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是一種頂部呈穹隆狀的天花,它的獨特造型可以使頂部獲得最大空間,歷來是我國傳統建筑中室內較高規格的裝修手法,常見于皇宮或重要寺廟殿堂。中國古代大多是木構建筑,因為木質易燃,所以藻井取蓄水之意,又有壓勝的功用。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展廳內,有一座異地保護的精美藻井,被稱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來自北京隆福寺的萬善正覺殿明間。
大隆福寺 朝廷香火
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役夫萬人”,次年工成。《帝京景物略》記載:“大隆福寺,三世佛、三大士,處殿二層三層。左殿藏經,右殿轉輪,中經毗盧殿至第五層,乃大法堂。”足見當年隆福寺的殿宇巍峨,法相莊嚴。文獻中還特別提到:“殿中藻井,制本西來,八部天龍,一華藏界具。”
隆福寺的修建,鉤沉出一段史事滄桑。在今天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展區內,存有兩通有關隆福寺的刻碑,一是立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四月的隆福寺創制碑,一是立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十月的隆福寺重修碑。
創制碑碑文是明代宗朱祁鈺御制,碑文內容表達了皇室治理天下、造福萬方的決心,并強調佛道可以“導善化惡,救災恤患,召福致祥”,借以說明敕建大隆福寺的原因。在明代,大隆福寺與大興隆寺并稱為朝廷香火院。后有清人查嗣瑮雜詠詩云:“興隆隆福兩岧嶤,南內移來土木饒。天子不開香火院,紛紛臺省愧楊姚。”
詩中講土木移自南內作何解?其實隆福寺的誕生,與明朝在北京爆發的那場戰爭密切相關。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犯邊,英宗皇帝聽從親信宦官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卻在土木堡兵敗被擒。瓦剌國師也先挾持英宗進逼北京,一時京師告急。在太后和大臣的支持下,留后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上皇位,改元景泰,即明代宗。登基后的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并全力以解北京之圍。兵部尚書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京師解困,明王朝轉危為安。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被釋放回京,但已坐穩皇位的景泰皇帝既不愿歸政于皇兄,又忌憚其舊有勢力,索性將英宗軟禁于內城南宮。由于景泰皇帝的默許甚至授意,隨后隆福寺在營建過程中得到了超高規格的建筑用材,“白石臺欄,周圍殿堂,上下階陛,旋繞雕櫳,踐不藉地,曙不因天,蓋取用南內鳳翔等殿石欄桿也。”皇家的修建工程不可能拮據到缺乏原材料,而拆南宮建隆福的真正用意可謂一箭雙雕:一是借佛教的影響提高景帝的聲望,借以樹立為民求福祉的明君聲望;二是借此做法警告英宗要安分守己,不要再作風云之想,再有復辟之念。
但是歷史往往上演著“墨菲定律”。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奪門之變”后復位,開始追究當年因修建隆福寺而拆毀南宮的舊事,一干人等皆受處罰,而隆福寺作為景泰皇帝敕建的佛寺也繁華不再,幾近凋零。
明清易代之后,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對其進行重修,并勒石刻碑,是為隆福寺重修碑。碑文記載,這里“自景泰四年距今二百七十余年,風雨侵蝕,日月滋久……茲乃弘施資財,庀材召匠,再造山門,重起寶坊”,使隆福寺面貌一新。《日下舊聞考》曾記載:“每月之九、十日有廟市,百貨駢闐,為諸市之冠。”經這次改建,這里成為雍和宮下院,“所居皆喇嘛”,隆福寺開啟了新的歷史篇章。
顛沛流離" 終獲新生
