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孫春育(1981—),女,江蘇省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
高質量的課程建設需要豐富而適切的課程資源作為支撐。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編著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書將課程資源分成五類:文本資源、信息技術資源、社會教育資源、環境與工具資源和生成性資源[1]。小學數學教師可從這五類課程資源出發,充分開發與利用和數學課程密切相關的多版本教材資源、多學科資源、多類型資源,從而更好地建設數學課程。
一、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一)以區域教材資源開發為主,忽視不同版本教材資源整合
部分教師僅著眼于本區域內所使用的教材資源,對它們進行增刪、補充、重組、整合、優化等,卻鮮少關注其他版本教材的資源。不同版本教材在情境創設、活動設計、習題資源與拓展資源等方面各具特色。教師如果只重視本區域教材資源,不借鑒其他版本教材的優質資源,就難以豐富與優化教學內容。
(二)以學科資源開發為主,忽視多學科資源融合
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關注數學學科資源的收集與整理,而忽視與語文、藝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其他學科資源的融合。要想有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融合多學科資源,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以文本資源開發為主,忽視其他類型資源建設
部分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理解仍停留在學科教材的文本內容層面,而忽視非文本課程資源。數學課程資源除了文本資源,還有圖片資源、視頻資源、實物資源等。有的教師資源開發意識不足,沒有重視其他類型資源的作用,甚至誤以為非文本資源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而摒棄非文本資源。新課標提出要開發豐富多樣的資源,滿足教與學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教師應拓寬課程資源開發的視角,融合多類型資源,使教與學充滿實踐張力。
二、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價值
(一)豐富教學內容,拓寬知識視野
精心開發的課程資源能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與價值。比如,教師將校園的生物資源、博物館的館藏資源、新聞媒體報道的社會熱點資源等融入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在生動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并將其與生活和社會聯系起來,從而拓寬知識視野。
(二)優化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單方面講授和學生被動聽講為主,這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提升。對此,教師可在開發與利用多樣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帶領學生觀察校園、走進田間地頭等方式開展實地測量活動,也可以帶領學生前往博物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或者帶領學生借助智能學習平臺進行人機互動等。這種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熱情,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三)促進知識遷移,培育核心素養
教師借助豐富的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多樣的學習探究活動,促使學生綜合運用多元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知識遷移的經驗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數學思維不斷發展,逐漸形成核心素養。
三、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路徑
新課標背景下,課程理念由“師本位”轉為“生本位”,倡導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立足點與歸宿點。教師應立足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和社會認知,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著眼學生的發展需要,對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進行科學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整合多版本教材資源
數學學科文本資源主要是指數學的教材、教輔、教學掛圖等,其中,教材是重中之重。教師要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分析本區域使用的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對比不同版本教材中相同的教學內容,整合可利用的教材資源,并補充相應的教輔、教學掛圖等資源,形成較為系統的文本課程資源。
比如,在教授“圓的周長”的內容時,教師分析、對比不同版本教材的內容。其中,人教版教材創設“在圓桌和菜板邊緣箍一圈鐵皮”的情境,蘇教版和北師大版教材創設“圓形車輪滾動一周”的情境。教師通過對比發現后者的情境更易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促使學生綜合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后者的情境更適合作為課程資源。再如,在教授“圓的面積”的內容時,教師對比多個版本的教材,發現除了北師大版教材介紹把圓轉化成三角形的推導方法,其余均只呈現把圓轉化成長方形的推導方法。因此,教師將北師大版的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資源,幫助學生拓寬推導圓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思路。總之,各個版本教材針對相同的教學內容所提供的資源不盡相同。教師應善于對比分析,整合多版本教材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二)融合多學科資源
學科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本學科知識,訓練本學科的技能,更在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融合多學科資源,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
比如,在教授“數字與信息”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開展“我為小樹掛‘名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任務一:小小探索家——辨識校園內的樹木】
開設知識講座,介紹校園里的樹木種類;小組選擇喜歡的樹木,自由觀察記錄;查閱資料,了解樹木的信息,用繪圖、手抄報等形式記錄下來。
【任務二:小小作詩家—編寫新《樹之歌》】
模仿課文《樹之歌》或《田家四季歌》創編與樹木相關的兒歌,并舉行配樂朗誦會。
【任務三:小小設計家——制作樹木名片】
