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老城區的早點鋪里,籠屜升騰的白霧中,李大爺總會將吃剩的半根油條仔細包好。這個持續了幾十年的習慣,源自童年時祖母的教誨:“剩飯剩菜能養人,糟塌糧食要遭雷打。”這看似尋常的舉動,恰是中華民族千年節儉傳統的生動注腳。從《尚書》的“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到當代“光盤行動”的全民響應,節約始終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基因。如今,節約更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為守護糧食安全筑牢了法治防線。
文明長河中的節儉智慧
“儉”字由“人”與“僉”構成,本意為眾人共同遵守的準則。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上,饕餐紋與雷紋間常鐫刻著“敬天惜物”的銘文,將節儉意識融入祭祀禮儀。成書于西漢的儒家經典《周禮》中設立“廩人”一職,專門管理糧食儲備,要求“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這種超前的財政理念為后世王朝奠定了治國根基?!抖Y記·王制》中亦有記載,“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日國非其國也”,足見古人對糧食儲備與節儉的重視。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節儉思想成為各“大家”宣揚的重點。墨子奔走列國,疾呼“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將節儉提升到關乎國家存亡的高度。他以自身為例,穿著粗布麻衣、食用簡單飯菜、居住簡陋房屋,一生踐行節儉之道。儒家主張“節用而愛人”,強調節儉是仁政的重要體現??鬃诱J為,統治者若能節儉,便能減輕百姓負擔,使國家長治久安。道家則以“見素抱樸”的哲學,倡導回歸自然的簡樸生活,反對過度的物質追求。這些思想如同不同支流,共同匯聚成中華節儉文化的滔滔江河。

漢代賈誼在《論積貯疏》中發出振聾發聘的警示:“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他指出,生產物資需要時間和人力,若毫無節制地使用,必然導致資源匱乏。這篇政論不僅推動了西漢的倉儲制度改革,更揭示了節儉與國家安危的深層關聯。唐代詩人李商隱發出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一千古絕唱,將歷史經驗凝結成警世箴言,以一個個朝代的興衰更替為藍本,深刻闡述了勤儉能使國家昌盛、奢侈會讓國家衰敗的道理,至今仍在耳畔回響,警醒著后人。
紅色血脈里的節儉傳承
延安窯洞里,毛澤東穿著補丁補丁的軍裝,與戰士們同吃黑豆飯;朱德親自開墾“南泥灣”,用雙手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周恩來更是一生簡樸,他的衣物總是縫縫補補,辦公用具也是用到極致,飯后用菜葉擦拭碗底的細節,更加生動地詮釋了節儉的真諦,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這些畫面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圖騰。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他們憑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勤儉節約的作風,克服了重重困難,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全國掀起“一把米、一尺布”的捐獻運動。山西老農推著獨輪車送來攢了半年的糧食,上海紡織女工將原本準備做嫁衣的布料捐出這種全民節約的壯舉不僅為戰爭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更凝聚起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人們深知每一粒糧食、每一寸布料的珍貴,他們節衣縮食,為了國家的利益無私奉獻。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勤儉辦一切事情”,將節儉理念融入現代化建設進程。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創業者們在工棚里吃著咸菜配米飯,卻創造出“三天一層樓”的建設奇跡。他們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和節儉的品質,在艱苦的環境中拼搏奮斗,為中國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無數創業者懷揣著夢想,不舍得浪費一分一毫,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無限的建設中,用汗水和智慧書寫了中國發展的傳奇。
時代浪潮下的節儉新篇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我國糧食年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但與此同時,餐飲浪費現象十分嚴重,甚至到了觸自驚心的地步。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糧食約3500萬噸,相當于7000萬人一年的口糧。這組數據背后,折射出消費主義思潮對傳統節儉觀的沖擊。在一些高檔餐廳,一桌飯菜吃不完便被倒掉;在自助餐廳,消費者為了追求“劃算”,大量取餐卻吃不完,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為了從根本上遏制糧食浪費現象,2021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下簡稱“反食品浪費法”)。反食品浪費法明確了各主體的具體責任,旨在防正食品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反食品浪費工作的領導,確定反食品浪費目標任務,建立健全反食品浪費工作機制,組織對食品浪費情況進行監測、調查、分析和評估,加強監督管理,推進反食品浪費工作。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商務主管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等都有各自明確的反食品浪費工作職責,形成了全方位的監管體系。
