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P458.12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139-03
紅河州地處云南省南部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紅河州南部包括金平、綠春、河口、屏邊、元陽、紅河6個縣,由于地形復雜,海拔高低懸殊,該地成為暴雨的多發區。暴雨的持續性、突發性極易引發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因此,研究紅河州南部暴雨時空分布的特征、機理及指標,對防災減災、災害防御、精準預報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變得更頻繁。分析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的時空分布特征,并尋找出優秀預報指標,能夠提高紅河州南部地區暴雨的短期和臨近預報水平,增強防災減災總體能力。
1資料與方法
氣象觀測規范規定 24h 累計雨量 ?50mm 為暴雨。按照《云南省區域性暴雨過程監測和評價方法》,日降雨量 ?50mm 的相鄰站點(距離 ?350km 數 ?9 站,確定為一個區域性暴雨日。出現一個及以上連續區域性暴雨日,則為一次區域性暴雨過程。利用紅河州南部187個自動觀測站2013—2022年逐日雨量資料,按照上述標準,對紅河州南部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凝練預報指標。
2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
2.1 時間分布特征
2.1.1 年分布特征
紅河州南部在2013—2022年間共出現128個區域性暴雨過程,平均每年12.8個區域性暴雨過程;164個暴雨日,平均每年16.4個暴雨日;3807次暴雨站次,平均每年380.7站次。
從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數量的年變化(圖1a)看,總體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最多為2018年19次暴雨過程,最少為2016年3次暴雨過程,2018年后,每年的暴雨過程穩定在16個以上。
從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站次的年變化(圖1b)看,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在2022年下降,最大為2021年761站次,最小為2014年78站次,2018年后,每年的暴雨過程站次穩定在451站次以上。
2.1.2季節分布特征
將紅河州南部2013一2022年暴雨過程進行季節性分析(圖2)發現,暴雨過程主要集中在夏季,數量和站次均為最高,分別為7.4個、209.7站次。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數量和站次季節排序為夏季 gt; 秋季 gt; 春季gt;冬季。
2.1.3 月分布特征
對逐日雨量資料進行逐月分析,得到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數量、站次表(表1)。從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數量月變化(圖3a)來看,總體呈現正態分布,最大值出現在7月,為2.6個暴雨過程,其次為6月和8月,均為2.4個暴雨過程。從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站次月變化(圖3b)來看,最大值出現在8月,為79.3站次,其次為6月,為65.5站次。
分析紅河州南部暴雨最多站次逐月分布情況(圖4可以發現,2013一2022年紅河州南部暴雨最多站次出現在8月,為3個(占比 30% ),3、4、9、10月均未出現,其余月份各出現1個過程。這表明,每年影響范圍最廣的暴雨過程出現在8月的可能性最大,3、4、9、10月出現的可能性較小。
2.1.4極值分析
從紅河州南部暴雨逐年降雨量極值(表2)可以看出,最大降雨量出現在2016年河口的 401.8mm ,最小降雨量出現在2014年綠春的 163.6mm10 年中的降雨量極值均出現在河口、綠春。2013一2022年有2年降雨量極值沒有出現在區域性暴雨過程中,屬于單點性強降雨。
2.1.5持續時間最長的暴雨過程
分析發現,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的持續時間通常為1\~2d,持續3d的暴雨過程占比較少,持續時間最長的暴雨過程為2018年6月24—27日和2020年8月16—19日,兩個過程均持續了 4d 尤其是后者,在過程開始前,2020年8月12—14日也出現了持續3d的暴雨過程,與8月16一19日的暴雨過程僅相隔1d。
