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廠兩條輥道窯生產 600X600mm 規(guī)格的釉面瓷磚,其產品吸水率在 3~6% 范圍之間,燒成時間40~45分鐘左右,坯體的環(huán)溫 1095~1115°C 之間,坯體中鈣 5.5% ,鎂 0.8% ,鐵 1.5% ,鉀 2.5% ,鈉 2.8% ,硅 65.5% ,鋁 14.6% ,該壞體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波浪形(輥棒印),影響著產品質量的提升,經過多次調節(jié)燒成曲線,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該壞體波浪形(輥棒印)缺陷。
經過與坯體和釉料的相關技術人員深入交流得知,該陶瓷產區(qū)的原材料受地域性的限制,壞體材料以低鋁,高鈣體系為主,低溫料較多,壞體的鋁含量偏低,壞體在輥道窯燒成過程中,一旦燒成溫度控制不好,極易產生大批量的波浪形(輥棒印)變形缺陷,同時,由于該壞體鈣含量較高,在燒成過程中,需要較長的分解時間,與常規(guī)使用黏土的壞體有較大的差異,在輥道窯燒成控制過程中需加多留意與區(qū)分。
一、預防與克服措施:
1、壞體配方的優(yōu)化:
優(yōu)化原材料及坯體配方,提高坯體配方中的鋁含量,降低壞體中的鈣、鎂、鐵的含量,以便提高壞體溫度。經過原材料和配方的優(yōu)化調整,壞體的主要成分鋁:15.3% ,鈣: 5.02% ,鎂: 0.6% ,鐵: 1.3% ,鉀: 2.5% ,鈉: 2.8%? 在燒成時間不變的前提下,壞體的環(huán)溫由原來的 1095°C 提高到 1115°C ,輥道窯燒成高溫區(qū),由原來的五個高溫燒成區(qū),減少到三個高溫燒成區(qū),燒成溫度保持不變,同時釉料也做了小范圍調整。
調整效果:經上述原材料及壞體配方、釉料配方的優(yōu)化調整后,壞體的波浪變形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未達到理想狀態(tài)。
2、輥道窯燒成曲線的優(yōu)化。
1)在同等壞體與釉料的前提下,將同一產品放到兩條不同的輥道窯爐試燒,其中二號輥道窯試燒的磚形優(yōu)于一號輥道窯的磚形,分析其原因,二號輥道窯爐預熱帶的溫度高于一號輥道窯爐預熱帶的溫度,燒成時間也略長幾分鐘。
2)基于前一輪壞體、釉料配方和燒成曲線調節(jié)優(yōu)化之后,兩條輥道窯爐呈現不一樣的磚形,本次就暫不對壞體和釉料進行調整,只對一號輥道窯爐的燒成曲線進行優(yōu)化,借鑒二號輥道窯爐預熱帶溫較高的經驗,同時我們認為熔劑類的鈣、鎂、鐵類物質占比較大,在燒成過程中需要有較長的氧化或分解時間,只要在提升輥道窯爐預熱帶溫度的過程中,坯體沒有出現裂紋和炸裂缺陷,可以快速升高輥道窯爐前段預熱帶的溫度,讓壞體吸熱升溫,達到 700°C 左右的分解氧化溫度區(qū)域,然后逐漸放緩 700-1130°C 區(qū)間的升溫速率,讓坯體有更充足的氧化和分解時間,有利于減小坯體的波浪形。
3)從輥道窯爐的觀察孔發(fā)現在 1120-1130°C 區(qū)間,壞體有較大的收縮現象,壞體前后排的間距明顯加大,從這個現象,啟發(fā)了我們的調節(jié)思路,坯體是否會在這個溫度區(qū)間,因升溫過急,坯體中的低溫料產生快速收縮,而較高溫料又因燒成溫度未達到而不收縮,從而導致坯體在高溫燒成過程中,產生收縮差而產生波浪形,于是,我們決定嘗試將 1120~1150°C 的溫度往下降,以便減緩坯體因急速升溫而產生收縮不一致的波浪形缺陷。
4)為了確保坯體達到燒結度,把高溫燒成區(qū)提高了10°C ,同時也往后移動一個區(qū)。
5)為了避免高火保溫時間過長而導致壞體波浪變形加大,故采取高溫區(qū)后移控制法,待壞體過高溫區(qū)后,立刻進入急冷降溫的控制方法。
其調整前后的溫度曲線如表1。
調整效果:經過上述燒成曲線的優(yōu)化調整,一號輥道窯的磚形得到明顯改善,二條輥道窯的產品都達到了企業(yè)品質管理要求。

總結:通過對上述壞體配方結構、壞體材料、釉料配方和燒成曲線優(yōu)化調整后,該產品的波浪變形(輥棒印)缺陷得以解決。
其二、該陶瓷企業(yè)的坯料是以低鋁,高鈣鎂體系,壞體在燒成過程中需要有較長的時間進行分解反應。
其三、在坯體收縮過程中不能升溫過急,否則產生急劇收縮的變形,從而容易引起壞體的波浪形(輥棒印)。
其四,需仔細觀察壞體的斷面顏色,不要讓“顏色”誤導我們的判斷思路,該壞體是以分解為主,坯體斷面沒有氧化不良的夾心、黑心現象,但是,解決該壞體的波浪形(輥棒印)缺陷,在輥道窯爐控制過程中,仍然需從調節(jié)氧化、分解區(qū)域的溫度曲線著手,效果最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