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看到商周青銅器上歷經千年未被磨滅的精美紋路,當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誦讀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經典詩句,當我們步入博物館聆聽那悠悠回蕩的文明余韻,可曾思忖過這些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碼正等待著我們這一代人接續傳承?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玉器雕刻“神人獸面紋”,將天人合一之哲思凝于溫潤玉石之中;兩千年前,張騫手持漢節開辟絲綢之路,使中國絲綢與羅馬玻璃于歷史長河中相遇;一千多年前,唐三彩展現出當時大唐盛世的底蘊。中華文明從來不是靜止的文物,而是奔騰不息的長河,每個時代都有弄潮兒為之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我們一如既往地重視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年輕人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視角,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并在多個領域留下了令人矚目的創新成果。或在文化傳播領域,河南衛視由95后舞蹈演員主演的水下舞蹈《祈》,以曹植的《洛神賦》為靈感,在水下完成“凌波微步”“彩帶飛舞”等高難度動作,讓人們領略了“古畫”的動態美。或在服裝設計領域,年輕的設計師們不僅將復原款漢服帶到人們面前,還創造性地融入現代元素,設計出帶口袋、可調節腰圍的“通勤馬面裙”,受到眾人歡迎。這些都生動證明:當傳統文化遇見青春創意,能夠綻放出驚艷時代的光芒。
但傳承之路并非坦途。當某些短視頻博主肆意篡改傳統文化只為獲得一時流量,當網絡熱梗把“杞人憂天”歪曲成無病呻吟,當有人把“天行健”的名句歸為星座運勢……這些文化誤讀的碎片,正像沙塵暴一般侵蝕著文明的根基。這讓我想起敦煌守護者常書鴻的話:“守護莫高窟,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基因密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文化長城上的磚石。當你在書法課上揮毫寫下“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當你在家庭聚會時講述“曾子殺豬”的家風典故,當你在品茶時憶起我國悠久的茶文化……這便是在守護文明火種。文化傳承無需驚天動地將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而要在默默守護中融入我們的創新,這樣傳統文化才會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讓我們以文化傳承為帆,以青春創新為槳,在民族復興的航程中,做中華文明的擺渡人!
【安徽安慶市第十中學,指導教師:曹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