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業保險制度對失業群體保生活、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失業保險制度對再就業的促進作用,分析當前失業保險制度促進再就業存在過度依賴失業保險、參保率低、失業保險基金使用率不高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功能優化對策,為提高失業保險制度對失業群體的保障效果提供參考。
失業保險制度作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失業群體保生活、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發放失業保險金、代繳基本醫療保險費等措施,保障失業群體的基本生活條件;同時通過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增加失業者的再就業機會、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但目前失業保險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有必要結合當前失業實際情況,優化調整我國失業保險制度,進一步發揮好該項制度對失業人群再就業的促進作用。
一、失業保險制度對再就業的促進作用
(一)提供基礎生活保障" 失業保險制度設置了失業保險金政策,為符合條件的失業者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幫助他們在失業期間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失業者的經濟焦慮,從而更專注地尋找適配崗位。這種保障機制既減輕了失業者的生活壓力,又為其尋找合適的工作爭取了緩沖時間。同時,隨著失業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逐步擴大,根據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等特殊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制定針對性保障政策,將這些群體納入保障體系,進一步強化了失業保險對失業群體的基礎保障功能,為更多失業者重返職場奠定了基礎。
(二)提升再就業技能" 失業保險制度中設立了技能培訓與培訓補貼等專項政策。利用失業保險基金資助職業培訓項目,或鼓勵企業與培訓機構合作,根據市場需求開設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的技能培訓課程,如智能制造、電商運營等熱門行業技術培訓,以及傳統行業數字化能力提升課程等,同時對參與培訓并滿足相關條件的失業者發放培訓補貼,以此鼓勵失業者主動參與職業培訓進而再就業。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失業者的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為其重新進入職場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失業保險制度設置了面向企業的穩崗返還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成本壓力,激勵企業減少裁員,穩定現有工作崗位,該政策間接為失業者保留了更多就業機會。這種雙向激勵既強化了失業者的再就業動力,也促進了勞動力市場整體穩定。
(三)提供再就業服務支持" 失業保險制度提供再就業服務支持,是促進失業群體再就業、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政府與企業、職業中介等機構之間的合作機制,為失業群體提供就業指導、心理咨詢、信息支持等再就業服務支持,拓寬失業者的就業渠道,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失業者重新融入勞動力市場。例如,政府可在失業保險制度政策支持下,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整合招聘信息、職業培訓、政策咨詢等各類就業信息資源,使失業者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信息,同時平臺還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推薦服務,根據失業者的技能、經驗和求職意愿,為他們推薦合適的職位。
二、失業保險制度促進再就業面臨的問題
(一)部分失業者過度依賴失業保險" 當前,經濟轉型升級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技能水平較低、就業市場信息流通不暢等原因,部分失業者難以適應新的就業市場需求,失業后在短期內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導致失業保險金領取時間延長。在此過程中,部分失業者因失業后壓力較小逐漸對失業保險金產生依賴,進而造成個人再就業主觀意愿降低的實際效果,與促進就業的政策初衷相悖。失業者長期依賴失業保險金,對失業保險金保障效果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失業者長期依賴失業保險金,可能逐步弱化再就業的信心;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失業者職業技能進一步退化,逐漸陷入失業—依賴—技能退化的惡性循環。
