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科學院“統一地球物理局”堪察加分部通報,堪察加半島附近海域7月30日發生8.7級地震,為1952年以來該地區發生的最強地震。
當天,堪察加半島近海再次發生兩次6.5級和5.3級地震。此外,強震發生后,已伴隨發生100多次5級及以上余震。
受強震影響,太平洋沿岸多國發布海嘯預警或警報,多地觀測到海嘯波。堪察加半島在哪里?地震原因是什么?影響幾何?
俄羅斯科學院“統一地球物理局”堪察加分部表示,地震震中距離堪察加邊疆區首府——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161公里。當地民眾用手機拍攝的畫面顯示,地震發生時,晃動十分劇烈。
受強震影響,俄部分地區出現海嘯。堪察加半島部分地區和堪察加半島以南的薩哈林州部分地區在地震發生后已觀察到數米高的海嘯。當地約2700人已被疏散至安全區域。
堪察加半島是俄羅斯第二大半島,位于俄羅斯遠東,隸屬俄堪察加邊疆區。堪察加半島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俄羅斯乃至全球地震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半島上分布著300多座火山,包括28至36座活火山。
在堪察加地區,太平洋板塊與鄂霍次克板塊碰撞,火山活動較為活躍。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堪察加分所7月30日通報,活火山克柳切夫火山因地震發生噴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王墩表示,歷史上堪察加半島曾經多次發生過強震和海嘯。比如1952年堪察加發生9級地震,它引發了跨越整個太平洋的海嘯,波及了夏威夷和南美。2006年和2013年,這里也曾發生8級左右的強震。因此,這個區域是全球少數具備發生超大型地震的高風險區域,也是全球海嘯預警系統重點關注的地區。
專家指出,從地質角度看,地震是地球釋放構造應力的正常方式。并不能因為某一次大地震的發生,就可以斷言地球進入了“震動模式”。全球強震的長期趨勢大致是比較穩定的,即每年全球大約發生15至20次7級以上地震。某一段時間內,某一區域地震發生的頻率可能會升高,但這并不等于全球整體地震活動的異常。從科學角度講,不能排除未來可能會發生更大地震,但也不能簡單把近期的地震活動解讀為世界進入了“震動模式”。所以應該做的是積極做好防災準備,加強監測與應對體系,而不是過度恐慌。
俄科學院地震預測相關領域專家伊琳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指出,堪察加半島發生這種強度的地震是預料之中的。自該地區1952年發生強震以來,俯沖帶積累了巨大的地震潛能。該機構另一位專家說,7月30日的地震很可能完全釋放了這一段俯沖帶數十年來積累的應力。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國際生態與氣候變化問題專家利奧波德·洛布科夫斯基指出,該地區近期曾發生相當強烈的地震。2024年8月18日發生了一次7.0級地震;2025年7月20日,相同地區又發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最強一次震級達到7.5級。
洛布科夫斯基解釋說:“最初人們認為這些地震緩解了該地區積累的板塊壓力,但后來發現,這只是今天地震的一次前震。”


堪察加半島地震后,有數人受傷,但未造成重傷。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市長葉夫根尼·別利亞耶夫7月30日在社交媒體上說,受地震影響,該市已實施緊急狀態。
堪察加邊疆區行政長官索洛多夫在社交媒體上說,地震造成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一所幼兒園墻壁坍塌,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另據當地衛生部門消息,地震發生后,前往醫療機構就診的所有傷者都已得到救治。
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機場發布消息說,地震發生時機場內乘客被疏散,1人受傷。目前機場運營正常,跑道、停機坪均未受影響。
據當地緊急情況部門消息,由于震中位于海洋,地震引發海嘯,海嘯波及堪察加半島伊利佐夫區沿岸,浪高3至4米。此外,千島群島、北千島群島地區也記錄到多次海嘯。俄薩哈林州州長利馬連科表示,其中一次海嘯淹沒了北庫里爾斯克市的港口和一家魚類加工廠。
