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前言:今年5月27日,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重要講話一周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更好推動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深入落實落地,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于5月21日舉辦了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人社部相關司局領導,中國就業促進會有關領導專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或部門特邀專家,行業、企業、典型地方代表,以及勞科院領導專家等5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研討會圍繞“十五五”就業事業發展、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實踐探索、構建中國就業理論體系等相關議題開展專題研討,交流理論研究成果,分享創新實踐經驗,探討促進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思路和舉措。中國就業促進會會長張小建作會議致辭,他在致辭中圍繞加快建構中國就業理論體系提出了三點認識和五項建議。本刊全文刊載張小建致辭,以供大家學習。本期同時刊載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就業促進會、海南智源就業創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劉燕斌在會上的交流講話。后續本刊還將選登交流會的精彩發言,供讀者參考。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新征程中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做重要論述,特別提出“要加快建構中國就業理論體系”的要求。注意這句話的兩個詞,一是就業“理論體系”,理論是更高一層的要求,是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為實踐工作提供指導的。二是“加快建構”,也就是說,這不是一般性的任務,而是很重要很迫切的任務。這個要求也是在總書記重要講話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來,可以說,這為推進中國就業理論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也提供了重大動力。借此機會談三點認識:
一、建構中國就業理論體系十分必要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兼有工業化國家的市場就業、轉型國家的轉型就業、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等特點。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就業形勢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青年就業壓力加大等挑戰,亟須構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就業理論體系。
一是需要突破西方就業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局限。
古典就業理論、凱恩斯主義理論等對我們認識中國就業問題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但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理論建樹之土壤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存在本質區別。在就業領域,中國政府發揮著更為積極的引導和調控作用,中國的積極就業政策在借鑒了許多國家做法基礎上更為全面,更強調執行力和實際成效,與西方就業市場更多依靠市場自發調節,政府干預相對有限的情況大不相同。又如,中國在打破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結構、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等方面的就業體制改革,也是在西方的勞動力市場中難以涉及的。還如,中國勞動力市場具有規模龐大、結構多元的鮮明特點,這種超大規模的就業壓力是西方發達國家所未曾面對的。再如,中國勞動力市場中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所占比重較高,與西方相對標準化的就業形態形成鮮明對比。
因此,簡單移植西方主流就業理論,無法很好地詮釋說明中國的就業問題。中國需要結合本國實際,構建能夠解釋和指導中國就業實踐的特色理論體系,能夠回答如何實現超大規模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如何實現各類不同群體的就業質量提高,如何協調政府與市場在就業中的關系、如何處理轉型升級中的結構性失業等重大現實課題。研究就業理論體系,只有立足國情實際、總結就業發展經驗,回應就業重大關切,才能真正為中國就業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二是建構中國就業理論體系已具有現實基礎。
中國在長期的就業工作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在習近平總書記5.27講話中,提出了新時代中國就業工作九個方面的寶貴經驗(被就業戰線同志稱為“就業經驗金九條”),認真總結這些經驗,將其上升為系統化、規律化的理論認識,是構建中國特色就業理論體系的堅實基礎和關鍵路徑。
比如在政策實踐方面nbsp; "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在解決不同時期突出的就業矛盾和統籌解決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中發揮了有效指引和支持保障作用,這些政策實踐經驗值得理論化總結。
又如在市場機制改革方面" "中國基本建立了市場導向的就業體制和機制,就業渠道趨于多元化,就業形式日益靈活多樣,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出臺的法律政策與推進市場機制培育、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和防范市場風險相結合,這種政府與市場關系值得理論化總結。