(二)部分群體參保率低" 盡管失業保險制度覆蓋范圍逐步擴大,但失業保險覆蓋群體仍以傳統行業就業人員為主,靈活就業者、新業態從業者、低收入人群等失業高風險群體參保率相對較低。例如,靈活就業人員由于收入不穩定、工作連續性差等原因,難以持續繳納社保費用,導致參保率較低;部分中小微企業為降低失業保險繳費帶來的成本而選擇逃避參保,或通過靈活用工規避繳費義務,導致部分從業者無失業保險保障。該類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靈活就業等群體難以承擔較高的社保繳費負擔,如果是職工參保,用人單位代繳比例高于個人繳納比例;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需全額自行繳納社保費用,導致繳費壓力較大;部分從業者工作穩定性差、收入波動大,難以保證持續繳費,加上他們難以享受與職工相同的社保權益,導致參保意愿不足;部分群體對社保政策了解不足,未能充分認識參保的重要性,導致主動參保意識較弱。這類問題直接導致了部分群體缺乏基本的失業保障,應對失業風險的能力較弱。
(三)失業保險基金使用率不高" 失業保險基金長期存在“高結余、低支出”現象,使用率不高,且資金使用偏向“保生活”而非“促就業”,限制了失業保險制度功能的發揮。該類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受政策設計和管理效率的限制。具體而言,失業保險金嚴格的領取條件(如需繳納失業保險費滿一年)和較低的待遇標準(通常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使得部分失業人員無法或不愿申請失業保險,從而降低了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機制也存在一定問題,例如資金分配不夠精準,導致大量資金長期閑置。這些問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未能充分發揮失業保險的保障功能,加劇了部分失業人員的生活困境;另一方面,閑置資金未能有效用于促進就業或再就業,削弱了基金應有的經濟調節作用,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潛在威脅。
三、失業保險制度促進再就業的功能優化策略
(一)優化失業保險金支出,強化就業導向" 圍繞部分失業者過度依賴失業保險金的問題,一是縮短領取期限并動態調整標準,目前政策中失業保險金的領取期限與繳費年限掛鉤,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根據失業者技能水平、年齡等特點分類施策,分級設定失業保險金最長領取期限,差異化壓縮失業保險金最長領取期限,推行“遞減式”發放模式,盡量減少失業者對失業保險金的依賴程度,倒逼失業者加強再就業意愿。二是引入再就業獎勵政策,對主動求職并提前再就業者提供一次性獎勵,抵消停發失業保險金的損失;對參與職業培訓或創業失業者,額外發放技能補貼或創業啟動金,從保障與激勵兩個方面驅動失業者再就業。
(二)完善靈活參保模式,擴大覆蓋范圍" 圍繞部分群體失業保險參保率低的問題,一是創新靈活就業者參保模式,允許靈活就業者按收入比例繳納失業保險費,降低繳費門檻;針對收入不穩定群體,推出“按季繳費”“補繳寬限期”等彈性機制,具備條件的地方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承擔部分繳費,減輕靈活就業者的經濟負擔。二是強化新業態平臺企業等用人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制定專項政策,督促網約車、外賣等平臺企業落實為員工繳納失業保險的責任,按工資比例或按訂單比例設計繳納費用,納入失業保險基金。三是建立個人與合作方共擔繳費機制,明確自由職業等勞動關系模糊的從業人員參保規則。
(三)優化基金使用結構,提高促就業支出比例" 針對失業保險基金使用率不高的問題,一是提高促進就業支出比例,擴大失業保險基金用于職業培訓、創業扶持等主動就業項目的支出占比,重點支持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技能培訓,由用人單位提出需求,由培訓機構訂制培訓內容,用失業保險基金作為支出保障,確保培訓與崗位需求精準對接。二是搭建就業服務平臺,整合各地失業保險數據與崗位信息,建立跨區域求職數據庫,提供貫穿再就業培訓、資格認證、崗位推薦的一站式再就業支持服務,對跨區域再就業者實現失業保險權益無縫銜接,簡化轉移接續流程,使失業者在當地即可享受再就業培訓的就業支持服務。三是強化資金監管與績效評估,建立失業保險基金使用追蹤系統,對培訓項目、穩崗補貼等支出進行動態審計,確保資金流向實效性強的領域,同時引入第三方機構評估政策效果,對低效項目及時調整或終止,提升基金使用透明度與社會效益。
四、結語
失業保險制度促進再就業的作用愈發重要,需要優化失業保險金支出、完善靈活參保模式、優化基金使用結構,進一步平衡好失業保險制度保生活促就業的保障功能,為失業群體再就業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