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志愿軍:存亡之戰》聚焦抗美援朝戰爭中關鍵的鐵原阻擊戰,以1951年5月為背景,講述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3軍以2.5萬兵力對抗近5萬聯合國軍,激戰十二個晝夜守住戰略要地鐵原的故事。通過李想、李默尹等人的視角,展現了志愿軍在極端劣勢下以血肉之軀筑起護國防線的壯烈史詩,突出家國情懷與革命犧牲精神。
經典回眸
1.“每個人要像釘子一樣,狠狠釘在自己的陣地上!”
場景:在鐵原阻擊戰前對戰士的動員。
內涵:象征志愿軍以血肉之軀死守陣地的“釘子戰術”,體現寸土不讓的堅韌精神。
2.“我們回不來了,你們繼續前進!”
場景:戰士在絕境中傳遞使命的遺言。
內涵:接力式戰斗精神的濃縮,展現出前仆后繼的悲壯。
3.“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場景:片尾致敬志愿軍與當代邊防戰士的結語。
內涵:愛國精神的傳承與發揚,連接歷史與當下。
人物介紹
1.李想
八路軍出身,1940年與父親李默尹失散后參加革命,成長為志愿軍第63軍188師564團1營教導員。與妹妹李曉在戰爭中分離,后在鐵原戰場重逢。在鐵原阻擊戰中,李想高喊“每個人要像釘子一樣釘在陣地上”,帶領1營戰士死守陣地,面對聯合國軍4500噸炮彈的飽和轟炸,以血肉之軀構筑防線,最終壯烈犧牲。
2.李默尹
李默尹原為地下黨員,因歷史原因與妻兒失散,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志愿軍高級指揮員。他的身份復雜:既有軍長資歷,卻長期擔任連長職務,暗示其可能涉及特殊使命或隱藏背景。他的沉穩睿智與堅定信念,使其成為志愿軍中兼具戰略眼光與人性溫度的典型人物。
3.李曉
李曉是李想的妹妹,從影片第一部中天真爛漫的少女,成長為鐵原戰場上的女衛生員。她的成長歷程貫串兩部影片,成為連接家庭與戰場、過去與現在的關鍵鏈接。最開始,她頗顯依賴與迷茫,因家庭分離陷入情感困境,對戰爭充滿困惑。后來,她主動申請赴朝參戰,通過傳遞家書、救治傷員等行動,展現了從“小家”到“大家”的精神蛻變。
4.楊三弟
隸屬于志愿軍第63軍,職責是用紙筆和相機記錄戰場傷亡情況,確保犧牲戰友的姓名與事跡不被遺忘。他常因直面戰友的死亡而痛苦,但在戰場的磨礪中逐漸克服恐懼,主動請戰,最終以肉身引爆炸藥,與敵人同歸于盡,在影片的結局實現了從怯懦到勇敢的蛻變。
5.吳本正
吳本正是志愿軍中極具技術背景的特殊角色,擁有海外武器制造留學經歷,回國后致力于推動軍工技術發展。他主動請纓赴朝,通過親歷鐵原阻擊戰的殘酷、感受志愿軍的英勇,逐漸打破原有認知,從“懷疑論者”變成了“堅定信仰者”。懷揣科技報國理想,最終將個人學識與戰場需求結合,成為連接技術與實戰的橋梁。
觀影有感
家國情懷的泣血傳承
——觀《志愿軍:存亡之戰》有感
◎向云果
《志愿軍:存亡之戰》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鐵原阻擊戰為核心,通過志愿軍第63軍2.5萬將士的生死堅守,展現了“鋼少氣多”的民族脊梁如何以血肉之軀鑄就護國防線。
電影開篇就是激烈的戰斗場景。炮火連天,硝煙彌漫,槍林彈雨,志愿軍戰士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奮勇前進,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無畏,讓人能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無情。炮彈如雨點般落下,火光沖天,無數年輕的生命在戰場上消逝。
教導員李想帶領著戰士們死守陣地,就算敵人的炮火再猛烈,也沒有絲毫退縮。他們餓了就吃野菜,渴了就喝雨水,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陣地,就像一顆顆釘子,狠狠釘在那里。李默尹和子女在戰場上的短暫團聚,讓我感受到戰爭中的親情是多么珍貴。軍工專家吳本正,為了給戰士們提供更好的武器,不顧危險地在戰場上奔波。他們的英勇無畏和犧牲精神令人動容。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們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影片通過“銘記犧牲的意義”與“守護不屈的基因”雙重視角,喚醒觀眾對歷史的敬畏,同時帶給觀眾深層思考:我們今日的安寧,正是由先烈的血肉鋪就成的。“烈士用命換來的不是勛章,而是不用打仗的盛世”。
如今,當“躺平”“佛系”成為部分群體的標簽時,志愿軍“鋼少氣多”的精神遺產,恰是對功利主義的有力反駁。影片中“人在陣地在”的誓言,與“甜味留給后人”的隱喻,共同構建起跨越時空的價值坐標:和平年代的“戰場”或許不再是槍林彈雨,但科研攻關、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奮斗,同樣需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
《志愿軍:存亡之戰》以影像為舟,載著觀眾穿越時空的迷霧,觸摸家國情懷的血脈傳承。它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期許——當我們在霓虹中漫步時,不應忘記雪山之巔凝凍結的沖鋒姿態;當我們在和平中安睡時,更需銘記“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的箴言。這種精神和氣血,終將化作民族復興的強大基因,在代際傳遞中生生不息;終將化作奮發的力量,指引我們勇敢向前。
【廣東廣州市金海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