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推動人類加速邁向智能時代,無論是交通治理,還是協助創作,抑或是輔助決策,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在于創造更加智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響應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穿著花棉襖扭秧歌的機器人、用“意念”操控的智能仿生手、視頻全幀率解析的多模態大模型……當今時代,人工智能(AI)已不再僅是前沿科技領域的概念,而正以洶涌之勢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
在北京,AI助力企業打造智慧交通多傳感融合高質量數據集應用,不僅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狀況,還實現了AI從技術到商業價值的轉化;在上海,AI助力企業實現更加高效和智能的財務管理與優化支持,實現AI在金融領域的價值變現。作為數字經濟發展高地的浙江,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探索中同樣成果豐碩,2024年工信部公布的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應用案例名單中,浙江入選14項、位列全國第一。
這些實踐凝成一個共識:AI正推動人類加速邁向智能時代,無論是交通治理,還是協助創作,抑或是輔助決策,AI的終極目標在于創造更加智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響應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而透過這些AI實踐場景,我們似乎看到,一只無形之手正引導著AI從實驗室內的“奢侈品”轉向普惠化的“基礎設施”。無論是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提出的整體戰略,還是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行動部署,在這場靜水流深的變革中,來自政策端的支持,正推動AI加速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快速步入平權普惠時代。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這是“人工智能+”第二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與去年的提法側重于技術研發不同,今年的提法更側重于產業的應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終端的應用。國家數據局、商務部等多部門也在近期對“人工智能+”密集發聲,從推動高質量數據供給、建設數字新基建、打造“人工智能+消費”場景等多個方面作出部署。
與此同時,多地相繼出臺產業支持政策,搶占發展新賽道:北京發布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力爭到2027年建成全球具身智能技術創新高地;上海發布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廣東發布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著力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安徽印發《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行動方案》,明確到2030年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成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從各地的頻頻動作中不難看出,當下AI走向“應用場”的路徑,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以及應用AI加速數據挖掘等方面。展望未來,AI價值化的方向將更加多元且深入。一方面,技術的不斷突破將催生更多應用場景,為企業創造持續性收入;另一方面,AI將進一步滲透到制造業、農業等傳統行業,助力其實現智能化變革,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同時,構建開源生態與推動標準化建設也將成為趨勢,這將降低技術應用門檻,促進市場的有序競爭與健康發展,讓AI的價值惠及更廣泛的領域與群體,“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