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家喻戶曉的俗語點明了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七樣東西。萬物之中,為什么只有它們能成為中國人的生活必備?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它們又包含了哪些先人智慧和傳說趣聞?當人們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文化檔案一一解碼,就會驚奇地發現,它們可以拼湊出一整幅中國人的生活長卷
柴:低調的 “實力派”
小小一根柴,居然能排在‘開門七件事”的第一位,它究竟有什么“過人之處”?

事實上,柴在古人的生活圈里擁有很高的地位,而且是憑實力“霸榜”的。人們把可以劈開的粗大木柴叫“薪”,可以捆束的小木散材叫“柴”。它們是最早被人們利用起來的燃料,做飯、取暖、照明、冶煉都離不開它們。
這種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獲取的資源,在古代卻經常供不應求。因為人口總是在增長,生產力的進步往往也需要大量燃料,可柴薪卻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有句老話叫“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將柴和米一起歸為老百姓必備的生活物資,體現的就是柴薪的重要性。在煤炭實現批量開采前,平民大多用柴來取暖,有時還得用草和秸稈充當柴的平價替代品。權貴們則大多使用木炭,而木炭需要用大量的木柴來燒制,價格也十分昂貴。
正因為柴薪有價,人們才經常用它來表述日常的花費。很多朝代給官員發放的俸祿都是包含柴和炭的,像宋朝每月都會給官員發放日常使用的柴,到冬季還要額外發放取暖用的炭。明朝則直接把柴和炭折成銀子發給官員,稱為“柴薪銀”,后世把工資稱為“薪水”,就是從這里來的。
柴在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也在漢語語境中具有很高的存在感。人們表達在逆境中的樂觀,會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表現團結力量大,會用“眾人拾柴火焰高”;比喻技藝和學問的傳承,會用“薪火相傳”。這些都體現了柴作為文化符號的深遠影響。
米:主食的王者

當一個古代人提到“米”的時候,他要表達的意思可不一定是大米。“米”最早的造字本義是粟谷的果實,也就是小米,有時也指去掉外皮的植物籽實。后來先民們逐漸對江南稻米有了更深度的開發,才將稻米和粟米做了更清晰的區分。
很多人都會好奇:中國的糧食種類那么多,為啥是米當上了主食之王?憑什么都說“柴米油鹽”,就不能是“柴面油鹽”?
說起來,中國人最早的明星主食還真不是大米,而是黍和稷一一黃米和小米。原因無他:皮實。黍和稷都有著強悍的與雜草、鹽堿抗爭的能力,更能適應早期的農耕水平。漢朝以后農業實現了質的飛躍,人們有了更寬泛的主食選擇,稻米和小麥分別成為南北方新的主食擔當。隨著人工栽培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發現水稻的優點格外突出,它很適合中國的氣候和土壤,經過育種改良,能實現數倍于其他谷物的畝產量,養活更多的人口。于是,水稻逐漸突破了南北的限制,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地種植起來。
除了種植優勢,大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那就是它太百搭了。番茄炒蛋蓋飯,紅燒肉拌飯,蟹黃撈飯…肉菜、素菜、海鮮、河鮮,就沒有配米飯不香的,米坐上主食王者的寶座的確實至名歸。
這種定位讓米成為“物質基礎”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繼而與傳統文化追求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巧妙的對照組。東方朔“索米長安”的詼諧,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都是借米來陳情、抒懷的例子。
油:不只是煎炒烹炸
雖然油在多數時候以“油鹽醬醋”的組合意象存在于大眾認知中,但它最初的用途其實并不是在飲食上。對古人來說,他們對油的初印象關聯著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光明。
照明是油最早的功能。人們在上古時期首先利用起來的點燈燃料是松油,后來是動物油脂。但在吃不起肉的時代,拿動物油脂點燈顯然成本太高,而且氣味非常熏人,于是人們開動腦筋,發明了榨油技術,從植物中提取的素油逐漸被廣泛應用起來。麻籽油、烏柏籽油、菜籽油、桐油都是常見的燈油燃料。
食物油的使用就更講究了。兩千多年前的《禮記》就記載了很多用油脂烹飪食物的心得:春季吃羊羔、乳豬,要用牛油煎香;夏天吃干雞、干魚,要用狗油去腥;秋天吃牛肉、鹿肉,要用雞油提鮮;冬天吃鮮魚、大雁,要用羊油和味。漢朝通西域后,芝麻傳入中原,成為煉取植物油的主要作物,這之后,菜籽油、茶油、花生油陸續被應用在烹飪中。清人袁枚還提出了炒鶯菜用素油、炒素菜用鶯油的萬能公式。在煎炒烹炸之中,油漸漸充當了中餐烹飪過程中的“起手式”,利用高溫和油脂為食材賦予了更誘人的香氣。
油的功能與變遷同時也在豐富著中國的文化內涵。形容一個人不好對付,可以用“不是省油的燈”;形容做人懶惰不管事,可以說“油瓶倒了不扶”。額外的好處是“油水”,占便宜叫“揩油”,善于耍嘴皮子是“油嘴滑舌”,老于世故是“老油條”,還有最常用的鼓勵“加油”。這些用語里的“油”各有不同,但都體現了民俗民生與歷史文化的相互塑造。

