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苗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不足問題分析
黎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民族智慧。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時代,黎苗文化極少被運用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幼兒教育開展的主題活動與自主游戲內容沒有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及自然資源,缺乏園所課程實施的在地化。部分幼兒園雖然嘗試運用黎苗文化開展活動,但對于黎苗文化傳承停留在淺表介紹和展示,缺乏對黎苗文化內涵的挖掘及有效融入。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如傳統服飾、手工藝品、民間故事、音樂舞蹈等,造成其對本民族文化的感知與體驗極為有限。黎苗族地區的教師普遍對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傳承意識相對薄弱。這種文化斷層不僅影響了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興趣培養,也削弱了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融入民族文化的能力與信心,使得黎苗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存在感較弱,往往停留于表面展示或簡單介紹,未能真正實現文化浸潤與教育價值的有效融合。
二、多元途徑環境創設感受黎苗文化氛圍
3~6 歲幼兒是具象思維階段,應重視民族文化傳承,從小奠定民族認同感。在環境中營造黎苗文化氛圍,煥發環境育人作用,加深幼兒對黎苗文化的印象,循序漸進地啟迪幼兒對黎苗文化的喜愛之情。
利用黎苗文化元素進行環境創設
在幼兒園室內,利用黎苗圖騰、蠟染、竹編裝飾班級環境,創設黎苗主題活動墻,以兒童視角呈現系列黎苗文化探究路徑。在室外打造黎苗民族體驗區、文化故事墻、遺址場景等,展示黎苗族的服飾、手工藝品、樂器、生活用具等實物樣品,引導幼兒通過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真實體驗黎苗人民生活。
利用區域環境投放材料豐富幼兒黎苗族文化經驗
教師投放平板設備,下載黎苗文化相關資料,幼兒可自主播放黎苗音樂、舞蹈、美食制作過程等視頻;提供黎苗文化電子圖書與攝影圖冊,讓幼兒時常翻閱應用,開展黎苗文化繪本共讀、精讀活動;設置智能語音系統,便于幼兒隨時搜索自己感興趣的黎苗文化知識,解決黎苗文化探索中遇到的困惑。
教師運用黎苗文化知識和元素,自制與黎苗文化相關玩教具,添置到幼兒材料柜內供幼兒自主操作。如黎苗文化景點棋、編織椰子葉、黎苗建筑分類、圖騰配對等,具有個性化的益智游戲,貼合幼兒實際興趣,最大程度激發幼兒對黎苗文化的好奇心,在反復游戲中加深文化理解。幼兒園在角色扮演公共區投放了兒童黎苗服裝成品與半成品,師幼通過對黎苗圖騰與黎錦的了解,一起設計、組裝、拼貼、縫制黎苗表演服。
運用黎苗語言和歌舞文化營造人文環境
黎苗人民通過圖紋樣式來表達文字,教師運用圖紋與中文漢字結合的方式,創設黎苗語言文字環境。這樣有助于幼兒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開展黎苗語言學習活動,認識簡單的黎苗語言詞匯。教師使用語音按鈕錄音器錄制黎苗日常用語,在公共走廊進行投放,搭配對應的手勢圖,吸引幼兒與墻面互動,學習使用黎苗語言。教師積極發動家長資源,邀請黎苗族家長進班講述黎苗故事,并將故事視頻收集成故事電臺資源庫,借助網絡共享平臺讓幼兒在自主閱讀時間進行播放玲聽。鼓勵幼兒嘗試使用黎苗語言播報菜譜,在多樣化使用黎苗語言過程中逐步建立民族認同感。
教師在音樂活動室,投放便于幼兒使用的黎苗樂器,定期引導幼兒使用黎苗樂器演奏兒童歌曲。組織幼兒將黎苗歌曲與打擊樂融合,創編出充滿童趣的黎苗歌曲和圖譜,幼兒可結伴參照圖譜完成黎苗歌曲打擊樂,充分感知黎苗歌曲的韻律與節奏特點。
根據小、中、大班不同年齡段編排園所特色黎苗民族操,全園師幼在每周黎苗文化體驗日身穿黎苗服裝共跳民族操,小班禮儀圓圈舞、中班椰殼舞、大班竹竿舞。幼兒在歡快的音樂中,通過優美的動作讓黎苗文化得以延續。
