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深化改革正加速推進技術與服務的系統性重構[1]。隨著媒介生態的深刻變革,廣電行業從單向傳播向全場景智慧服務轉型,構建起覆蓋內容生產、傳播分發與終端服務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視聽傳播全流程,催生跨終端、跨場景、跨業態的融合服務新模式,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5G、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等技術推動內容生產智能化升級,支撐超高清制播、沉浸式敘事與個性化推薦等核心環節突破[2]。傳播體系依托云平臺與“邊緣計算”重構分發網絡,實現傳統大屏與移動端、戶外屏的協同聯動,形成精準觸達的全媒體傳播矩陣。服務模式創新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通過環境感知、情感計算與多設備聯動技術,打造智慧家庭、數字文化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的應用場景[3]。深化改革的實踐方向需平衡技術創新與價值引領,既要通過算法優化與數據治理提升內容傳播效能,又需強化主流價值導向與公共服務職能[4。廣電行業正探索建立技術應用與內容創新的協同機制,在智能化內容生態構建中激活文化傳承活力,在跨界資源整合中拓展視聽服務邊界。
一、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發展現狀分析
(一)技術基礎能力全面提升
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加速向超高清化與全IP化轉型,衛星與地面無線網絡協同覆蓋能力顯著增強。網絡視聽平臺持續優化內容分發節點布局,“邊緣計算”技術逐步應用于音視頻實時處理場景[5]。制播系統向云端遷移趨勢明顯,虛擬制作與人工智能輔助創作工具投入實際應用。新型終端生態體系逐步成型,跨屏多端互聯協議實現標準化突破。超高清編解碼技術完成國產化替代路徑驗證,自適應碼率傳輸技術有效應對復雜網絡環境。安全播出技術迭代升級,量子加密開始試點應用于核心內容傳輸環節。
(二)內容服務格局深度重構
全景聲與三維影像技術推動視聽內容形態革新,沉浸式節目進入常態化生產階段。長短視頻平臺內容供給呈現差異化特征,專業機構與用戶生成內容形成互補生態。垂直領域內容開發力度加強,知識付費與技能培訓類產品快速增長。智能推薦算法持續優化內容匹配精度,跨平臺用戶行為分析模型投入實際運營。無障礙視聽服務覆蓋范圍擴大,方言節目與地方文化內容儲備穩步提升。版權管理與內容審核技術體系不斷完善,區塊鏈存證應用于全鏈條內容追溯。
二、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深化改革的機遇
技術創新催生內容生產新范式。虛擬制作技術突破物理場景限制,實現虛實融合的沉浸式內容創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劇本創作與分鏡預演,縮短創意周期。智能編解碼優化高碼率傳輸效率,支撐超高清內容普及。區塊鏈存證技術推動數字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內容確權信任鏈條。
全媒體傳播矩陣釋放融合勢能。廣電5G網絡與有線電視網互補覆蓋,拓展移動端視聽服務場景。云邊端協同架構增強內容分發彈性,實現跨區域資源智能調度。智能中臺系統打通數據壁壘,構建用戶行為感知網絡。AI交互深化大小屏聯動,重塑家庭視聽價值。智慧服務重構用戶連接。元宇宙開辟沉浸式視聽新賽道,激活年輕群體參與熱情。適老智能終端集成健康監測與緊急呼叫功能,延伸公共服務邊界。
三、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深化改革的優化實踐
(一)技術與業務融合縱深發展
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領域通過技術升級與業務創新推動行業轉型。在傳輸體系重構方面,全國性云平臺整合分散資源,形成支持直播、點播與數據回傳的多業務承載網絡,實現內容生產、信號調度與終端分發的全鏈路協同。例如,湖南廣電依托“芒果大模型”,在綜藝、微短劇等內容創作中實現從劇本生成到成片的AI全流程參與,并通過云端渲染和分布式架構縮短制作周期。《中國官箴2》運用超高清修復和虛擬拍攝技術,提升制作效率。在制播系統方面,引入虛擬化技術,采用分布式云架構搭建跨地域協同制作環境,虛擬導播臺與實時圖形引擎提升節目包裝效率,云端渲染與遠程協作縮短內容生產周期。5G廣播技術強化了公共服務能力,雙向通信模塊嵌入應急廣播終端,支持災害預警信息精準投送與受災區域狀態反饋,新媒體業務開發了多畫面同步、視角切換等功能,滿足賽事活動與文藝演出的互動觀看需求。在生產流程智能化方面,改造聚焦實用工具開發,語音識別自動生成唱詞字幕,智能拆條工具提取節目精華片段,機器學習模型可識別畫面違規元素,提升內容審核準確率。例如,中國廣電推動全國一體化算力云網建設,嵌入雙向通信模塊,強化了應急廣播的精準信息投送能力,并支持多畫面同步、視角切換等互動功能。在媒體資產管理構建方面,統一編目體系,運用語義分析技術實現文字稿件、視頻素材與音頻資料的跨模態檢索,智能推薦算法可根據傳播渠道特征匹配最佳內容格式。
