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術后早期被動運動結合個性化延伸護理在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24年1~8月于醫院進行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的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給予常規干預)和研究組(40例,術后給予早期被動運動結合個性化延伸護理)。比較兩組肩關節功能、肩關節活動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相較于術后第1天,兩組術后12周肩關節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相較于術后第1天,兩組術后12周主動前屈度與體側外旋度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各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加強術后早期被動運動,配合個性化延伸護理,可有效促進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與活動度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早期被動運動;個性化延伸護理;肩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度
肩袖損傷在臨床多見,主要是指患者肩胛下肌、小圓肌、崗上肌與崗下肌等部位出現損傷,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治療,易引發肌腱撕裂與出血,嚴重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是指通過微創方式切除壞死的肩袖組織,并對斷裂的肌腱組織進行縫合與修補,加速患者術后康復[2~3]。部分患者術后還會出現疼痛癥狀,不利于其術后康復,因此加強術后指導尤為關鍵[4]。早期被動運動可通過及早對患者肩袖進行干預,促進其肩部血液循環,有效緩解術后疼痛癥狀,促進患者術后康復[5]。個性化延伸護理是一種延續性護理,可保證患者在院外(家中)也可獲得優質化、個性化的護理服務[6]。本研究旨在觀察術后早期被動運動結合個性化延伸護理在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24年1~8月于醫院進行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的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研究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5~61,平均年齡(42.85±5.18)歲;
病程2~7 d,平均病程(4.64±1.18) d。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3.02±5.65)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4.52±1.02)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肩袖損傷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2023年版)》[7]診斷,且均接受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一般資料完善。排除標準:因個人原因中途轉院治療;伴有精神障礙而無法正常交流;已接受相關治療與護理干預;因年齡較高或其他原因無法耐受手術。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干預
術后將軟枕放于患者患側肩關節處,墊高30°,固定患側肩關節,外展20°,指導患者進行手部、腕關節及肘關節主動活動。術后6周,指導患者進行肩關節各個方向被動訓練,逐步過渡為各個方向的主動活動,出院前囑患者定期復查,出院后每周隨訪1次。干預12周。
1.2.2 研究組術后給予早期被動運動結合個性化延伸護理
根據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術后第1天協助患者保持舒適正確體位,指導其進行各個方向的被動訓練,如被動鐘擺訓練和畫圈運動,每日2~3次,每次15 min;術后2~6周,分階段協助患者進行保護性被動活動度鍛煉,鼓勵其進行各個方位的三角肌等長收縮訓練,每日3次,每個方位每次活動5次;術后6周,指導患者主動活動,12周加強肌力鍛煉。同時,保持肩部休息,避免反復劇烈運動,必要時可冷敷患處,緩解疼痛、減輕腫脹。出院前1日,醫護人員需為患者建立電子檔案,包括個人信息、飲食習慣、康復目標等,并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向其說明居家鍛煉的注意事項,將患者家屬拉入隨訪微信群中,囑其關注醫院公眾號,日常做好患者運動監督工作,每日將患者運動情況與肩袖情況發在微信群中,便于醫護人員指導其針對性調整干預措施。此外,醫護人員定期在公眾號發布關于肩袖損傷及其術后干預的相關措施,必要時可進行線下隨訪,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干預措施,糾正其不良行為。術后給予患者飲食指導,胃腸道恢復時可予以半流食(如粥、米糊等),逐步過渡為普食,鼓勵患者日常多攝入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的食物。干預12周。
1.3 觀察指標
(1)肩關節功能:分別在術后第1天、術后12周采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評分[8]評估患者肩關節功能,總分100分,分數與患者肩關節功能成正比關系。(2)肩關節活動度:分別在術后第1天、術后12周測定患者主動前屈度與體側外旋角度。(3)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肩關節功能比較
兩組術后12周,肩關節各維度評分與總分均高于術后第1天,且研究組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兩組術后12周主動前屈度與體側外旋度均高于術后第1天,且研究組各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是肩袖損傷的常見治療術式,可保護患者肌肉與骨骼,有效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好轉,緩解其疼痛,具有損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9]。術后需配合有效的康復鍛煉,以加快康復進程,減輕患者不適[10~11]。
本研究顯示,相較于術后第1天,兩組術后12周肩關節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相較于術后第1天,兩組術后12周主動前屈度與體側外旋度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各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術后早期被動運動結合個性化延伸護理在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較快康復,改善肩關節功能。術后早期被動訓練是指在手術完成后,通過外力或器械等對患者患處進行被動活動,改善患處血液循環,減少炎性滲出,緩解患者疼痛癥狀,進而促進其積極配合術后護理,有助于肩關節功能好轉[12]。同時,術后早期被動運動能夠避免術后粘連形成,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出現肩關節僵硬,促進其肩關節軟組織修復,改善機體組織缺血與缺氧癥狀,減少并發癥發生。延伸護理是指在患者出院后,通過定期隨訪、電話指導、家庭訪問等方式繼續為患者提供專業的護理指導與支持,這有助于持續監測患者病情狀況,及時發現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存在的異常情況,及時調整康復措施,從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該護理措施還能夠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到積極配合的重要性,進而提高護理依從性,糾正不良行為習慣,保證護理效果[13~14]。
綜上所述,加強術后早期被動運動,配合個性化延伸護理,可有效促進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與活動度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季偉,董志輝,徐建杰,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對肩袖損傷關節鏡修復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31(10):1423-1427.
[2].茹慶超,張志昌,趙紅星,等.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肩袖損傷的效果及對肩關節疼痛程度、活動情況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29):82-84.
[3]王凱,胡濱.肩袖損傷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的影響因素[J].中國民康醫學,2024,36(8):1-4.
[4]張東芳,王豐坤,楊國棟,等.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早期疼痛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2,36(3):284-290
[5]李曉辰.術后早期被動運動結合個性化延伸護理對關節鏡下肩袖修復患者近期和遠期康復影響[J].罕少疾病雜志,
2022,29(10):96-97.
[6]齊晶.分析延伸護理對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后患者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22,30(7):77-79.
[7]中華中醫藥學會,楊偉毅,劉軍.肩袖損傷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2023年版)[J].中醫正骨,2024,36(1):1-9.
[8]張曉婉.圍術期護理對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康復質量的作用評價[J].智慧健康,2023,9(23):271-274.
[9]金玥.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狀況的影響[J].罕少疾病雜志,
2022,29(1):83-84.
[10]高凱,王小菲,李玉福,等.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早期與晚期被動運動康復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12):82-87.
[11]王妮娜,何甬,蘇斌杰.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指導下肩袖損傷關節鏡修復圍手術期的護理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1,28(2):8-10.
[12]張潔.延伸護理對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后患者的
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5):143-144.
[13]吳娟,張曉婕,程張靜.早期運動對肩袖損傷關節鏡下修復術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河北醫藥,
2022,44(20):3124-3127.
[14]呂美娜,丁燕,張紅玉,等.術后早期被動運動結合個性化延伸護理在行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4,1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