鹽:食肴之將,百味之祖
如果想用一種極簡的方式了解鹽的歷史淵源,我們只需拆解一遍“鹽”的繁體字“鹽”。
這個由“臣”“人”“鹵”
“皿”四部分組成的象形字闡明了與鹽有關的所有重點:“臣”是監督制鹽的官吏,表明鹽由歷朝的官方掌控;“鹵”是制鹽的原料;“人”是煮鹽的勞動者;“皿”是煮鹽的容器。它們組合在一起,畫面就出來了:人們在鹽官的監督下將鹵水架在鍋釜上,通過熬煮或晾曬的方式析出鹽。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制鹽方法。

相傳在上古時期,生活在山東沿海的夙沙氏煮海為鹽,開創了制鹽的先河,被奉為“鹽宗”。先民們發現這種神奇的白色晶體不僅可以讓食物變得更有滋味,而且能讓身體更加強健。可以說,鹽是伴隨著中華文明最初的曙光出現的,可謂歷史悠久。
古代的鹽有海鹽、井鹽、池鹽等,而且很早就被國家視為必須由官方掌控的物資。因為由鹽帶來的咸味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滋味,它不僅是味覺上最基礎的調劑,也是人類維持身體健康的必需品。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將鹽喻為“食肴之將”,就是基于鹽在飲食文化中起到的點睛作用。而漢武帝“籠天下鹽鐵”,將鹽看作與鐵對等的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則體現了鹽在古代社會中
重要的財政意義。
在傳統的“五味”之中,古人最早駕馭和最為看重的要數咸酸兩味,常用“鹽梅”來表述,并且衍生出了相應的象征意義。比如“鹽梅之寄”形容可以托付重任,“鹽梅相成”則是用咸和酸能夠相互調和的特性來比喻賢臣之間的配合。民間也不乏一些通俗的延伸,比如用“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來說明人生經驗的豐富。