此外,此次地震觸發了美國夏威夷州、日本和智利等太平洋沿岸國家海嘯警報,法屬波利尼西亞部分地區被告知要做好應對高達4米海浪的準備。多地觀測到海嘯波。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日本氣象廳7月30日上午已對太平洋沿岸多個地區發布海嘯警報和海嘯注意預警,隨后海嘯抵達北海道、青森縣、宮城縣、福島縣等多個地區,在巖手縣久慈港觀測到了1.3米的浪高。根據總務省消防廳的發布,海嘯影響日本太平洋沿岸的21個都道縣,已向190多萬人發布避難指示。
日本關東學院大學防災水工學研究室教授福谷陽指出,由于本次地震震源深度為20.7公里,屬于較淺的地震,也更容易引發海嘯。歷史上在相似位置,1952年也曾發生過強震,海嘯曾襲擊日本。
1952年11月5日,堪察加半島發生強震,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若考慮地震波的周期與振幅,其矩震級(Mw)達到9.0。是自1900年以來與東日本大地震并列的全球第四大地震。根據日本內閣府的資料,當年這場地震在千島群島引發了最高18米的海嘯。在日本宮城縣近海等地觀測到約3米高的海嘯,約1200棟房屋因此遭遇浸水損害。
日本氣象廳在7月30日下午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根據1952年發生的類似大規模地震所引發海嘯的記錄,預計海嘯高水位狀態將持續至少一天左右,因此海嘯警報的解除仍需一定時間。
另外,日本氣象廳表示,由于此次震中位置距離日本較遠,在北海道三陸外海等地區引發巨大地震的可能性較低,但在震中周邊地區,仍需持續警惕可能伴隨海嘯的地震。
強震發生后,美國夏威夷州、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斯加州、關島等地啟動不同等級海嘯預警機制。美國加州、夏威夷多地已經監測到海嘯波。夏威夷州所有島嶼一度拉響警報。
7月30日,新西蘭國家應急管理局對該國全境海岸發布海嘯預警。當地時間31日,新西蘭國家應急管理局再次發布海嘯警報。據悉,海嘯已經抵達新西蘭部分海域,預計未來數小時海嘯活動將更強烈。
智利國家災難預防和響應中心7月30日發布海嘯紅色預警,要求沿海地區民眾撤離到安全地區。
全球強震的長期趨勢大致是比較穩定的,即每年全球大約發生15至20次7級以上地震。某一段時間內,某一區域地震發生的頻率可能會升高,但這并不等于全球整體地震活動的異常。從科學角度講,不能排除未來可能會發生更大地震,但也不能簡單把近期的地震活動解讀為世界進入了“震動模式”。
美國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的最新研究指出,廷蒂納斷層自加拿大育空地區向西北延伸,直至美國阿拉斯加州。過去1.2萬年里,這個斷層幾乎沒有明顯活動,但如今,它可能即將“蘇醒”。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博士塞隆·芬利指出,近幾十年里,廷蒂納斷層僅探測到幾次3至4級的小地震,表面看似平靜。然而,觀測結果和現有地質記錄完全是兩回事,形勢或比想象中嚴峻。
芬利及研究團隊注意到,廷蒂納斷層有一段130公里的區域靠近育空地區的道森市。地質特征顯示,過去260萬年里,這里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
為了進一步驗證,研究人員利用衛星、飛機和無人機獲取的高分辨率影像,結合激光雷達數據,繪制三維地貌圖,揭示出隱藏在地表下的諸多地震“遺跡”。
在廷蒂納斷層的一處,他們發現了一個高達1000米的斷層崖——地震斷裂造成的地形抬升。據估算,這場地震發生在大約260萬年前。
在另一處,他們又發現一個位移約75米的斷層崖,估計由約13.2萬年前的一場中等強度的地震造成。
令人不安的是,在過去1.2萬年里,該區域并未留下任何強震痕跡,表明這一斷層長期處于“沉睡”狀態。
對于周邊居民來說,“寧靜”并非好消息。
芬利團隊估計,廷蒂納斷層目前每年正以0.2毫米至0.8毫米的速度緩慢滑動并積聚應力。1.2萬年來,它已堆積約6米的“滑動赤字”。一旦這些應力釋放,后果不堪設想。
“我們判斷,未來廷蒂納斷層上可能發生的地震震級將超過7.5級。”芬利警告稱。
雖然育空地區人口稀少,潛在傷亡人數或相對較少,但一場大震仍可能嚴重破壞道路、礦山、供電等關鍵基礎設施。同時,該地區地形復雜,地震還可能誘發大規模山體滑坡,帶來次生災害。
目前,科學界仍無法預測廷蒂納斷層何時會“爆發”。但研究人員認為,該斷層極有可能處于地震周期的相對后期階段,正在逼近臨界點。
◎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澎湃新聞、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