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臨沂市羅莊區立足城郊優勢,以打造“水美羅莊”為目標,創新探索“城郊型鄉村振興”新路徑,目前,已形成“塘崖貢米”“杞柳編織”等特色產業,“稻蛙共生”等創新模式初見成效,花木產業集群年銷售額達60億元。未來,羅莊區將持續推進產業升級,為“城郊型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1立足城郊優勢,構建特色產業體系
近年來,臨沂市羅莊區立足打造“水美羅莊”,著力發揮城郊優勢,用好資源稟賦,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牽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特色化、規模化生產,農業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羅莊區第一產業產值22.92億元,同比增長 3.1% ,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家,累計共35家,營業收入32.04億元,同比增長 29.35% 。羅莊區緊抓“城郊型鄉村振興”定位,發揮近城區位優勢,打造形成了三大特色板塊。
1.1做強優勢種養業
借助“塘崖貢米”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大力發展水稻種植產業,目前羅莊區共有35家水稻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2024年成立了羅莊區稻米種植協會,初步建成“培育—種植—加工—銷售一一品牌”全產業鏈條,年增加效益1340多萬元。持續挖掘開發“沙溝芋頭”,聯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對“沙溝芋頭”進行脫毒育苗、改良品種,目前全區試種面積已達500畝。杞柳種植面積5000余畝,從事柳編行業加工的小型作坊及專業農戶500多戶,發展加工、進出口企業30多家,2024年出口額6.85億元,同比增長 26.85% 。此外,全區大蒜、土豆、草莓、葡萄等果蔬種植面積也在穩定增長,各類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近5萬畝。積極發展稻蛙共生循環種養模式,羅莊區共有黑斑蛙養殖面積突破500畝,實現年產值1800多萬元。2024年引入建設了集魚苗繁育、養殖、深加工為一體的雙福智慧漁業項目,年銷售額可達3億元以上。擴大了工廠化高端經濟魚類養殖業規模化發展。
1.2 壯大農產品加工業
堅持用工業思維抓農業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先后培育出了愛億農、孟老豆、養貴妃佛跳墻、七慕食品、佳知善等食品深加工企業,推動羅莊食品加工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2024年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已達14家,總產值16.04億元,同比增長23.23% ,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7家。愛億農旗下的“笨雞小跑”全國連鎖店超過30家,佳知善蛋品數字化產業園的“這時光”蛋品知名度日益提升,生產量迅猛增長,產品暢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全國各地,2024年實現產值19740萬元。此外,以恒昌18萬噸有機肥循環農業項目為引領,構建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 秸稈綜合利用公司 + 肉牛養殖場 + 環保沼氣項目”的共富發展綜合體,打造出全產業一體化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條,年產值達7000多萬元,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綠色動力。
1.3 激活農文旅融合產業
目前,羅莊區共有3大電商直播基地,注冊電商企業3500多家,從業人員20000多人,依托轄區電商優勢,積極拓展線上銷售業務,2024年農產品網售額突破6.39億元。做大做強花木產業集群,扶持壯大花木博覽城、雙月花卉市場、百花城等傳統市場發展,加快國際盆景創意產業園項目建設,打造形成集批發、展示、零售于一體的全國一流花木銷售市場,花木產業年實現銷售額60億元。通過“市場 + 基地”“基地 + 農戶”的運營模式,帶動了周邊20萬畝花木基地的發展,直接帶動2000余人就業,間接帶動勞動就業2萬余人。羅莊區花木種植面積2.2萬畝,全區從事花卉苗木生產的苗圃260家、經營戶5060家、從業人數達到2.2萬人,初步形成東部小微盆景、海棠、長壽果生產、西部高檔桂花培育、南部花卉苗木種植、北部高效花卉示范和交易四大花木片區基地,花木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羅莊區依托中國臨沂智慧糧油供應基地,全力推動糧油貿易服務大區建設。目前,基地入駐商戶達300多家,年銷售額近300億元,是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級糧油數據統計基地,在穩產保供、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2創新驅動賦能,破解發展瓶頸
