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前門一帶的青云閣、勸業場、“首善第一樓”,以及王府井的東安市場,曾并稱為民國年間京城里的“老四大商場”。
青云閣
青云閣位于前門外觀音寺街(今大柵欄西街)。早年的青云閣平面呈轎子型布局,南北各伸出兩個像轎桿兒樣的狹長通道,南通觀音寺街,北通楊梅竹斜街,因而有轎樓之稱。這座小洋門樓青磚到頂,磨磚對縫,拱形券門之上金底的匾額內寫的“青云閣”三個大字,是著名書法家何維樸的手筆。那時他已年過古稀,因懷念其年輕時為官的平步青云,故取青云兩字,得名“青云閣”。
青云閣曾是個人氣極旺的綜合型商業娛樂場所,集購物、娛樂、飲食、品茗、服務于一體,成為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品茗訪友的雅致場所。青云閣二層中廳有一小舞臺,當年不少戲曲名角,如程硯秋、馬連良、梅蘭芳都曾先后在此登臺亮相,相聲界前輩焦德海也常來演出他的拿手節目。青云閣不但有傳統演出,還引進了臺球這一時尚運動,一時名聲大噪。
青云閣內的普珍園菜館、玉壺春茶樓、步云齋鞋店、富晉書社等眾多的老字號留下了魯迅與周作人、沈尹默、劉半農、錢玄同等文人的足跡。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梁實秋等眾多歷史名人也經常來青云閣品茗會友、思文賞樂。1932年8月聶耳從上海來到北平求學,剛到北平的第二天,就到青云閣聽大鼓看雜耍。討袁名將蔡鍔將軍曾在青云閣的普珍園結識名妓小鳳仙,并多次在普珍園小酌。1980年代根據蔡鍔將軍與小鳳仙的愛情故事改編的電影《知音》就是在青云閣原址拍攝的。
如今,這座連接著兩條街道的古老建筑——青云閣,已被修繕一新,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轎子樓建筑。
勸業場
建在前門廊房頭條(前門在廊房頭條,后門在西河沿街)的北京勸業場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勸工陳列所”,意為“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為官辦的工藝局產品展銷場,承擔著展示民族工商業產品的功能。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勸業場這座巴洛克式的小樓是1923年重建后的建筑,一直保留至今。它的設計者是我國近代第一批留學歸國的卓越建筑師、建筑教育家沈理源先生。商場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內部縱深設三個大廳,四周為三層回廊,沿回廊設開敞式商店。頂層以大型玻璃天窗采光,體現了現代大型商場共享大廳的空間觀念。其外裝修為巴洛克式,壁柱、窗套、圓拱形山花和陽臺裝飾立面,盡顯華麗與高貴。
勸業場是當時最先進的商業建筑,也是京城首幢大型綜合商業樓,因首設廂式電梯、游樂場、開敞式賣場,這樣的售賣和陳列方式顛覆了傳統的商鋪,接近于國外的被稱為“mall”的大賣場,甚至有人稱它為“mall”的鼻祖而成為當時北京最時髦的去處。老北京人描述這里的情景:一樓售賣日用百貨商品,《論說精華》《尺牘大全》等應用書籍;二樓賣文物和特藝商品,還有蘇湘刺繡和幾家畫像館,三樓是幾家照相館、理發館、鑲牙館、廣告社,還有彈子房、乒乓球社等,夜里燈火輝煌,笑語不絕;四樓則是一個叫“新羅天”的劇場,經常演出評劇。無論你站在哪里,樓上樓下一目了然,熙熙攘攘、人影幢幢的,有些像是過年逛廟會的感覺。
首善第一樓
首善第一樓開業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位于前門廊房二條路南,它的后門(北門)與如今修復的勸業場正門(南門)相對。
1923年出版的《北京實用指南》對首善第一樓內的商業布局是這樣介紹的:“樓三層,南北八間,東西五間,合計全樓之屋,凡七十八間。上層之南為玉芳照相館,北為暢懷春茶樓,西南為球房。中層之南為中興玉理發所,北為碧巖軒茶樓,若東若西,則除電鍍漆器茶店外,率為鑲牙補眼之室。下層則貨物雜陳,五光十色,燦然奪目,其品類大率為古玩玉器、琺瑯首飾、筆墨書籍、南紙南貨、盔頭玩物。游人往來,絡繹不絕,上層茶樓,座亦常滿。”
暢懷春茶館當時聚攏了京城里喜歡京劇的很多“名票”,每天鑼鼓響個不停,各路票友在此既可飲茶,又可切磋技藝過足戲癮。當年戲曲界的一些名角也常來茶館會友聊天,而老百姓可以到那里聽唱、喝茶、會朋友。但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日寇的鐵蹄踏進京城以后,它就徹底地淪落了,從此不見蹤影。
當時大柵欄地區的這三大商場,是相對集中的新型商業,具有百貨商場的規模,又有娛樂項目的氛圍,適應了當時社會的改良潮流,一時生意頗為興隆。京城一首竹枝詞中曾寫道:“貨物蒐羅遍五洲,紛紛男女往來稠,大觀游罷青云去,乘興還登第一樓。”
東安市場
地處熱鬧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上的東安市場始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1903年,因清政府修建東華門外御道,將廢棄已久的神機營操場開放給道路兩旁的攤商。最初這里僅是清廷工巡總局規劃的一處“自由市場”,豈料這里的商販越聚越多,市場越擺越大,小吃、玩具、日用品、洋貨、衣服、鞋帽等各色商品一應俱全,由“自由市場”變成了“購物中心”。因臨近皇城東安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被命名為“東安市場”。后來在市場南北向建起一條長街,兩側建起了格局大體一致,每間約10平方米,前有廊檐,后有暗樓的鋪面房,以經營百貨、食品為主。幾年工夫,東安市場逐漸從擺攤設點的露天市場,發展成為一個既有“攤商”又有“鋪商”;既經營日常生活必需品,又經營各種風味小吃;既有文化娛樂場所,又有經營書籍文物珠寶的商店等無所不包的超級市場。到1933年底,東安市場共有16個經營區,包括暢觀樓,青林閣、中華商場、丹桂商場,桂銘商場、霖記商場和東慶樓等7個小商場,分布著各業商販近1000戶。當時著名的小吃鋪有豆腐腦馬、爆肚馮。名譽京華的餐館有江蘇風味的森隆餐館、上海風味的五芳齋,廣東風味的小小酒家、湖南風味的奇珍閣、四川風味的峨嵋酒家以及東來順的涮羊肉等。
東安市場北門東邊是吉祥戲院,由光緒末年內廷大公主府總管事劉燮之于1906年創建。由于清朝明文規定:戲園子、會館、妓院等均不得在內城開辦,所以起初這座建于王府井、幾乎與皇城毗鄰的戲院取名為“吉祥茶館”,可能就是為了規避當時的監管機制吧。名為茶館,實則天天唱大戲。后來隨著大清亡了,茶館也就名正言順地成了戲院。
如今,東安市場已經平地建起了現代化的高樓,沒有了原來絲毫的影子。青云閣和勸業場,還保存著往昔的骨架和模樣,如同老干發新枝。而首善第一樓,早已化為一股云煙,消失在歲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