還如在數字就業方面"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數字經濟就業和加快就業工作數字化賦能,為就業理論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其一,近些年數字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大大加速,與其緊密相關的新形態就業的涌現和替代型失業的問題,給就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此間所碰到的問題和為解決問題提出的措施方案,不僅是中國傳統體制中前所未有的,也是世界各國沒有碰到或是正在面對的。其二,在就業工作特別是就業服務數字化賦能方面,政府部門、數字平臺和勞動者個人的應用能力迅速成長,在這個領域,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沿,為中國就業理論體系創新不僅提供了大規模多樣化的應用場景,而且也注入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再如在教育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方面" "在就業服務全方位發展方面,在相關產業發展與就業擴展相輔相成方面,在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村振興中培植新的就業增長點方面,在將技術智力密集型新質生產力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群發展有機結合促進就業擴容提質方面,等等。都是深化中國就業特色理論研究的切入點。
這些豐富的實踐成果表明,中國已經具備了構建自己就業理論體系的堅實基礎。中國特色就業理論體系應當立足這些本土實踐,提煉中國經驗,形成中國話語,為解決中國就業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為世界就業理論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二、設計中國就業理論體系的總體框架
加快建構中國就業理論體系,既是一個必須抓緊推進的具體任務,也是一個科學的系統工程。因此,要搞好頂層設計,做出一個理論體系框架的總體藍圖。
一是在方向定位上。
中國特色就業理論應當明確堅持“就業是民生之本”的理念,將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明確就業不僅是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的均衡問題,更是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
二是在核心要素上。
應當體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就業優先戰略”“積極就業政策”“就業友好型發展模式”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術語。特別是“高質量充分就業”反映了中國就業工作在新歷史階段不斷進取的目標追求,應當成為中國特色就業理論體系的核心要素;應將高質量充分就業為什么,是什么,怎樣做,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黨全民的心中扎下根基,在指導就業工作中成為靈魂。
三是在體系結構上。
可考慮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進行建構:
在宏觀層面" nbsp;重點研究如何形成就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和互促共進關系,如何形成就業優先政策與財政、金融、產業等宏觀政策協同配合、同向發力的關系,等等。
在中觀層面" "重點分析人力資源市場的供需結構、發展變化與制度安排。研究人力資源市場如何形成供需高效對接和保持平衡;研究新型人才隊伍和勞動大軍如何建設和發揮引領作用;研究人力資源如何充分開發利用及其對政府治理和制度環境的要求,等等。
在微觀層面" "重點研究企業用工行為和勞動者就業行為及其相互的關系。研究企業如何實現效益效率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如何實現技術進步與算法向善、人性化管理的結合;研究勞動者如何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就業觀念、能力提升與個人價值實現互相匹配、就業工作與家庭生活的相互平衡;研究企業與員工如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研究數字平臺與從業者如何做到合作互利實現雙贏,等等。
四是在理論內容上。
在總體框架下可考慮列出更細化的內容,拉出工作清單和施工圖??墒紫瓤紤]把近幾年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研究成果列出來,放進去。
三、建構就業理論體系的五項建議
一是緊密結合工作實踐,推進重點理論研究。
一方面,應系統總結中國就業工作實踐經驗,從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和發展規律的理論思想。另一方面,要著手研究目前就業工作面臨的難點問題,如結構性失業、勞動力市場分割,以及新興行業的就業挑戰等,提出切實可行的思路、方法和解決路徑,為解決就業實際工作中的難題提供依據和支撐。
二是更好結合長遠目標,進行專項深入研究。
圍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進程,針對不同地區,研究制定差異化的就業促進策略;針對不同群體,研究其就業的特點和需求,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通過專項研究,更精準地把握就業工作的方向和重點,為實現長遠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結合完善就業政策工具箱,進行應用理論研究。
應當對現有的就業政策進行梳理和評估,識別哪些政策工具是有效的,研究哪些需要改進或創新;并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提高政策工具的精準度和效率。通過應用理論研究,不斷優化就業政策工具箱,使之更加適應當前和未來就業市場的變化。
四是結合重點項目安排,組織力量共同攻關。
在設立理論體系構建的國家級重大項目同時,根據總體框架,設立若干子課題。動員全國理論界專家學者和富有實踐指導經驗的工作者,承擔子課題研究任務,按照內容模塊分工,通過系統內部集中力量突破重點,加上與跨學科、跨部門的協同聯動,形成強大的研究合力,加快構建理論體系的進程。
五是堅持理論研究與時俱進,持續開放,引進吸收。
一方面不斷吸收實踐創新成果,跟進發展、指導發展,形成理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并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強國際交流,開展比較研究,拓寬視野,及時汲取先進經驗、先進理念和國際研究成果,為我所用,不斷豐富中國就業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