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體融合的加速發展,紀錄片的聲音敘事邁入新的發展階段。聲音作為情感表達與敘事構建的重要工具,其形式與功能在新興技術的推動下逐漸呈現多樣化、沉浸式特征,對提升觀眾體驗與情感共鳴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紀錄片聲音敘事的發展現狀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紀錄片聲音敘事呈現出多元化、智能化、沉浸式的發展趨勢。目前,聲音敘事主要包括解說旁白、環境音效、人物對白和背景音樂,既承擔信息傳遞功能,也在情緒渲染和節奏控制中發揮作用。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聲音敘事的表達方式和傳播形態發生了明顯變化。從敘事模式來看,傳統紀錄片依賴解說旁白推動敘事。現在,越來越多紀錄片弱化旁白,強化環境音,凸顯了現場錄音的真實性。《舌尖上的中國》利用豐富的食物制作聲、自然環境音和人物對白,使觀眾沉浸于美食文化表達之中。《徒手攀巖》精準捕捉呼吸聲、風聲和巖石摩擦聲,增強緊張感和代入感[1]。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渠道更加多樣。過去主要依賴電視和影院進行播放,如今在線視頻平臺引入優秀紀錄片,各類移動設備被應用于播放,因此,紀錄片的聲音敘事需適應不同收聽環境。
人工智能與沉浸式音頻技術推動紀錄片的聲音敘事創新。AI語音合成可以使解說音軌更靈活,自動匹配不同語言,提升了國際傳播適應性。VR紀錄片結合3D音頻增強沉浸感,如《旅行到火星》采用空間音頻,使觀眾感受到不同方位的聲音,增強真實感。當前,部分紀錄片過度依賴背景音樂,削弱環境音,或因跨平臺傳播時聲音適配不足,影響觀眾體驗。為此,優化聲音敘事策略,使其兼具藝術性和多平臺適應性,是創作者需解決的問題[2]。
二、優化紀錄片聲音敘事的必要性
(一)提升觀眾體驗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優化紀錄片聲音敘事的必要性日益顯著,尤其在提升觀眾體驗方面,聲音已成為傳統敘事方式的關鍵元素。聲音不僅是信息傳遞工具,更是情感表達和氛圍營造的重要手段。《地球脈動》通過對自然音效、環境聲和解說配音的精心設計,將觀眾帶入一個身臨其境的生態世界。聲音與畫面的緊密結合,幫助觀眾感知場景的氛圍,增強情感共鳴[3]。《舌尖上的中國》借助食物制作聲、自然環境音和人物對白,深化了文化背景。聲音與視覺的交織使觀眾的視聽體驗更加立體和深刻。
(二)增強敘事效果
紀錄片聲音敘事對于強化敘事效果至關重要,能夠有效塑造情節節奏、層次感和氛圍。《我們的星球》通過聲音的變化強化敘事節奏,在緊張時刻突出環境音,放緩時段則增強背景音樂的渲染力,使觀眾更加投入。這種聲音策略的運用,不僅提升了紀錄片的觀賞性,也增強了傳播力和感染力。聲音不僅是畫面的補充,更是強化敘事層次、增強情感共鳴的重要手段[4。
三、紀錄片聲音敘事的優化建議
(一)進行多平臺適配
不同平臺的傳播特性要求聲音敘事策略要進行相應調整。首先,影院和電視平臺通常支持高質量的環繞聲技術,如杜比全景聲或多維空間音頻技術(DTS:X),這些技術能夠創造沉浸感和空間感,使觀眾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之中。《我們的星球》在網飛(Netflix)平臺通過采用杜比全景聲技術,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立體聲體驗,使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增強了生態景觀的真實感和代入感。然而,在移動端和社交平臺上,由于設備音響系統的局限性,聲音設計需要做出相應的優化。移動端設備通常采用壓縮算法,以減少數據傳輸負擔,同時保留關鍵音頻元素的清晰度與層次感,確保核心聲音信息不丟失。短視頻平臺的崛起也加快紀錄片聲音敘事適應碎片化傳播趨勢的進程[5]。如在嘩哩嘩哩和抖音等平臺發布的《風味人間》,創作者調整了聲音設計,突出了食物烹飪的聲音,使聲音敘事更加生動,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并增強視覺和聽覺的體驗[6。
(二)應用多聲道與環繞聲技術
