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8時6分,恩師唐洪元先生因病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溘然長逝,享年90歲。青山肅穆,蒼天悲戚。悲痛之余,謹以此文緬懷。
唐洪元先生是國際著名的雜草研究科學家,也是我國農田雜草科學的奠基者之一,在國內外雜草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他出生于上海市寶山區,1960 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生物系,同年任上海農學院教師,1962年起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曾先后任植物保護研究所室主任、所長,還兼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委、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雜草學分會副理事長、美國雜草學會會員、上海市雜草研究會理事長。他一生為我國雜草科學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曾先后主持獲得科研成果獎9項,其中“上海主要農田雜草發生消長研究\"1980 年獲農業部農牧業技術改進一等獎,“中國農田雜草種類、分布危害及防除策略\"1990 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農田雜草種類、分布、危害及區劃調查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著有《中國農田雜草》《稻田化學除草》《中國農田雜草彩圖》等書籍7部;創辦了我國首份學報級專業期刊《雜草學報》。他積極投身社會事務,曾先后當選上海市第七屆、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1977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1978年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稱號,198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獲“五一”勞動獎章,并被列入《中國當代名人錄》,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雜草生物生態學研究方面,唐先生在工作中能結合理論和實際的需要,不拘泥于學術研究的范式。舉例來說,唐先生牽頭的全國首次農田雜草普查工作,在中國植保界屬高山仰止般的成就,通過這次普查,摸清了我國農田雜草的種類、分布和危害,并從我國的緯度、經度、海拔、氣候、土壤、農作物等方面,全面深入地論述了我國農田雜草的發生與分布規律,提出了我國主要農田雜草區劃,并對草害損失作了初步估計,為我國開展雜草防除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基礎資料。值得一提的是唐先生首創的“五級草害目測法”,筆者當年初出學堂,曾認為目測法過于粗糙,而常用的樣方法又有樣方面積過小、數量過少的問題,不符合統計學的要求,就當面提出想法。唐先生解釋道,雜草普查的取樣,并非采取生態學經典的純隨機取樣,而是先在初步目測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取樣,驗證目測的結果,這樣會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這種先進行初步目測,后開展樣方驗證的做法,正暗合了現代醫療產品研究中的真實世界數據做法,即認為基于大數據的全局觀,比精細的取樣更重要、更能說明問題。除了全國性的雜草普查,唐先生還對上海市農田主要雜草的種類、發生消長規律、生長發育和環境條件對雜草發生的影響等生物學、生態學特性進行了詳細研究,提出了上海農田雜草的四大發生類型。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國雜草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奠定了扎實基礎,對我國雜草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力。
農田雜草防除方面,唐先生在國內率先引進了稻田除草劑2甲4氯和除草醚,開展了化學除草免耕技術研究,合成了麥田除草劑綠麥隆,開創了我國農田化學除草的先河,并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實現了農田除草化學化。綠麥隆曾是中國麥田除草史上的一個重要產品,至今我還清晰記得唐先生曾經回憶他如何研發綠麥隆的事。這個產品是唐先生與上海市農藥研究所王能武先生一起,在調查中國麥田草害情況,查閱國外資料,分析國外產品除草性能、工藝路線和生產成本的基礎上,根據我國農民的實際需要而篩選出來的。唐先生根據產品的生產工藝,聯系當時的無錫惠山農藥廠,利用其新建成的光氣車間生產對硝基甲苯原料,再聯系沈陽化工研究院做最后的合成工藝,花了兩三年時間,終于把產品做出來。隨后又花了若干年的時間,通過全國各地的農業科技推廣系統進行試驗與推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用一己之力做成了這個產品的產業鏈,并打開了市場通路。放在今天,商業價值巨大。但在當時,像唐先生這樣的科學家,對科學事業有一種不計功利的情懷,只求把事情做成,為此付出大量業余時間、精力也在所不惜。只要能把產品做出來,用下去,能為農村、農民解決問題,他們就非常心滿意足了,至于報酬,則是不曾想過的事情。前輩這種純粹的科學家精神,值得我們后輩永遠地敬仰。
唐先生十分熱心教育事業,記得當初我在讀的上海農學院,由于師資力量缺乏而沒有開設雜草專業課程,當時已在農科院工作的唐先生得知此事后,主動提出了與學院合作開辦雜草專業班的想法,并得到了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于是,全國第一個雜草專業班就此產生,我們16位同學也有幸成了唐先生的學生。在兩年的雜草專業課程學習和生產實習中,唐先生不僅深人淺出地給我們講授了雜草專業知識,帶領我們與農科院雜草課題組的老師們一起參與各類試驗研究,還編排我們2人一組開展8個多年生雜草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研究。正因為唐先生把理論和實踐課融合教育,使我們全面掌握了開展雜草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踏上工作崗位后,就能結合當地的實際得心應手地開展工作,我們16位同學也成了當時上海農田雜草研究的主要力量。
唐先生熱愛生活,情操高尚,興趣愛好廣泛,棋琴書畫樣樣精通。退休后他謝絕了一些農藥大公司的聘任,毅然選擇了做一名公益者。他經?;貑挝慌c年輕科研工作者一起暢談人生、理想、學習、名利,談如何做科研工作,是青年人崇拜的楷模;他堅持每天聽英語廣播,不斷提升自己的外語交流水平;他參加老年大學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還經常為老年人表演節目。唐先生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愛、老有所樂。
唐洪元先生是我國科研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在科學探索中,只有那些堅持不懈,不畏艱難險阻的勇敢者才可能有所成就,攀上高峰。正像他在一首詩中寫的那樣:平生愛研究,書本不離手,甜苦艱險悲歡憂,回首知坎坷。童年饑寒過,中年勤奮斗,白頭紅葉秋烏桕,夕陽似彩綢。
如今,唐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的寶貴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發揚光大。他對科研事業充滿熱愛,工作中始終保持認真負責、腳踏實地的態度;他一生為人寬厚真誠,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待同事和晚輩總是謙遜親和;他一生正派樸實,用實際行動弘揚了科學家精神,展現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品行。
唐先生您安息吧!我們一定會化悲痛為動力,帶著更飽滿的熱情和更堅定的信心投人到崗位工作中,傳承您務實奉獻的精神,以實實在在的努力和成績服務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工作。
恩師唐洪元先生,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