時光流轉,高懸于隆福寺萬善正覺殿頂的天宮藻井承載著歷史的風霜,幸哉沒有淹沒于歲月的煙塵,在五百多年后終被妥善保存在博物館中,以莊嚴俊美的樣貌講述著它的前世今生。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場大火將隆福寺部分建筑焚毀。民國時期的隆福寺已然破敗不堪,昔日人頭攢動的盛況早已不在。1952年,北京隆福寺被改建為“東四人民市場”,改建中部分建筑被拆除,但萬善正覺殿一直保留,由董必武題寫的“東四人民市場”的匾額懸掛在原建筑的廟門中間位置。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隆福寺再遭損毀,萬善正覺殿被拆,在古建專家馬旭初先生的努力下,構件大部分完好拆下,1977年移至西黃寺保存。1987年西黃寺開始施工,星空藻井構件被放置在露天空地,任憑風吹日曬。1987年7月25日《北京日報(周末版)》發表了《快救救這稀世珍寶吧》的文章,文中所說的稀世珍寶就是隆福寺藻井。北京電視臺《觀眾之聲》欄目也將藻井的遭遇拍成新聞片,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1988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籌建,1989年,北京市文物局發動全局的工作人員義務勞動,將存放于西黃寺的藻井構件搬運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保存,成為博物館的重要館藏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博物館原營造設計部同志根據清華大學留存的中國營造學社拍攝的隆福寺藻井資料照片,結合專家意見,對藻井進行復原修復。修復后的藻井遵循“可辨識”的原則,舊有部分保持原有狀態,進行除塵,局部采用化學保護;修復部分使用松木,對缺失破損處進行雕刻修補,保留木質本色,不做彩畫,只罩防塵清漆。修復后的藻井既嚴格遵守文物修復的原則,又通過可辨識的復原增添文物的滄桑感,觀之能感受到歷史的凝重氣息撲面而來。與藻井一同拆下的星圖頂蓋同樣歷經輾轉,先是存放于首都博物館,后又流轉到北京天文臺東臺(古觀象臺),九十年代初平安運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至此天宮藻井結束了顛沛流離,頂蓋與藻井身處異地的景況,在博物館內安下家來。藻井經過初步吊裝設計,暫存博物館太歲殿西側稍間,其間只供業內調研與考察,未正式展出。
1999年6月,博物館“中國古代建筑展”開幕,藻井被移至太歲殿西次間,展廳內由四根木柱支撐起局部框架,藻井被高架吊裝。整體吊裝設計保證了太歲殿建筑本體與藻井的非結構性連接,符合文物建筑與文物本體的保護原則,又重現了昔日高懸于隆福寺殿堂的環境景觀。從此,藻井正式以基本陳列展品的身份亮相于公眾視野,險些被損毀且消失于世人眼前近三十年的稀世珍寶重新完整地予以呈現。
絡繹觀賞" 仰望星空
隆福寺萬善正覺殿星空藻井,是我國現存明代藻井實物中的精品,材質為珍貴的金絲楠木。整個藻井的結構由六層主框架疊落而成,恰如外圓內方的制錢狀,圓井內含方井,方井內又含圓井,每層框架上都細雕云紋圖案。第一層主框架內外各有80朵如意斗栱,框架上雕飾32座樓閣,樓閣樣式或圓或方,樓閣間由連廊貫通;第二層主框架平面呈高低錯落并寬窄不等狀,上有圓方相間的樓閣16座;第三層框架上有抱廈樓閣8座,十字歇山方亭8座,樓亭間亦以連廊相通,背面壁板繪制彩云;第四層在內圈8塊陽馬板與外圈20塊陽馬板上共繪制二十八星宿圖;第五層為方形,每邊一座樓閣,由轉角圍廊相連;第六層為井心蓋板層。綜觀此組藻井,云紋框架及天宮樓閣與諸天神相呼應,形成天宇神靈的極樂世界。藻井四角立力士雕像,意在托起中心圓井。建筑的排列組合方式為下層密集,越往上層數量越少規模越大,從下仰望,看著天上的玉宇瓊樓,想象著天宇世界的美妙仙境,不由得會發出“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感嘆!
在第六層蓋板層上,有直徑近兩米、在深藍色幕布上以瀝粉貼金繪出的星圖一幅,圖上繪有1420顆星,星與星之間還有金線相連,交相輝映。星圖標識的星宿位置以現代天文觀測的水平來衡量也是非常精準,體現了我國古代發達的星象文明。最奇妙的是這幅星圖是明代人描摹的一幅唐代星圖,依據圖中北極星的位置來測算,這是一片公元850年前后的星空!仰望一千多年前的璀璨星河,我們不禁要感慨斗轉星移的自然偉力!
隆福寺作為北京的城市地標,承載著幾代人的成長記憶,雖然寺已無存,但“隆福寺”這一地名得以長久保留,并已華麗變身為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城市文化聚集地。曾經高懸于佛寺殿堂的星空藻井也在博物館中得到妥善保護,每天迎接著絡繹不絕的游客,接受著人們的贊嘆與致敬,正如鳳凰涅槃,浴火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