針對產業“小散弱”難題,結合實際,重點實施三大產業振興攻堅行動。
2.1 項目招引強根基
針對羅莊區農業產業基礎薄弱、布局分散,規模較小等問題,聚焦延長、補齊、建強產業鏈條,全力招引實施一批農業項目,迅速壯大農業產業規模。2025一2027年,計劃每年招引培育農業項目10個以上、投資額20億元以上,重點推動現代農業產業中心、雙福智慧漁業產業基地、高冠食品零糖冷飲生產研發項目等一批已簽約項目建設,加快促成深農集團灣區農產品(臨沂羅莊)產業服務基地、佳知善蛋品全產業鏈數字科技園三期、四期以及乳鐵蛋白提純加工等項目簽約落地。同時,著力破解農業產業發展中的資金、土地、人才等瓶頸,積極營造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地發展的良好環境,全面啟動家庭農場培育工程、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計劃和農業企業提質增效行動,為振興鄉村產業提供有力支撐。
2.2龍頭培育延鏈條
堅持以系統思維抓產業發展,注重發揮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具有引領優勢的加工企業突出主業,適度延伸產業鏈條,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盡快形成一批農業領軍企業,著力打造蛋品、漁業、糧食三個優勢產業集群。佳知善蛋品數字化產業園通過實施二期溏心鹵蛋、三期蛋清蛋粉加工和四期示范養殖場項目,進一步完善蛋品養殖加工產業鏈條,持續提升經營效益。雙福智慧漁業項目積極向下游養殖環節延伸拓展,通過探索建立“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實行訂單式養殖,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保障加工原料供應。同時,注重發揮中國中化先正達集團在中國的MAP種植端、深農集團灣區農產品(臨沂羅莊)產業服務基地加工端、糧油供應基地銷售端的優勢,貫通種植、加工、銷售各環節,推動糧食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2.3 人才科技雙支撐
目前,從事種養殖業的農民,大多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經營能力不強,農村人才隊伍有待優化。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缺少專業技術人才,科研隊伍質量不高,創新發展能力有待提升。為此,羅莊區深化實施“四雁工程”和“翅膀工程”,助力人才、科技雙支撐。“四雁工程”聚焦人才孵化培育,開展“四雁孵化”百千萬行動,分層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基礎班培訓1500人,傳授電商銷售、短視頻推廣技能;進階班培訓500人,培訓無人機、物聯網等智慧農業設備操作;精英班培訓200人,培育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助力合作社規范化發展。“翅膀工程”方面,聯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建立“沙溝芋頭脫毒育苗技術研發中心”,突破組培苗病毒檢測、快速繁育等關鍵技術,確保脫毒苗成活率達 90% 以上。設立3個核心示范基地,每個基地占地50畝,對比展示脫毒苗與傳統苗的種植效益,帶動周邊農戶推廣種植。引入區塊鏈溯源技術,記錄種苗生產、種植、流通全流程,提升產品公信力。未來3年力爭脫毒苗覆蓋率達 80% ,平均畝產提高 20% 以上。同時依托國家級糧油數據基地,構建“沙溝芋頭智慧農業平臺”,整合土壤監測、氣象預警、市場行情等數據,為農戶提供精準種植指導。
3深化城鄉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堅持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基本路徑,積極探索“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的發展模式,主要從空間、業態、機制三個方面推進融合。
3.1 空間融合
