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平遙古城的街巷深處,一抹溫潤的漆光穿越時空,映照出一位匠人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賈興林,這位首屆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用四十余載光陰與推光漆器相依相伴,以漆為墨,在方寸漆面上勾勒出三晉大地的文化記憶,更在傳承創新中為這項千年技藝注入時代活力。
1956年,賈興林出生于平遙古城。或許是古城墻的斑駁肌理埋下了藝術的種子,自幼喜愛繪畫的他1972年如愿進入平遙推光漆廠成為學徒,從此與漆藝結下不解之緣。在這片孕育了推光漆器的沃土上,他有幸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薛生金的悉心指導,從刷漆、描金等基礎工序學起,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領悟“百次推光始成鏡”的真諦。
1982年,賈興林與師父薛生金、師兄梁中秀共同創建平遙推光漆廠設計室,專攻漆藝精品研制。5年后,已過而立之年的他遠赴四川美術學院進修,在著名漆藝專家沈福文、何豪亮等先生的點撥下,系統研習漆藝理論與現代技法。中年求學的他,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在一年時間里通讀熟讀專業典籍,完成數十幅實驗性作品,結業時獲學院和輕工部工藝美術總公司表彰。這段經歷讓他跳出傳統技藝的窠臼,形成“守正創新”的藝術理念。
四十余年來,賈興林始終保持著學徒般的虔誠。在他的工作室,至今保留著當年薛生金大師贈予的漆刷,刷毛已磨得短禿,卻見證著“師徒相授、技藝相傳”的行業傳統。他常說:“漆藝是慢功夫,一鑿一刻不能急,一絲一縷皆文章。”這種敬畏之心,化作他筆下流淌的漆色,成就了《遠古的回憶》《壁海探珍》《唐人詩意》等傳世之作。
走進賈興林的工作室,一幅《壁海探珍》漆畫靜靜陳列,金箔鑲嵌的菩薩衣袂翩躚,礦物顏料調配的祥云流轉生輝。這幅耗時4年創作的作品,在2016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摘得金獎,評委評價其“融傳統壁畫之神韻,匯推光漆藝之精髓”。為還原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畫的恢弘氣象,賈興林三赴京城臨摹,將壁畫中的20尊神像重新構圖,僅貼金工序就耗費純金箔三兩有余,最終讓千年壁畫在漆板上煥發新生。
這樣的精品在賈興林的創作生涯中不勝枚舉。與師父合作的漆器屏風《神州韻史》斬獲國家金杯獎,漆畫《遠古的回憶》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春暉》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從古典題材到現代語境,他始終堅持“以器載道”。在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創作《江山如此多嬌》時,他將著名畫家傅抱石與關山月的同名國畫作品改編為漆畫。
“好的漆器會呼吸。”賈興林深諳此道。他創新運用“罩金髹”技法,使漆層歷經百年仍能保持溫潤光澤;改良“堆鼓罩漆”工藝,讓圖案立體感更強。這些探索既守住了“生漆、木胎、手繪”的老規矩,又賦予作品當代審美意趣,正如他所言:“傳統不是守舊,是在理解古人智慧基礎上的再創造。”
2004年,賈興林推光漆器工作室(紫藝堂)在平遙小劉村掛牌,這個500平方米的空間,成為他傳承技藝的重要陣地。工作室墻上懸掛的“愛國、崇德、尊師、敬業”十六字訓言,是他對50余名徒弟的要求,更是自身踐行的準則。如今,他培養的弟子中已有2名省級大師、5名市級大師,散布平遙各地,形成“師徒相授、代代相傳”的傳承譜系。
在工作室的漆工房里,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年過六旬的賈興林手把手教年輕人貼金箔,一旁的投影儀器播放著傳統紋樣解析,退休老藝人正講解灰胎調制的秘訣。這里每月開設兩次藝術課堂,與山西大學美術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研學基地,每年接待數千名參觀者。“傳承不是簡單教手藝,是要讓年輕人明白漆藝里的文化根脈。”他不僅傳授技法,更注重培育“工匠精神”,鼓勵徒弟們“敢于挑戰難題,把每件作品都當成代表作”。
工作室的輻射效應不止于技藝傳承。通過開發漆畫、茶具、家具等系列產品,工作室帶動小劉村50余名村民就業,其中5名脫貧群眾通過漆藝實現穩定增收。電商直播間里,年輕學徒向網友展示推光過程,讓“平遙推光漆器”的搜索量不斷增長。這種“非遺+產業+鄉村振興”的模式,讓古老技藝成為富民興村的新動能。
連續三屆中國平遙漆文化節的策劃組織,數百場非遺進校園活動,3000冊漆藝典籍的收藏整理……賈興林的腳步從未停歇。近年來,他著手還原《松鶴圖》《春暉》《家園》等經典作品,啟動“太行、黃河、長城”主題創作,還計劃建立漆藝數據庫,將歷代技法參數系統留存。“我這代人要做的,是為后人搭好橋。”賈興林說。
在工作室的規劃圖上,一個集創作、展示、研學于一體的“漆藝小鎮”雛形初現。賈興林正推動與高校共建漆藝實驗室,籌備成立平遙推光漆器基金會,讓更多人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社會給了我‘最美晉中人’‘平遙好人’這些榮譽,我就得擔起這份責任。”如今,他依然保持著每天清晨進工房的習慣,磨漆、調色、繪畫,動作一如40年前那般專注。
陽光透過窗欞,照在賈興林布滿老繭的手上,也照亮了工作室墻上的那句話:“讓漆器走進生活,讓傳承融入血脈。”這位老藝人一直踐行著對漆藝的承諾,而在他身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拿起漆刷,讓平遙推光漆器的光芒穿越千年風雨,照亮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