醬:讓咸鮮升級的“八珍主人”
“油鹽醬醋”的“醬”,在現代一般是指醬油或發酵的醬料,但它在誕生之初并不是一種調味品,而是一種食物。
《說文》中記載“醬,醢也。
醬是用肉、魚等加工而成,在物產極度匱乏的先秦,這已經是非常高端的美味了。那會兒人們沒什么好東西吃,烹飪技術也在開荒階段,就研究出了各種各樣的肉醬來滿足口腹之欲,像豬肉醬、牛肉醬、兔肉醬還算比較正常,蛤蟆醬、蝸牛醬、螞蟻卵醬聽起來就有點兒獵奇了。即便如此,肉醬也是權貴階層才能享受的佳肴,什么食物蘸什么醬都是有規矩的,比如螞蟻卵醬就得配干肉條吃,不能隨意改變搭配。
后來,人們發現植物也能做醬,尤其是大豆,經過密封、攪拌、晾曬和發酵,能夠產生一種在咸的基礎上再添一道鮮的奇妙滋味,能夠極好地調和出食材的鮮香口感,古人將這樣制成的調味醬贊為“八珍主人”。從調味醬里再進行醬汁的提取,就制成了醬油。這種顏色紅亮的汁液集中了醬香的精華,是提鮮的佳品,很快就廣泛流行起來。宋朝的飲食專著《山家清供》就曾提及用醬油搭配姜絲和醋做涼拌韭菜的菜譜
有趣的是,在烹飪中能夠揮發獨特香氣的醬,到了文化領域有時卻負責調制諷喻的意味。《漢書》中把無人問津的作品形容為“覆醬瓿”,意思是文章沒什么價值,只能拿來蓋醬缸。后來南宋的劉克莊有一個“覆醬文章”的說法,常被文人用以自謙。現代人有“打醬油”的流行語,用醬油的世俗化來形容與己無關、隨便路過,恰好回歸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本義。
醋:管理酸味的“食總管
傳說,醋是酒圣杜康的兒子黑塔無意間發明的。起因是杜康讓他把釀酒剩下的酒糟分給百姓,可黑塔忙著做別的事,就把酒糟摻了水存在缸里,準備有空的時候再說。結果他把這事忘了,再想起來已經是二十多天之后。一開缸,一股酸香味兒撲面襲來,黑塔嘗了一口,感覺味道十分獨特,杜康也覺得不錯,就推廣開來。由于這東西是在21天后的酉時發現的,父子倆就把“酉”和“廿一日”組成了一個新字:“醋”。后世遂有了杜康釀酒、黑塔造醋的說法。

這個起源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醋,那時的醋又名“酢”“醯”“苦酒”,是五味中酸味的主要來源。它不但能調和食物的風味,還有開胃、促消化的作用,深受人們的喜愛。南北朝的豬蹄酸羹、醋菹鵝鴨羹,唐朝魏征愛吃的醋芹,宋朝的蟹釀橙,都是用醋做出來的美食。《清異錄》把醋稱為“食總管”,體現了醋在調味中的重要地位。
醋的酸味為它引申出的文化賦予了很多妙趣橫生的內涵,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帶有調侃的意味。比如:“半瓶醋比喻在某個領域一知半解的人;“添油加醋”比喻在敘事或轉述別人的話時夸大其詞;“酸文假醋’諷刺某些讀書人迂腐、故作風雅的姿態。這些都是畫面感十足的生動表達

茶:雅俗共賞,人間有味
別看茶在“開門七件事”里忝列末座,但它在國人心中始終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柴米油鹽醬醋茶”出于和生活的高度貼合,往往被看作世俗的象征。其中,只有茶能橫跨雅俗的分界,在兩邊都占有一席之地。古人總結過“人生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茶雖然排在最末,卻是絕不能缺位的存在。

中國的茶文化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早在武王伐紂時,巴國就以茶作為貢品敬獻。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已成為社會風尚,有了文學和美學層面的滲透。唐宋時期茶文化空前鼎盛,茶馬古道賦予茶葉交易與對話的新含義,斗茶、點茶則將茶葉在文藝層面推上頂峰。到了明清時期和近代,茶館文化讓飲茶滋生出更多的社會性,人們以茶會友,在茶中品味世情,使茶在民族的精神內核中扎下了更深的根基。
當飲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功能與內涵就遠超飲茶本身了。茶之所以能成為千家萬戶的必備,正是因為它在很多場景中都充當著一種文化象征和精神旨趣的載體。
文人墨客把茶喻為“清友”,通過它清香恬淡的特性表達一種清靜平和的生活態度,又取其能提神解酒的功效,戲稱茶為“不夜侯”“消毒臣”。老百姓則把飲茶看作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一樣,每天都不能少。“粗茶淡飯”“茶余飯后”“茶飯不思”,展現的都是以茶為題的生活剪影。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日常,是刻在文化里的生活印記。它們凝結著整個民族的經驗與智慧,用最鮮活的生命力記述著每個時代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