餐飲服務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食品采購、儲存、加工管理制度,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提升餐飲供給質量,提供不同規格選擇,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可以對參與“光盤行動”的消費者給予獎勵,也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余垃圾的相應費用,收費標準應當明示。若違反規定,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明顯浪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設有食堂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食堂用餐管理制度,加強食品采購、儲存、加工動態管理,改進供餐方式,對有浪費行為的及時予以提醒、糾正。學校應當對用餐人員數量、結構進行監測、分析和評估,加強學校食堂餐飲服務管理;選擇校外供餐單位的,應當建立健全引進和退出機制,擇優選擇;學校食堂、校外供餐單位應當加強精細化管理,按需供餐,科學營養配餐。
個人應當樹立文明、健康、理性、綠色的消費理念,外出就餐時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飲食習慣和用餐需求合理點餐、取餐。家庭及成員在家庭生活中應當培養形成科學健康、物盡其用、防止浪費的良好習慣,按照日常生活實際需要采購、儲存和制作食品。

反食品浪費法的出臺,為全社會樹立了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鮮明導向,為公眾確立了餐飲消費、日常食品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為強化政府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建立制止餐飲浪費長效機制、以法治方式進行綜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為配合法律的實施,全社會掀起了“光盤行動”。從高校食堂的“小份菜”窗口,到社區推廣的“剩菜打包積分制”;從網紅主播發起的“吃光挑戰賽”,到手機App推出的“食物銀行”功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浪費的危害,積極參與到節約行動中來,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全社會正以創新方式重塑節約風尚。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也積極倡導節儉理念。“一帶一路”倡議中,援建項目采用節能環保技術;G20峰會的自助餐,以“按需取用”替代豪華宴席。這些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決心,讓節儉精神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紐帶。中國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節儉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面向未來的節儉使命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節儉具有了更深刻的時代內涵,它既是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說:“浪費不但可恥更是犯罪”,這句樸素的話語,道出了新時代節儉的責任擔當。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深知糧食的來之不易,因此對浪費行為深惡痛絕。
構建節約型社會,需要制度約束與文化滋養雙輪驅動。比如,深圳制定印發《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開展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嚴禁誘導過度點餐行為,引導文明餐桌新風尚;有的城市打造“節約文化博物館”,用互動體驗讓青少年感受節儉魅力。這些創新舉措正在編織起全方位的節約保障網,通過法律的強制約束和文化的潛移默化,讓節約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展望未來,節儉將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比如,智能設備可以根據家庭人口和飲食習慣,精準規劃食材采購量,減少浪費;區塊鏈技術可以讓消費者清楚了解糧食的生產、運輸和銷售過程,增強對糧食的珍惜之情這些前沿科技,讓節儉不再是簡單的道德約束,而是成為高效、智能的生活方式。
從古到今,節儉始終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傳家寶。它如同暗夜中的明燈,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又如春日的細雨,滋養著文明生長的沃土。當每一個人都成為節儉的踐行者,當每一份資源都得到珍視,我們終將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節儉新篇章。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讓我們攜手共進,將節儉進行到底,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介紹:
李軍,陜西合陽人,中共黨員,中國伊尹飲食文化傳承人,省、市作協會員,區作協監事,《中國三十四菜系領軍人物》陜西卷執行主編、《中華風采人物雜志美食娛樂欄目》主編、《中國食品》編委、《東方藝術報》副總編、《紫香槐下》副主編、《絲路都市文化匯》簽約作家詩人、《西安青年》編委、《團餐圈》編委、《中國陜西名菜譜》編委會委員、《大唐青年工匠人物及作品選》特邀編委、《國家名廚》特邀編委、《新時代非遺文化傳承人輯刊》特邀編委、《渭南文壇》特約作者、《酒店尚子》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