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襄陽大街小巷的餐館里,總會看到人們端著一碗特殊的“飲料”,它有著淡淡的醇香、清清的甘甜、微微的酒味,這便是被李白和歐陽修交口稱贊的襄陽黃酒。
襄陽黃酒歷史悠久,在棗陽鹿頭鎮北的雕龍碑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出土的盛酒陶器表明,6000多年前這一帶便出現了黃酒。《資治通鑒》中記載:“甲申,帝幸章陵,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賞賜。”意思是在公元41年,漢光武帝劉秀回到家鄉章陵(今襄陽市棗陽境內),大宴賓朋,飲用的就是當地民間生產的地封黃酒。
襄陽黃酒還曾出現在多位詩人的名句中。彼時,李白游歷至襄陽,被這里的風土人情所吸引,而襄陽黃酒更是讓他沉醉不已,于是在《襄陽歌》中寫下了“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的名句。“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對襄陽更是眷戀情深,在《和韓學士襄州聞喜亭置酒》一詩中寫道“可笑沉碑憂岸谷,誰能把酒對江山”。
那么,襄陽黃酒到底有多好呢?襄陽黃酒采用古老、傳統的“淋飯法”釀制而成,是一種低濃度的地方風味發酵酒。先將糯米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天,蒸熟后放進冰涼的井水中,使其急速冷卻到糖化和發酵的最佳溫度,再撒入獨家的酒藥拌勻。然后,在糯米飯中間掏個洞,24小時后米窩里便盛滿了從周圍滲出的乳白色酒液,其酒精濃度介于白酒與啤酒之間。
襄陽北聯南襄盆地,南接江漢平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江南之糧倉,荊襄之魚米”,為襄陽黃酒的釀造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當地人經過不斷改良、創新,釀造出多種黃酒,包括應時黃酒、地封黃酒、丹河稠酒。
應時黃酒俗稱“鮮酒”,是加漿稀釋后的黃酒,一般只有2° ?3° ,飲一碗也不醉人。這種酒多為乳白色,香氣好,味微酸甜,略帶酒味,入口香醇、綿柔,最好一兩天內喝完。

地封黃酒又叫“見風倒”,因其發酵時將酒母窖藏于恒溫 20°C 的地下密封而得名,是我國黃酒中的精品,也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封黃酒的酒液呈黃亮色或琥珀色,清澈透明,米香濃厚,清甜可口,酒精度數較低,適合長時間保存和慢慢品味,可以飲用也可藥用。
丹河稠酒是取“南水北調”源頭的丹河水,用獨特工藝釀造而成,其間不添加任何輔料、不勾兌,完全自然發酵,保留了稠酒最古老的本色。丹河稠酒的酒液紅黃透亮,陳釀后逐漸變為深褐色,汁稠醇香、綿甜適口。
現如今,襄陽黃酒已經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都要來上一碗。數據顯示,僅在襄陽城區,人們一天就要喝掉50噸黃酒。為了繼續提升襄陽黃酒的知名度,襄陽市政府還積極打造“襄陽黃酒”區域公用品牌,促進其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形成黃酒產業集群。
如果你來到了襄陽,一定要嘗嘗這碗既有江湖氣 又有斯文味的襄陽黃酒,定會讓你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