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正式出爐。
6月18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在新起點上,將繼續充分發揮科創板示范效應,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據吳清介紹,“1”即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并且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6”即在科創板創新推出6項改革措施,包括對于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企業,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同時,將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一年前,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以下簡稱“科創板八條”)。在這一年中,科創板改革從紙面走向實踐,8方面30余項改革舉措漸次落地,涉及支持硬科技企業上市、優化發行承銷制度、再融資、并購重組、指數產品及市場生態等方面。
具體而言,4家未盈利企業的IPO申請獲得受理,擬募資金額合計超160億元;新上市企業15家,合計募集資金124億元;9家符合“輕資產、高研發投入”認定標準的企業申請再融資,合計擬融資近250億元;新增并購交易超110單,交易金額預計突破1400億元;指數數量達到29只,已上市科創板ETF達84只,合計規模近2500億元,較“科創板八條”發布前增長近60%。
數據背后,市場各方也感受到了一些變化。“對于一級市場來說,‘科創板八條’增強了投資機構投資未盈利科技企業的信心,也加速了股權投資機構的分化和優勝劣汰,因為只有具備深入、系統行業研究和產業賦能能力的一流投資機構,才能持續不斷地挖掘出符合標準的優秀硬科技創業企業,并通過整合優勢資源來助力企業發展。”上海金浦智能科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田華峰稱。
“通過改革,科創板市場生態持續改善,信息披露更加嚴格規范,投資者保護得到加強,機構投資者參與度逐漸提高,市場定價效率有所提升,形成了多層次資本市場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提升了整個資本市場的活力和韌性。”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稱。
發行承銷試點全面落地
在上市審核、發行承銷環節,近一年科創板落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案例。6月17日,科創板又新增受理了一單未盈利企業的IPO申請,這家企業是上海兆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兆芯集成”)。
這是“科創板八條”明確提出“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未盈利企業上市”后,科創板新增受理的第4家未盈利企業。在這之前,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昂瑞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超硅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3家未盈利企業的IPO申請相繼獲受理。4家企業擬募資金額合計超160億元。
“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引導股權投資機構聚焦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和市場空間大的真正科技型龍頭企業,這類企業未來可以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豐富產品結構和拓寬應用領域,或者通過橫縱向并購整合提升綜合競爭力,從而成長為大賽道中的平臺類公司。”田華峰稱。
截至2025年5月底,科創板已支持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上市,覆蓋創新藥、芯片設計、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累計22家企業上市后實現首次盈利并摘除特別標識“U”。
發行承銷試點也漸次落地。“科創板八條”發布后,科創板先行先試3%高剔比例、新股市值配售安排等一系列發行承銷制度規則,先后發布6項制度規則。截至目前,已有龍圖光罩等15單適用3%的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科創板新股網下認購增加持有600萬元市值要求,已有拉普拉斯等12單適用。
“實施3%高價剔除比例后,科創板新股首發估值顯著優化,市場報價行為更趨理性。”申萬宏源研究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師彭文玉稱,自政策落地以來,科創板新股首發PE估值較實施前一年降低4.46%,相對可比公司折溢價率下降13.32pct。這一調整有效抑制了非理性報價,促使投資者綜合企業基本面、行業前景等因素審慎定價。
在彭文玉看來,政策的成功實踐也為其他板塊提供了范本,創業板目前也已逐步引入3%高剔比例,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定價效率的整體提升。
與此同時,“耐心資本”的引入機制也有所優化。科創板未盈利企業可以采用約定限售方式、公募基金等8類配售對象,自主申購不同限售檔位的證券,以提高有長期持股意愿投資者的配售比例。
在相關配套規則的實施下,“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新上市企業15家,合計募集資金124億元,覆蓋半導體、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新興領域,其中12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指數化投資步入“快車道”
支持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需求、更大力度支持并購重組,也是“科創板八條”改革的重要落腳點。
“根據當前的市場觀察,越來越多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正積極考慮利用‘輕資產、高研發投入’再融資標準。這一政策的實施為企業提供了更大的融資靈活性,特別是在突破原有30%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比例限制方面。”國泰海通證券投資銀行部TMT行業一部副行政負責人鄔凱丞稱。
目前,已有9家符合標準的企業申請適用,合計擬融資近250億元,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半導體行業,均投向創新藥或芯片研發等夯實主業的項目。其中,迪哲醫藥、芯原股份再融資已注冊生效。
科技企業的債券融資渠道也在拓寬。“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已有晶合集成、中國通號2家科創板公司申報科創債并適用審核綠色通道,合計擬融資45億元。其中,中國通號已完成科創債發行,自受理至注冊生效僅用時35個工作日。
田軒認為,“科創板八條”實施后,有效優化了科創板企業的融資審核流程,減少了不必要的審核環節,同時放寬了部分融資限制條件,對于一些擁有核心技術但財務指標略欠成熟的企業,給予了更多融資機會,拓寬了科技融資渠道。
去年以來,隨著支持政策的陸續發布,并購重組市場進入活躍期。“科創板八條”提出“更大力度支持并購重組”。隨后,證監會發布“并購六條”。今年5月,修訂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正式發布,股份對價分期支付、重組簡易審核程序等創新制度機制正式落地。
“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科創板新增并購交易超110單,其中60單已順利完成;交易金額預計突破1400億元,其中海光信息擬換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交易規模預計超千億元。
重大交易明顯多增。今年以來,科創板新增披露50單交易,其中20單為現金重大重組或發行股份/可轉債購買資產,這類重大交易的單數,已經遠超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單數總和。
一批創新性、示范性案例相繼落地—科創板首單定向可轉債重組、首單“A控H”、首單“A吃H”、首單“H控A”、首單全面要約收購、首單吸收合并等迎來突破,并購基金、銀行并購貸款等支付工具更豐富,資產估值、交易定價、業績承諾等機制安排日趨市場化、多元化。
“未來,隨著并購重組政策逐步落地,將有望出現更多典型案例,更多具備核心技術的優質企業將有機會在資本市場獲得轉型升級的重要資金支持,從而邁向轉型升級、跨越發展之路。”華泰聯合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大健康行業部主管高元稱。
除了融資端外,近一年科創板在投資端也推出了較多指數和產品。“科創板八條”發布至今,科創板指數數量已達到29條,已上市科創板ETF達84只,合計規模近2500億元,較“科創板八條”發布前增長近60%。
科創板行業主題ETF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實現大幅增長,總體規模現已突破390億元,達到“科創板八條”發布前存量產品規模的4倍。目前布局科創板ETF基金公司達27家,較“科創板八條”發布前增加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