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小學語文單篇課教學能在字詞讀寫、語句理解等方面為學生搭建基礎框架。然而,面對新時代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這種模式逐漸暴露出短板。它難以讓學生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不利于其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大單元教學秉持著整體性與系統性的教學思維,將目光聚焦于整個單元主題,突破了單篇教學的碎片化局限。通過圍繞主題對教材內容、課外拓展資源等各類教學素材進行深度整合,構建起邏輯緊密、層次分明且內容豐富多元的教學體系。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將零散知識串聯成有機整體,實現知識的深度理解與內化。更為關鍵的是,它注重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引導學生批判性思考文章的觀點,激發創造性思維進行文學創作等,能夠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
一、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一)基于新課程標準定位
新課程標準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根本依據。教師必須深入細致地鉆研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的課程標準要求,將抽象宏觀的標準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大單元教學目標。
以低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為例,課程標準要求,一年級學生需認識常用漢字約1600個,能正確書寫約800個,并熟練掌握這些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偏旁部首。基于此,在設計識字寫字大單元目標時,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繪本故事識字法,將漢字融入有趣的故事中,讓學生自然地認識漢字。例如,繪本《好餓的毛毛蟲》講述了毛毛蟲從卵孵化出來后每天進食不同東西,最后變成蝴蝶的故事。通過毛毛蟲的形象,學生能夠認識“毛”“蟲”兩個字,并讀出“毛毛蟲”三個字;故事中反復出現“好餓的毛毛蟲”“毛毛蟲吃了很多東西”,能夠幫助學生識記“餓”“吃”字,使其通過多次朗讀加深記憶。毛毛蟲每天吃不同的水果,學生可以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認識“蘋果”“梨”“李子”等漢字。通過在生活中觀察實際水果,指認“這是蘋果”“這是梨”,學生能夠鞏固漢字記憶。
教師可以創編漢字故事,如將“日”和“月”組成“明”字時,講述“太陽和月亮一起出現,世界變得明亮起來”的小故事;此外,還可利用游戲識字法,開展“漢字連連看”“漢字拼圖”等游戲,提升學習趣味性。引導學生在日常語境或書面表達中正確運用所學漢字,如用“大”和“小”造句“大象很大,老鼠很小”。
(二)結合學生實際定位
學生在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構成了教學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對知識有著更高追求和更強的探索欲望。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可以適當提高要求,設計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例如,在寫作教學中,鼓勵他們嘗試創作微小說、現代詩歌等文學體裁。以創作現代詩歌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四季變化、身邊人物等生活點滴,通過獨特的視角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感受,鍛煉創意寫作能力。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重點鞏固基礎知識,設定正確讀寫常用字詞、書寫簡單語句等目標。通過每日字詞聽寫、句式仿寫等練習鞏固學生基礎。采用一對一輔導的方式,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例如,某個學生容易混淆“的”“地”“得”的用法,教師可用具體例句詳細講解,逐步提升其學習能力。
二、深度整合教學內容
(一)主題式整合
主題是大單元教學的靈魂與核心線索。以“自然之美”單元為例,教師可深度整合教材中描寫四季景色的課文:朱自清的《春》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天的繁花、綠草、微風等景象;梁衡的《夏》展現了夏天熱烈、急促的特點;陶金鴻的《秋天的雨》以秋雨為線索,串聯起秋天的繽紛和豐收;充滿童趣的繪本《雪地里的小畫家》通過動物的腳印,帶領學生感受冬天的奇妙。同時,可以將語文園地中的詩詞積累融入其中,如朱熹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學生領略春天的萬種風情;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使其感受到秋天楓葉的獨特魅力。結合口語交際中自然景觀的介紹,最終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從文字層面感受不同季節景色的魅力。例如,在學習《春》時,讓學生圈畫出描寫春天景物的詞語和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展現春天的特點。其次,可以借助詩詞賞析,引導學生體會古人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與獨特感悟。例如,組織學生開展詩詞朗誦會,使其在朗誦中感受詩詞的韻律美和意境美。最后,在口語交際環節,需鼓勵學生分享自然美景,從文字學習、文學鑒賞和生活體驗多個角度,全方位、立體式地感受自然之美。有的學生可能會分享在春游時看到的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有的學生則會講述家鄉秋天的豐收場景。
(二)跨學科整合
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的協同育人,是大單元教學的重要路徑,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必然要求。
在學習描寫動物的課文時,教師可將其與科學課進行有機結合。在科學課上,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動物的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等知識,如了解到鳥兒的骨骼中空、胸肌發達,適合飛行等。回到語文課堂,學生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中對動物形態、行為的描寫。例如,閱讀“小燕子帶著它剪刀似的尾巴,在天空中輕快地飛翔”時,學生就能明白用“剪刀似的尾巴”形容燕子是因為這樣的尾巴有助于它們在空中靈活轉向。同時,可以讓學生運用美術形式,如繪制動物素描、制作動物科普手抄報等,直觀展現對動物的認識。在繪制動物素描時,學生需要仔細觀察動物的外形特征,將課文中的文字描述轉化為直觀圖像。制作動物科普手抄報時,學生可以將積累的描寫動物的好詞好句,與科學課上學到的動物知識相結合,豐富手抄報內容。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學唱有關動物的歌曲,如《小燕子》《蝸牛與黃鸝鳥》,從音樂角度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豐富其學習體驗,促進不同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當唱起《小燕子》時,學生腦海中會浮現出課文中對燕子的描寫、科學課上學到的燕子的生活習性,加深對動物的認識。此外,以《朋友船》為例,可開展跨學科項目式研究活動。讓學生分組合作,利用數學圖形設計圖紙,通過美術涂色技巧為小船上色,完成立體小船制作。