小組討論樹木“名片”的設計思路,精心繪制創意“名片”,全班展示并選出最佳“名片”。
【任務四:小小實干家一 一舉行樹木“名片”掛牌儀式】
列出掛“名片”可能會碰到的困難,再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任務五:小小宣傳家——我為小樹代言】
活動結束后,教師將活動剪影制成微視頻,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向家長和社會宣傳推廣。
教師將校園中的樹木融入課程資源,設計融合數學、科學、語文、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多學科資源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發展多項能力。
(三)開發多類型資源
數學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輔等文本資源,又包括非文本資源;既包括有形資源,又包括無形資源。教師要秉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原則,通過有機結合多種類型的資源,建設豐富的課程資源庫。
1.借助信息技術資源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電子白板、電子書包、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已經進入課堂,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倡導教師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開展教學,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2]。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平臺、教學軟件、教學微課視頻等信息技術資源開展教學。
比如,在教授“圓的面積”的內容時,教師借助“希沃易課堂”工具的教學端與學習端開展互動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端將一個圓形平均分成16個扇形,并將該內容推送到學生的學習端;學生在平板電腦上任意拖拽、拼接、重組,用16個扇形拼成其他圖形,并將其發送到教師端;教師瀏覽學生的作業并選出典型的拼接圖形,組織學生圍繞此種拼接圖形進行交流。接著,教師利用幾何畫板呈現將圓平均分成16個扇形并將16個扇形拼接成近似的長方形的動態過程,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意識到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可以借助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推導而來,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后,教師可以將圓的面積的拓展內容微課推送給學生,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課后自主探索將圓轉化成其他圖形的更多方法。如此一來,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資源促進了師生交互,提升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
2.利用社會教育資源
在教學中,教師既可利用圖書館、博物館、少年宮等社會教育場所的藝術、文化、歷史資源,又可利用媒體平臺的時政新聞資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比如,在教授“軸對稱圖形”的內容時,教師開展“博物館里的對稱美”主題活動。具體而言,在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參觀博物館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參觀過程中注意觀察具有對稱特點的文物。在課上,教師要求學生描繪出自己觀察的某一個具有對稱性的文物,引領學生感知其對稱美。接著,教師讓學生將繪制的圖案剪下來,將其左右折疊、上下折疊、沿對角線折疊等,使對稱的紋樣完全重合。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深入了解軸對稱的性質。如此一來,學生能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文物的魅力及文化內涵。再如,在教授“數的認識”的內容時,教師首先出示《光明日報》刊載文章中關于“一帶一路”的信息:建交30多年來,中國同中亞國家貿易額增長了100多倍…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總額達948億美元,較上年增加54億美元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流量22.65億美元,存量145.82億美元2024年,中亞班列共開行近1.2萬列,發送88萬標箱貨物,均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接著,教師讓學生邊閱讀邊從中圈出數字,并結合數字后搭配的單位思考其代表的含義。學生能在此學習過程中了解數字,同時領會這些數據背后的意義,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3.挖掘工具與環境資源
工具與環境資源包括教具、學具、數學實驗室、日常生活環境中的數學信息等。教師要留心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工具與環境資源,將其轉化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從而推動數學教學的優化。
比如,在教授“正方體展開圖”的內容時,教師借助磁力片開展實踐活動。首先,教師讓學生自由拼搭和折疊磁力片,拼出正方體,再將其拆開,形成正方體展開圖。接著,教師讓學生對照教材中的正方體展開圖拆開自己組裝好的正方體,從而了解正方體不同的展開圖。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增強空間觀念,提升空間想象力。
4.捕捉生成性資源
課堂教學中會生成一些預設外的教學資源,可能是師生探究中發現的新問題,也可能是學生得出意料之外的學習成果,它們同樣屬于課程資源。教師要留意觀察課堂的變化,善于捕捉課堂生成的資源,并及時加以有效利用。
比如,在探究“圓的周長”的內容時,學生利用滾動法和繞繩法測量圓筒的數據,雖然得出的圓筒的周長和直徑存在誤差,但是有的學生發現圓筒的周長總是其直徑的3倍多一點。此時,教師捕捉到這一生成性資源,先讓學生思考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倍數關系,再通過動畫演示改變圓筒的周長和直徑,讓學生計算其比值。學生發現圓筒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確實是3倍多一點。教師順勢提出圓周率的概念,并引導學生探究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教師重視學生的意外發現,并利用其推進教學環節,不僅能保障教學環節的順利銜接,還能增強學生質疑與表達的信心,從而讓課堂煥發生機活力。
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資源來源廣泛、類型眾多,不僅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有助于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推動學科育人的落地。因此,教師既要重視整合本區域所使用的教材資源,又要善于整合其他版本的教材資源,融合多學科資源,開發多類型資源,通過謹慎篩選、高效利用,實現內容的迭代更新,從而真正發揮課程資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