的人員尤其是低收入群體和脫貧享受政策人員就業意愿不強烈。二是人員日常管理存在較大難度。公益性崗位人員年齡結構偏大,人員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相對較低,管理調用難度較大,既不能設置過嚴的考勤標準,亦不能過松。三是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強。公益性崗位作為兜底就業的措施,在崗人員可隨時退出,流動性較強,不利于部分專項崗位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惠民政策事關群眾,要將公益性崗位政策宣傳到人,做到群眾應知盡知、應曉盡曉,將政策公開化、透明化,落實到地,充分利用群眾接受度高的方式,如村(社區)廣播、村民大會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加大群眾知曉度。同時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引導特殊群體例如殘疾人、脫貧人員享受政策,積極報名參與公益性崗位。
二是完善監督管理體系。要進一步加大城鄉公益性崗位監督檢查力度和部門間合作力度,采取單獨或聯合的方式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回訪、數據比對等方式開展城鄉公益性崗位專項監督檢查,對于發現管理散漫的村居及時要求整改,確保公益性崗位人員招得起、用得好。
三是完善人員進退機制。按年度簽訂聘用協議,對考核不合格的及時中斷聘用合同,并將其退出公益性崗位。健全培訓機制,重點從業務技能、崗位職責、職業道德等方面加大人員培訓力度,有效適應崗位需要,保障公益性崗位工作相對穩定。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