(二)內容生產機制多維突破
在合作方面,制播機構與互聯網平臺建立聯合內容工作室,共享創意策劃與制作資源,打通專業團隊與網絡創作者的合作通道,聯合開發紀實類短視頻與網絡劇定制項目等。在創作工具層面,部署空間音頻采集設備與三維聲場模擬系統,配合可視化交互編輯軟件,支持導演實時調整畫面視角與聲音層次,實現文旅類節目虛實場景的無縫銜接。在跨區域協作方面,組建省級廣電內容協作體,通過云端共享4K超清拍攝設備與虛擬拍攝系統,實現新聞專題片多地記者同步采集素材、異地主持人實時互動串場。在節目編排環節,引入智能排播引擎,基于用戶收視行為與實時熱點話題,自動生成多版本節目單,動態調整黃金時段劇集與綜藝播出順序,適配不同地域觀眾偏好。在版權管理體系上,采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數字資產庫,將劇本大綱、拍攝素材、成片文件等創作資料上傳存證,支持在線版權登記與分區域授權交易。多語種內容生產配置AI翻譯工作站。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AIGC技術優化動畫制作、體育轉播等內容,并開發多語種翻譯工作站,支持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本土化版本輸出。通過術語庫預載與風格學習功能完成初譯,譯制團隊重點潤色文化典故與口語表達,同步輸出適用于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本土化版本,完成譯制審校后自動生成多字幕格式文件包。
(三)服務模式創新持續迭代
大屏終端向智慧家庭中樞演進,環境感知與多設備聯動技術構建場景化服務生態。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領域通過場景化服務升級用戶體驗。芒果TV的會員服務在2024年實現升級,會員收入突破50億元,平臺依托情緒識別模塊和用戶行為分析技術,動態調整節目推薦策略。
在家庭場景中,智能電視集成溫濕度、光線傳感器,可聯動空調、燈光等家居設備,例如用戶觀看電影時,系統會自動切換至家庭影院模式,閉合窗簾、調暗燈光。個性化推薦系統升級了情緒識別模塊,通過攝像頭捕捉用戶面部表情,結合語音交互中的情緒分析,動態調整節目推送策略,如在用戶疲憊時推薦輕松綜藝,興奮時優先提供動作影片。在無障礙服務方面,“最江陰”APP作為城市超級入口,由江陰市融媒體中心開發,集成民生服務、新聞資訊等功能,支持方言識別與智能字幕,并開發盲人模式的振動反饋導航。第十二屆網絡視聽大會展出的“可靈AI”工具,結合非遺文化生成互動內容,提升了地方臺節目的無障礙服務能力。平臺開發的語音指令分層導航功能,讓視障用戶可通過語音指令直接跳轉至電視劇分類或直播頻道。盲人模式下的操作反饋增加振動提示。智能字幕系統支持方言識別與實時轉寫,針對地方臺民生新聞節目自動生成帶口語氣泡的滾動字幕,聽障用戶可自定義字幕大小與背景透明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領域的深化改革正處于快速發展中,通過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內容生產機制的創新突破以及服務模式的持續迭代,行業正在向智能化、個性化和多元化邁進。未來,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領域仍將繼續推動技術創新,優化內容生產與傳播機制,提升用戶服務水平,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力爭在全球視聽產業中取得領先地位。
參考文獻:
[1]高長力.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時代洪流推動電視劇高質量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4(8):13-15.
[2」佚名.深化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J].廣播電視網絡,2024,31(11):9-20.
[3]喻翔.AIGC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域的應用研究[J].電視技術,2024(11).
[4]孟航晟.人工智能技術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中的應用研究[J].電視技術,2024(10).
[5]賴錦培,張晨,彭詩文.新時期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監測監管面臨的挑戰和展望[C]//第32屆中國數字廣播電視與網絡發展年會暨第27屆國際廣播電視技術討論會論文集(CCNSamp;ISBT2024).2024.
(作者黃楨文系廣西廣播電視技術中心百色分中心工程師)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