伴隨多聲道以及環繞聲技術的普及,紀錄片的聲音敘事逐漸突破了以往傳統單一聲道的限制,轉向更富有空間維度且更具層次感的表達方式。多聲道技術通過分離與定位音源,使聲音在水平與垂直平面上靈活地分布,而環繞聲技術則進一步強化了聲音的三維包裹特性,從而為觀眾構建出較為逼真的聲學環境。以自然紀錄片《海洋深處》為例,該片運用了杜比全景聲技術,將座頭鯨的吟唱聲放置在頭頂聲道,以此來模擬深海中聲音的垂直傳播情形,同時借助側環繞聲道對蝦群螯足所發出的密集敲擊聲予以渲染,進而形成上下錯落有致的深海聲景。觀眾還可依據個人偏好選擇“生態模式”或者“科學模式”。“生態模式”能夠增強生物活動音效的戲劇性,而“科學模式”則突出科考設備所采集到的原始聲波數據。此外,歷史紀錄片《龐貝:最后一刻》運用7.1聲道系統對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場景予以再現。主聲道負責承載拉丁語市民的呼喊聲,側后方聲道模擬了火山灰呼嘯逼近時方位的變化情況,而頂部聲道則重現建筑坍塌時碎石撞擊的聲響。借助聲像自動化追蹤技術,當觀眾佩戴環繞聲耳機時,可感知聲音隨著鏡頭移動的連續移位。觀眾仿佛置身火山爆發環境之中,隨著逃難者的奔跑,后方巖漿轟鳴聲逐漸增強,而前方港口海浪聲也會逐漸清晰,二者之間便形成了一種生死時速般的張力。聲道與環繞聲技術的融合應用,通過對聲場的控制,深化觀眾對于敘事主題的認知以及情感共鳴,推動紀錄片從“觀看”模式朝著“體驗”模式的轉型[7]。
(三)引入個性化聲音敘事與人工智能技術
個性化聲音敘事的引入,使得紀錄片能夠根據觀眾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音頻體驗,這一發展通過多音軌選擇、智能調節和人工智能語音生成技術實現。以網飛制作的《我們的星球》為例,該平臺提供多種旁白版本,包括標準解說、兒童版解說以及自然音軌,允許觀眾根據年齡、文化背景以及個人偏好進行選擇,增強了內容的適配性和普及性。這種個性化的聲音敘事策略不僅使觀眾的觀看體驗更加豐富多樣,也提升了紀錄片的傳播廣度和影響力。
人工智能語音合成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紀錄片的制作效率和聲音敘事的適配性。谷歌DeepMind的WaveNet語音合成技術被應用于紀錄片的智能解說中,不僅能在短時間內生成高質量的解說內容,還能合成自然、流暢、接近人聲真實感的語音。通過AI語音生成,紀錄片創作者可以更加便捷地為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觀眾制作專屬解說,進一步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AI語音技術還能夠在無障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為視障觀眾生成實時音頻描述,確保這些觀眾也能完整體驗紀錄片的情節。
新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紀錄片的聲音敘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不僅提升了觀眾體驗,也推動了紀錄片在多樣化內容制作和技術創新方面的進一步發展[8]。
四、結語
紀錄片聲音敘事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逐漸呈現出多元化、沉浸式的發展趨勢,隨著技術的進步,聲音設計在敘事中的作用愈加重要。未來,跨平臺適配與個性化定制將成為重要方向,聲音的互動性和沉浸感將在提升觀眾體驗和敘事效果上發揮更大潛力,推動紀錄片創作邁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李錕鵬.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主流媒體傳播力建設研究[J].理論觀察,2025,(03):130-134.
[2]吳愛農.媒體融合背景下全媒體人才成長路徑探析[J].記者搖籃,2025,(03):138-140.
[3]陸娟.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力[J].記者搖籃,2025,(03):159-161.
[4]周玲.媒體融合背景下文摘期刊高質量發展理念和策略淺析—以《青年文摘(彩版)》為例[J].科技傳播,2025,17(04):63-67.
[5]牛犖.紀錄片創作中的聲音敘事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24.
[6]吳瑋.故事的檀變: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紀錄片的敘事研究(2013-2023)[D].浙江傳媒學院,2024.
[7]李懷暢.DTS、杜比多聲道環繞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電聲技術,2014,38(03):18-24.D0I:10.16311/j.audioe.2014.03.011.
[8]于濤.媒體融合背景下紀錄片《尋味貴陽》的敘事表達[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3,(02):83-86.
(作者韋妍伊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三級錄音師)
責任編輯:任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