三、創新運用教學方法
(一)項目式學習
設計與大單元主題高度契合的項目,不僅能幫助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還能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升其綜合能力。
在“傳統文化”單元,教師可開展“制作傳統節日手抄報”項目。首先,應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收集各傳統節日的起源傳說、風俗習慣、相關詩詞等信息。例如,通過收集春節資料,學生可能會了解到春節起源于上古時期的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有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習俗,還能查閱到王安石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等相關詩詞。其次,需組織學生篩選、整理和歸納資料,并撰寫手抄報的文字內容。在撰寫過程中,他們能夠運用語文知識,組織語言,使內容生動有趣、邏輯清晰。最后,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內容的邏輯和風格,進行創意排版設計,如春節手抄報可采用紅色為主色調,配上喜慶的圖案,展現春節的熱鬧氛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信息收集與篩選、語言組織與表達、文字排版與審美等多方面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繪本《大衛不可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通過共讀繪本,引導學生想象大衛來到校園的行為或口頭創編新故事。
(二)小組合作學習
將學生分為4一6人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使其在合作中學會傾聽、分享和互相學習。
以《將相和》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首先,需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或負責梳理故事情節,將課文分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部分,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或分析人物形象,通過葡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探究其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特點,從廉頗的言行解讀其知錯能改的品質;或探討主題思想,挖掘“和為貴”的價值觀及其現實意義。其次,在小組討論交流環節,應鼓勵成員各抒己見。例如,在討論葡相如的性格特點時,有的學生認為葡相如最大的特點是勇敢,他敢于在秦王面前據理力爭。有的學生則認為葡相如非常機智,他能巧妙地應對秦王的各種刁難。通過討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會更加全面深入。最后,需引導學生整合小組觀點,并在全班進行匯報展示。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能有效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辯證思考能力。
四、構建多元教學評價
(一)注重過程性評價
關注學生在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是全面了解其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這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習問題,為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依據。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發言頻率、參與討論的熱情程度、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和深度等方面,評估其課堂參與度。例如,有些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發言次數較多,且能夠提出有價值的觀點。有些學生則比較沉默,很少主動發言。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觀察,鼓勵那些不太積極的學生參與課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在小組合作中,教師需觀察小組成員的任務分工是否合理、協作是否默契、對團隊整體貢獻的大小等。例如,在小組合作完成的項目中,有的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優勢,承擔重要任務,并與其他成員密切配合。有的學生則可能存在分工不合理或消極怠工的情況。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問題,引導小組進行反思和調整,提高合作效率。
(二)結果性評價
除了傳統的考試成績評估,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項目展示、作品創作等方面的評價,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果。
以“童話單元”教學為例,在學生完成童話作品創作后,教師應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一是想象力的豐富性,二是語言表達的流暢性和生動性(如是否恰當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三是情節設置的合理性與趣味性(如故事是否跌宕起伏,富有懸念)。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展示優秀作品,或將其集結成冊印發給學生。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還能使其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五、結語
新課程方案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教師需持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專業能力,在教學目標定位、內容整合、方法創新及評價建構等維度開展全方位探索。通過這種系統化實踐,為學生打造精彩紛呈、高效實用的語文課堂,切實促進其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