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校園里回蕩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圖書館中擺滿品類繁多的書籍,空氣中滿是純真的快樂。作家楊絳曾說:“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這句話在這個充滿童趣的白子里,更顯溫暖而有力。對我而言,閱讀是貫穿一生的美好旅程,它見證成長,引領我在文字中不斷蛻變
兒時的六一,最珍貴的禮物是叔父書柜里的書。生于農村的我,家中僅有課本,而在鄉鎮工作的叔父熱愛讀書,他的書柜成了我的精神樂園。一到叔父家,我就直奔書柜,沉浸在《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奇幻繪本中。常常一讀就是大半天,即便叔父留我品嘗難得的肉食,但書中帶來的精神盛宴,遠比美食更令人回味。
在詩歌點燃的高中青春歲月,縣城新華書店成了我的“寶藏基地”。普希金的堅韌、泰戈爾的浪漫、海子的憧憬,以及席慕蓉、汪國真的詩句,深深觸動著我那顆青春的心弦。我不僅抄錄佳句,還嘗試創作投稿。終于在十八歲生日那天,我的詩作在《五月詩箋》刊登了。詩中那句“付出的不都得以回報,回報的足以讓我去付出”,正是閱讀給予我的成長感悟。
步入大學,圖書館成了我探索世界的窗口。巴金筆下的時代風云、茅盾筆下的市井百態,讓我領略文學魅力;《毛澤東傳》《魯迅傳》等傳記中主人公的人生軌跡,則讓我在低谷中汲取力量,勇敢前行。
工作后,書仍是案頭、枕邊的摯友。即便忙碌,每日也必翻閱。閱讀讓我在成功時謙遜、消沉時振作、迷茫時尋得方向。它一路相伴,塑造著我,指引我在成長中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如今的六一,看孩子們翻書時好奇的模樣,我滿心溫暖。愿每個孩子都能在書香中啟程,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