三、結合當地文化資源開發黎苗文化開展教育活動
黎苗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主要有圖騰、黎錦、美食、樂器、建筑、生產用具等;將其元素作為開發主題活動的題材,有益于推進師幼對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也為本土黎苗文化傳承與發展夯實基礎。
感受黎苗藝術,開展美育活動
黎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特的民族技藝,如黎族的織錦、苗族的銀飾等,都被納入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幼兒提供多種手工材料,讓他們能夠嘗試制作黎苗文化工藝品,如刻椰雕、畫簸箕畫、做銀首飾、繪圖騰、做黎苗美食、編草編等多樣化藝術活動。可單一采取一種黎苗文化元素,如以黎錦為主線開展系列文創,運用其花紋制成鑰匙扣、手工黎錦發夾發圈、錢包等,古今結合,讓黎苗文化成為生活必需品,更吸引幼兒接納。在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借助節日活動領略黎苗文化
黎苗傳統節日當天,開展各類習俗體驗活動,深入體會黎苗習俗與節日儀式。師幼開展黎苗手工作品展、編排黎苗歌舞節目、舉辦黎苗歌舞會、演繹多種黎苗舞蹈與歌謠。教師組織幼兒親手制作三色飯、溫泉蛋、竹筒飯等,以飲食為載體,增強黎苗文化親近感。尊重幼兒在玩中學的學習特點,通過“三月三”節日活動開展多樣化的游戲,從年齡特點考慮,利用黎苗地區自然物開展適宜的體能運動。大班幼兒使用椰子創玩“運椰子、趕椰子、傳遞椰子”活動;中班幼兒使用檳榔創玩“拉檳榔葉、夾檳榔、投檳榔”活動;小班幼兒使用竹竿創玩“踩竹竿、跨竹竿、鉆竹竿”活動。
善用家園合作括寬黎苗體驗
民族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發動家長共同傳授幼兒黎苗語言,用于日常生活的日常問候、食譜播報、講繪本故事、玩手指游戲等。組織家長與幼兒參觀黎苗文化展覽,參加黎苗文化親子手工、歌舞、運動會等,促進家長為幼兒積極創造文化體驗的機會。同時巧用家長資源,依托黎苗族家長對文化的了解,鼓動家長創設家園黎苗文化角,添置家庭黎苗文化圖書、樂器等。建立家園網絡宣傳平臺,發起“黎苗文化宣傳大使”親子活動,鼓勵親子拍攝黎苗文化相關習俗、物品、歌舞等照片和視頻,共同傳播優秀的黎苗文化知識,豐富幼兒園的藜苗文化主題內容。
利用社區資源深化文化傳承
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幼兒提供多種接觸和了解黎苗文化的平臺。借助當地黎苗文化展館資源,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園展示黎苗文化的技藝和作品,讓幼兒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組織幼兒參觀黎苗文化遺址、博物館等,讓幼兒在實地考察中深入探究黎苗文化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黎苗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及教育價值,借助當地資源,鼓勵幼兒走進黎寨“檳榔谷”,直觀了解黎苗人民的實際生活與建筑風格,引導幼兒用視頻、照片、繪畫等方式記錄下來,教師提供多元分享平臺,幫助幼兒梳理個人經驗,歸納對黎苗文化的了解。聯合社區舉辦黎苗文化打卡活動,通過制作黎苗文化手工、講述黎苗傳說故事、表演黎苗歌舞等活動,完成社區項目體驗進行圖騰集贊,換取黎苗文創用品。發起黎苗文化作品展征集,評選優秀畫作進行表彰。圍繞黎苗文化主題創辦市集活動,鼓勵親子制作黎苗文創小物進行以物換物。幼兒園、家庭、社區聯動,即擴大黎苗文化影響力度,推動黎苗文化在現代社會得以扎根。
在黎苗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影響較弱的背景下,以環境創設與教育活動為導向,運用黎苗特有圖騰圖紋等元素,打造幼兒園特色黎苗文化環境,運用黎苗樂器、生活用具等,建構直觀易操作的文化感知空間。遵循幼兒發展特點,緊扣黎苗文化核心,開發幼兒適齡的多維教育活動,注重互動、操作、趣味性,利用藝術活動與節慶活動,深化幼兒文化感知,通過家、園、社合作,整合資源,促進文化知識形成日常化,逐步帶領幼兒實現黎苗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