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策設計到技術突破,從地方實踐到金融創新,零碳園區的探索正在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綠色工業革命提供寶貴經驗。
在由中誠信國際主辦的“信用風險展望研討會”上,圍繞《零碳園區建設:ESG理念下,經濟全面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主題,多位嘉賓從中國政策源頭出發,討論了零碳園區的建設規劃、零碳技術路徑、評判標準以及金融賦能全鏈條等問題。并進一步分享了蘇州工業園區的前瞻探索,以及清水塘轉型空間的實踐,深入分析了技術服務商、政策標準制定方和金融賦能方在零碳建設中的生態定位。
政策引領:零碳園區成為國家級戰略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嚴峻,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正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零碳園區的建設源于國家“雙碳”目標的頂層設計。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零碳園區”概念,這是零碳園區建設的政策原點,也標志著中國工業領域低碳轉型進入新階段。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要“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隨后,各省市積極響應,內蒙古自治區印發《零碳園區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建成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零碳園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6個省級行政區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或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要發展零碳園區,有超過70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明確提出創建零碳園區的目標。
我國工業園區始建于1979年,全國現有園區數量超1.5萬個,國家級和省級園區超過2500家,貢獻了全國工業產值的50%以上,與此同時,其能源消耗也占到了全國總量的70%、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30%以上。因此,作為產業聚集的載體,也是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零碳園區對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近日出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減緩氣候變化標準方面,《方案》提出,要重點加快制定零碳工廠、零碳園區、低碳城市評價導則,研究與制定工廠、企業、園區低碳/零碳聲明及活動碳中和認證的流程和規范。有分析人士認為,《方案》發布后,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零碳園區建設,將很快擁有科學統一、權威可信的“度量衡”。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出臺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建設方案》進一步為零碳園區提供了“度量衡”,明確了評價導則和認證規范。
然而,當前零碳園區建設仍面臨標準不統一、政策激勵不足等挑戰。中國節能協會副秘書長張軍濤曾指出,盡管我國在市場規模、政策支持力度和新能源產業鏈完整性上具有顯著優勢,但仍存在第三方認證機制不成熟、碳排放核算透明度不足、跨產業技術整合能力較弱等短板。
實踐探索:從蘇州工業園區到清水塘的轉型樣本
零碳園區的建設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區域的園區根據自身產業基礎和發展階段探索差異化路徑。蘇州工業園區和湖南清水塘的實踐提供了兩種典型模式。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國家碳達峰試點先鋒單位,依托其開放創新的基因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定位,積極探索綠色近零碳轉型。園區通過搭建ESG數字化平臺、發行綠色債券、引入國際綠色資本等方式,推動綠色金融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
如果說,蘇州工業園區是國家零碳園區建設的先行先試,那湖南清水塘則代表了老工業基地的“綠色重生”。
作為國家“一五”“二五”重點布局的老工業基地,株洲清水塘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聚集一批冶煉、化工、金屬等重工業企業,僅十年間,給國家創造500億元稅收。不過,株洲清水塘同時也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重災區”。
2014年開始,清水塘整體搬遷改造計劃列入湖南省1號重點工程。五年間,清水塘通過搬遷300家高污染企業、引進中車和三一等新能源裝備企業,實現了從“工業銹帶”到“零碳新城”的蛻變。到2018年,清水塘300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完成搬遷,5萬就業人口重新安置。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包括三一和中車這些大企業引進,從原來老工業區轉變成以新能源裝備為主要產業的產業新城。清水塘的轉型表明,零碳園區不僅是環境治理的需要,更是產業升級和招商引資的現實選擇。
從蘇州工業園區到清水塘,這兩種模式揭示了零碳園區的核心價值:一方面,通過清潔能源替代和能效提升實現減排;另一方面,通過綠色產業集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技術創新到金融賦能:綠色杠桿撬動千億集群
零碳園區的實現離不開技術突破。中國資環集團新源勁吾公司副總經理張石磊指出,光伏是目前最可行、成本最低的零碳能源路徑,但傳統光伏的單一顏色限制了其在城市園區的應用。此外,零碳園區需要系統化的技術解決方案。中國節能協會發布的《零碳園區技術評價規范》提出了涵蓋能源、建筑、交通等維度的指標體系。
然而,技術瓶頸仍是零碳園區建設的挑戰之一。清華大學教授魯璽指出,長時儲能、綠氫儲運等關鍵技術成熟度低、成本高,制約了零碳園區的推廣。因此,未來需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同時通過規模化應用降低邊際成本。
此外,零碳園區建設投資巨大,據估算全國需投入超過30萬億元,僅靠政府補貼難以持續。而綠色金融通過市場化機制,成為撬動零碳園區發展的關鍵杠桿。
中誠信綠金國際ESG業務總監朱琳琳分享了兩個典型案例:金風科技亦莊園區通過發行“碳中和+鄉村振興”雙標簽綠色債券,以3.65%的利率融資10億元,實現了100%綠電直供;華潤電力青海園區通過綠色ABS募集15億元,最終撬動千億級風光儲氫產業集群。這些案例表明,綠色金融不僅能解決資金問題,還能通過降低用能成本吸引優質企業入駐,形成“融資—減排—收益”的正向循環。
為強化金融支持,需完善ESG評級、碳核算等基礎設施。蘇州工業園區與江蘇中誠信合作打造的“ESG+信用”服務體系,通過數字化平臺連通綠色金融供給方與企業需求,為企業提供定制化融資方案。
零碳園區是ESG理念下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縮影,也是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方案。正如圓桌論壇嘉賓所言,這是一場需要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技術提供商共同參與的生態革命。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碳達峰的關鍵節點,零碳園區必將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