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時代的洶涌浪潮下,Z世代高校藝術生就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本文深入剖析了當前高校藝術生的就業現狀,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對策。本研究旨在為Z世代高校藝術生緩解就業壓力提供有益參考,推動他們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進而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的和諧共贏。
關鍵詞:Z世代高校藝術生;就業現狀;對策
Z世代(Generation Z)通常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而在中國常將這一代人稱呼為“95后”或“00后”。當前,大部分本科生出生于2002年之后,而碩士研究生則多為1998年后出生,均符合Z世代大學生的定義。高校藝術生,作為這一群體中的特殊分支,他們具備敏捷的思維、獨特的個性和豐富的創造力,他們富有創意、追求個性、注重自我實現,但同時也面臨著就業難、競爭激烈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對Z世代高校藝術生的就業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代人的職業追求與困惑,更能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一、Z世代高校藝術生就業現狀分析
(一)市場需求有限,競爭日趨激烈
世界經濟運行總體呈現下行態勢,經濟復蘇進程遭遇嚴重阻礙。國際地緣政治環境的動蕩,更是讓全球經濟發展前景雪上加霜。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其就業市場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藝術行業,由于其特殊性和小眾性,在就業市場上更顯得捉襟見肘。
(二)就業渠道單一,穩定性不足
首先,就業渠道單一。他們的初次就業單位類型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傳媒等傳統藝術相關行業,但這些行業提供的崗位有限。其次,就業穩定性差。藝術行業的項目化運作特性導致工作常常是短期的、臨時的,缺乏長期穩定的保障。此外,跨行業就業也面臨諸多限制。一方面,他們受到專業背景的限制,難以跨足其他行業;另一方面,他們缺乏對其他行業的了解和準備,難以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要求。
(三)就業區域分布不均,地域限制顯著
首先,就業區域分布不均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藝術行業的資源多集中在少數發達城市和地區。其次,地域限制明顯,影響藝術生的就業選擇。家庭、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常使畢業生傾向于回到家鄉或熟悉的地區就業,限制了其就業范圍。此外,不同地區的藝術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差異也影響畢業生的就業。
(四)受AI智能技術沖擊大,職業路徑重塑
首先,AI技術的崛起對傳統藝術創作和設計構成了直接挑戰。其次,AI技術的應用對藝術生的技能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許多Z世代高校藝術生在大學期間并未接受過這些系統訓練,導致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足。
(五)夢想與現實沖突,“緩就業”“慢就業”與“求穩”心態凸顯
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和不確定的未來,Z世代高校藝術生逐漸展現出一種“緩就業”“慢就業”和“求穩”的就業心態。他們傾向于推遲或延緩就業,選擇深造、考公考編等方式作為緩沖,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同時,互聯網亞文化也對Z世代高校藝術生的就業心態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改善Z世代高校藝術生就業現狀的對策
(一)提升教育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1.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為提升教育質量,首要任務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應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如藝術實踐與創作實習,確保學生能將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應積極與藝術機構和企業建立合作機制,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職業環境。
2.加強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
應建立專業的就業指導團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建議,協助其明確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定期舉辦就業指導講座和招聘會,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和求職技巧。同時,邀請藝術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擔任職業導師,為學生提供職業指導和實習機會,并鼓勵學生與導師建立長期聯系。
(二)拓展就業渠道,提升就業穩定性
1.多方聯動,拓寬就業渠道
在拓寬藝術生就業渠道方面,高校應首先建立穩固的校企合作機制。其次,高校還需積極拓展實習與就業資源。定期舉辦企業招聘會,邀請各類企業、機構前來招聘,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同時,建立線上就業服務平臺,發布各類實習、招聘信息。
2.多措并舉,鼓勵自主創業
高校應激發藝術生的創業熱情,通過提供創業教育課程。同時,邀請成功創業者分享經驗,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和建議,避免學生在創業道路上走彎路。除提供創業教育課程外,高校還應提供創業支持服務。
3.加強與用人單位溝通,提高就業穩定性
高校應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提高藝術生的就業穩定性。定期組織師生與用人單位的座談會、交流會等,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和反饋意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同時,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確保培養的人才符合市場需求。
(三)加強區域合作,引導人才流動
1.加強區域合作,打破地域限制
具體而言,可以組織跨地區的藝術交流活動,如藝術展覽、研討會等,增進不同地區之間的藝術了解和合作。同時,建立區域藝術合作機制,促進藝術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實現藝術資源的優化配置。
2.發展地方特色藝術產業,增加就業機會
各地區應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產業。例如,可以依托地方傳統文化和民俗藝術,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手工藝品等。
(四)更新教育內容,重塑職業路徑
1.更新教育內容,培養適應未來行業變化的藝術生
具體而言,高校和藝術教育機構應更新課程設置,增設與AI技術相關的課程,如數字藝術、虛擬現實(VR)創作、人機交互等,使學生掌握AI技術在藝術創作和設計中的應用。同時,還應加強技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跨界合作,拓寬藝術生發展路徑
一方面,高校和藝術教育機構可以邀請科技企業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前沿的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另一方面,科技企業也可以借助高校和藝術教育機構的資源和人才優勢,共同研發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藝術科技產品。
(五)加強心理輔導,引導理性就業
1.加強心理輔導,幫助藝術生應對就業挑戰
藝術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面臨諸多心理壓力和困惑,如自我懷疑、焦慮、挫敗感等。因此,高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或團隊,為藝術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此外,還可以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和工作坊,提升藝術生的心理韌性和自我調節能力。
2.引導理性就業,幫助藝術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
在就業指導過程中,高校應加強對就業市場的分析和研究,為學生提供準確、全面的就業信息。通過舉辦職業規劃講座、就業指導課程等活動,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就業市場,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就業前景,避免盲目追求熱門職業或高薪職位。
3.提供多元化發展路徑,滿足藝術生不同需求和期望
藝術高校應提供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和選擇空間,如跨學科教育、創新創業支持、海外交流項目等。此外,教育并引導學生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主動邁出求職“第一步”。同時,引導他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國家戰略。
三、結語
通過對Z世代高校藝術生就業現狀的深入探討,我們不難發現,這一代人既擁有獨特的優勢,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和成才觀,多措并舉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2024年廣州美術學院學生工作隊伍專項建設項目庫資助項目“Z世代高校藝術生的人力資源素質現狀及對策”(6040924413)
作者單位:廣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