為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推動花木產業與文旅經濟深度融合,擬規劃建設16.5千米花木文旅長廊,串聯盆景產業園、寵物交易市場、濕地生態區等核心節點,形成“北接城區、南聯濕地”的消費走廊,打造集產業、旅游、休閑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帶。北部城區銜接段共5千米,依托現有花木交易市場,升級改造為花木主題商業街區,引入園藝體驗店、綠植咖啡館、文創市集等業態,增強城區消費吸引力。其中,北部城區銜接段將依托現有花木交易市場,升級改造為花木主題商業街區,引入園藝體驗店、綠植咖啡館、文創市集等業態,增強城區消費吸引力。中部產業核心段以盆景產業園和寵物交易市場為雙核,打造“盆景藝術博覽園 + 萌寵樂園”綜合體,定期舉辦盆景展、寵物賽事等活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南部濕地延伸段銜接生態濕地公園,布局花木觀光帶和濱水休閑區,開發綠道騎行、濕地研學等生態旅游項目,實現自然與人文的有機融合。
3.2 業態融合
為突破傳統農業單一發展模式,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羅莊區圍繞“農業 + 文旅 + 節慶”三大方向,構建沉浸式、體驗型消費新場景,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業態體系,力爭年吸引游客超50萬人次,帶動鄉村經濟提質升級。在“農業 .+ 民宿”方面,依托東蔡村生態田園風光與傳統民居資源,打造主題民宿集群,全面開發東蔡民宿集群;在“農業 + 露營”方面,以峪見山生態林地為核心,升級露營基地,建設階梯式露營區;在“農業 + 節慶”方面,深挖回族文化底蘊,擴容開齋節慶內涵,塑造花埠圈開齋節品牌。通過業態創新,預計可新增就業崗位200個,年綜合收入突破1億元,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3.3 機制融合
為破解農村土地分散經營、產業效益低下的難題,創新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 企業 + 農戶”三位一體發展模式,通過土地規模化托管、產業鏈條化整合、收益多元化分配,實現村集體、企業與農戶多方共贏。目前該模式已覆蓋23個行政村,解放勞動力2000余人,完成土地托管2.3萬畝,帶動村均增收18萬元,推動外出務工或就地轉產三產服務;合作社累計購置農機具120臺套,服務能力輻射周邊鄉鎮。下一步將拓展“托管 + 深加工”“托管 + 鄉村旅游”等延伸業態,打造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
4實踐啟示與路徑探索
4.1產業差異化定位,構建服務型城郊經濟新格局
“城郊型鄉村振興”必須跳出同質化競爭陷阱,建立“城市需求導向型”產業體系。要發展精品農業,重點培育有機蔬菜、特色花卉等高附加值農產品;創新體驗業態,開發農事研學、親子采摘等沉浸式項目;拓展衍生服務,發展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等城市配套產業。實踐證明,精準對接城市消費升級需求的城郊鄉村,集體經濟收入可提升 40% 以上。
4.2培育全產業鏈工程,打造城鄉融合的價值共同體
產業鏈升級需要構建“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的金字塔式經營體系。實踐中發現,農產品加工環節缺失導致城郊農業增值收益流失率達 60% 。應重點培育三類主體,一是引進加工型龍頭企業,如上海清美集團在城郊建設凈菜加工中心,帶動周邊萬畝蔬菜基地升級;二是改造傳統合作社,推廣“保底收益 + 按股分紅”機制,讓社員收入翻番;三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四雁孵化“百千萬”行動提升設施農業經營能力。
4.3創新要素保障,完善城郊鄉村振興的政策供給體系
需建立三項支撐機制:一是彈性用地政策,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發展鄉村旅游;二是金融創新工具,促進“四雁振興類”貸款政策增面擴效,目前,臨沂市已累計向鄉村人才發放“四雁振興貸”716億元;三是數字賦能平臺,建設農業物聯網系統,比如,智慧農業大棚可降低人工成本 60% 。
羅莊區的實踐表明,“城郊型鄉村振興”本質是城鄉關系重構過程,需要產業定位從“生產導向”轉向“服務導向”,發展動力從“資源依賴”轉向“創新驅動”,治理模式從“行政推動”轉向“市場運作”。只有構建起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生態系統,才能實現城郊鄉村從“城市后花園”到“價值新高地”的質變。
作者簡介:唐金龍,社會工作師,主要從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