2.2 空間分布
紅河州南部各縣市每年出現暴雨561.7站次,其中出現在暴雨過程中的有380.7站次,由圖5可以看出,綠春縣暴雨站次占比最高,為 25%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次之,第三為河口瑤族自治縣。紅河州南部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縣市(綠春、金平、河口)的暴雨站次遠大于北部縣市(紅河、屏邊、元陽)。
3環流形勢分析
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的影響系統多為切變、偏南氣流、西南氣流三類。 200hPa 高度上,低緯地區多受西風環流控制,紅河州南部常受西北氣流的影響。500hPa 高度中,中高緯處于一槽一脊形勢,紅河州南部常有西風急流,最大風速可達 28m/s ,副高西南側建立水汽通道,引導孟加拉灣水汽和西南氣流的輸送。700hPa 高度紅河州南部受偏南氣流控制,與北部南下的冷空氣交匯,形成切變。
4暴雨指標分析
研究表明,當紅河州蒙自站對流有效位能(CAPE)?358J/kg.700hPa 比濕 、濕層高度達400hPa.K?36.9, 抬升指數 (LI)?-1.5 時,紅河州南部易發生區域性暴雨。
4.1對流有效位能
CAPE是分析大氣層結是否穩定、對流能否生成的指標之一[2]。分析發現,CAPE在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中表現值有高有低,蒙自站 CAPE 最低值 2.3J/kg ,最高值 1 310.4J/kg 選擇蒙自站平均 CAPE 值 358J/kg 作為預報指標。
4.2 700hPa 比濕與濕層高度
紅河州南部發生暴雨過程時,蒙自站700 hPa q 基本在 9.3g/kg 以上,最大值為 12.6g/kg ,平均值為10.1g/kg 選取平均值作為指標,當蒙自站 700hPaq≥ 10.1g/kg 時,水汽含量充足。對紅河州南部地區的剖面圖進行分析,濕層最強從對流層低層一直延伸到頂層,表明在此地區有深厚的水汽輻合,選取平均值400hPa 作為指標[3]。
4.3 κ 指數
紅河州南部暴雨發生的 K 指數最大為45.0,最小為28.0,平均為36.9。其中, K 指數在35以上的次數占 82.4% ,37以上的次數占 選取平均值作為指標,當蒙自站 K 指數 ?36.9 時,紅河州南部更易發生區域性暴雨。
4.4抬升指數
LI 在暴雨過程中在-3.23\~3.49,正值變化范圍為0.85~3.49 ,負值變化范圍為 -3.23~-0.74 。由于LI為負值時代表層結不穩定,且 LI 為負值的占比為 66.7% ,故選取LI為負值的平均值-1.5為指標。但由于 LI 與是否發生暴雨關系較小,此指標僅作參考[4-5]。
5結論
(1)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數量和出現站次的年變化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暴雨過程主要集中在夏季,月變化總體呈現正態分布,暴雨過程數量最大值出現在7月,站次最大值出現在8月,2013—2022年這10年中的暴雨極值均出現在河口、綠春。
(2)綠春縣出現暴雨站次占比最高,金平苗族瑤族泰族自治縣占比次之,河口瑤族自治縣占比再次之。南部縣市的暴雨站次遠大于北部縣市。
(3)紅河州南部暴雨過程的影響系統多為切變、偏南氣流、西南氣流三類。
(4)當紅河州蒙自站 CAPE?358J/kg,700hPaq? 10.1g/kg 、濕層高度達 400hPa.K?36.9.LI?-1.5 時,紅河州南部易發生區域性暴雨。但在實際運用中,單一的指數或物理量并不能決定是否會出現暴雨過程,預報時還需綜合分析考慮。
參考文獻
[1]周秀美,劉佳,韓遷立.紅河州暴雨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8,30(1):73-78.
[2]王詠薇.CAPE等環境參數在強對流風暴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氣象學院,2004.
[3]劉志雄,戴澤軍,葉成志,等. 湘西北特大致洪暴雨形成機理分析[J].氣象,2005(10):61-67.
[4]林健雄,米鑫.平陽縣梅汛降水集中期暴雨預報指標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7):93-95.
[5]馬俊明,齊實,程柏涵,等.云南省紅河下游暴雨特征分析:以河口縣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8,16(6):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