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節日是刻進骨子里的記憶。從七夕的星河私語到重陽的登高懷遠,從臘八的粥香暖巷 到清明的細雨追思,這些節日用煙火氣傳遞著“家和”的溫情,用儀式感鐫刻著“慎終追遠”的集體記憶。孩童手中的兔兒燈、老人案頭的祖先牌位、青年互贈的香囊、游子歸鄉的車票 未遠去,它活在每一次心跳、每一聲歡笑里。 —傳統從未遠去,它活在每一次心跳、每一聲歡笑里。
趙汐林尋覓傳統文化之美
從偶然踏入演藝圈到成為演員,趙汐林在角色中體驗百態人生,在生活里追求松弛的詩意。無論是解讀節日背后的文化融合,還是分享生活哲學,這位熱衷街頭觀察、海風漫步的演員,正用她的多面性詮釋著:真正的熱愛,從不需要刻意保持。
傳承與創新,感受文化魅力
春節,對于趙汐林來說,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因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一切都有重新開始的希望。”春節承載著她對家的思念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在春節期間,有許多獨特的傳統習俗和活動。“包餃子、貼春聯,小的時候街上還有人舞龍舞獅,這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東西。”趙汐林回憶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傳統習俗不僅是一種儀式感,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和體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正悄然發生著改變。除了延續至今的常規慶祝形式,文旅融合這一新興模式正為傳統節日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趙汐林感慨道:“現在已經有很多文旅項目巧妙地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與非遺傳承內容,而且做得相當出色。”在她看來,這種創新融合的方式,為年輕一代搭建起了一座了解并參與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的橋梁。
對于傳統節日與國際文化的交流融合,趙汐林有著獨到的見解。她認為,在特定的節日里推出非遺技藝與奢侈品牌聯名,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當被問及如何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時,趙汐林興奮地表示:“讓他們親身參與,比如體驗一下傣族的潑水節。在我看來,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無需過多介紹,親身感受便能明白其中的獨特韻味。”
此外,科技的發展也為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帶來了新可能。趙汐林說:“沉浸式民俗體驗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修復》AR項目,形式十分新穎,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她期待科技與傳統文化能夠完美融合,讓傳統節日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從偶然到熱愛,在角色中成長
談及當初為何選擇演員這一職業,趙汐林坦言她先前學習的是快板,大學三年級時,有公司到學校招聘,她十分幸運地被選中,由此開啟了表演生涯。她講述這段過往時語氣輕松,然而命運的齒輪已悄然開始轉動。
真正踏入演藝行業后,趙汐林發現這條路遠比想象中更加奇妙。“演員能體驗不同人的人生,而且演戲成了我抵御世界的盾牌。”
成為演員后,趙汐林對這份職業有了全新感悟。“從事這個行業以來,每一件事都讓我印象格外深刻,無論是經歷還是感悟皆是如此,因為你要認真體驗人生、感受生活,銘記每一個瞬間,無論好壞。”正是這些豐富經歷,促使她不斷成長,也讓她更加堅定了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的決心。
對于演員職業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趙汐林說:“這份職業讓我更加接納和認識自己,這很重要,要坦誠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欲望。無需刻意保持熱愛,因為熱愛本就一直都在。”在她看來,演員不只是一份職業,更是一段自我探索與成長的旅程。她希望自己不僅成為一個好演員,更能成為一個好人、真誠之人。“我想通過作品給大家帶來快樂,我每天都在進步,離目標越來越近。”這份對演藝事業的執著與追求,讓她在每一個角色中都全力以赴。
多面自我,享受隨性人生
生活中的趙汐林,是個極具多面性的人。她笑著自我描述:“我外表看著特別活潑開朗,實際上我是INFJ。跟大家在一起時,我能玩得很盡興,但同時我也享受獨處。”這種多面特質,讓她能更自如地適應不同生活場景,在熱鬧與寧靜間尋得平衡。
沒有工作安排時,趙汐林的生活多姿多彩。“游泳、普拉提、跳舞、羽毛球、做手工……活動太多了。”她熱衷于各類運動和手工活動,借此充實自我、放松身心。在她眼中,生活就該處于松弛狀態。“以前我活得很緊繃,總對自己不滿意。后來才明白,松弛是結果,而非過程。”這種對生活態度的轉變,讓她愈發懂得享受當下。
旅行是趙汐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實拍戲就如同旅行,要去不同的城市,而且一待就是很長時間。我不會去網紅景點打卡,不拍戲的時候就喜歡坐在街邊,這樣能真切感受到每座城市的獨特之處。”她喜歡用這種方式體驗不同文化與生活。在海邊城市漫步,感受海風輕拂,是她最愜意的時刻。“我喜歡海,不喜歡爬山。”她笑著說道,這份隨性正是她生活的真實寫照。
情緒低落時,趙汐林有自己獨特的調節方式。“吃各種好吃的,然后睡覺。”簡單直接的方法,卻能讓她迅速恢復活力。對于快樂和滿足的時刻,她覺得沒有特定標準,或許是在享受美食的瞬間,或許是在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的時候,生活中的點滴美好都能讓她感到幸福。
劉珊傳統節日是文化記憶的延續
當傳統佳節的溫馨氛圍與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交織,當演員職業的光鮮與幕后艱辛碰撞,劉珊以一種隨性而不失堅定的姿態,穿梭于不同的角色與生活場景之中,用細膩的情感體驗生活,用真摯的表演詮釋角色。
從機緣巧合到堅定前行
“其實一開始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劃,算是機緣巧合吧。”談及如何走上演員這條路,劉珊的眼中閃爍著回憶的光芒,“小時候對表演就有興趣,喜歡模仿電視劇里的角色,后來有機會接觸了一些相關的活動,慢慢發現自己真的享受那種通過角色表達情感的過程。”
那時的她,或許并未預見到這條路會如此曲折與漫長。但正如她所說:“光靠喜歡是不夠的,也需要堅持和一點運氣。”正是這份堅持與幸運,讓她在演藝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從青澀到成熟,從陌生到熟悉。
“你完全沒理解這個人物!”導演的這句話,如同一聲驚雷,在劉珊的耳邊回響。那是她第一次演戲,角色與她本人的性格反差極大,前期怎么都找不到感覺,反復NG了10多條。那段時間,壓力如影隨形,但她沒有選擇放棄。“我花了很長時間去體驗生活,觀察類似性格的人。”劉珊回憶道,語氣中透露出一種堅韌,“慢慢才找到狀態,那次經歷讓我明白,演員不能只靠天賦,更需要沉下心來學習和觀察。”
在角色中尋找共鳴
成為演員后,劉珊對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前覺得演戲就是‘演’,后來才發現,更多的是‘理解’和‘共情’。”她思考了片刻,繼續說道,“你需要深入角色的內心,甚至在某些時候把自己打碎再重組。”
這份理解,讓她在之后的表演中更加游刃有余。當她演完一場戲,大家投來肯定的目光時,那種成就感無以言表。“尤其是看到網友的一些評價,比如‘這個角色讓我感動’或者‘我從你的表演里看到了自己’的時候。在我看來,演戲不只是自我表達,更是和觀眾的一種對話。如果能通過角色傳遞一些情感或思考,那種共鳴感是無可替代的。”
正是這份共鳴感,讓她在演藝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她希望自己能成為“不被定義”的演員,不局限于某類角色,而是不斷突破自我。“這幾年嘗試了一些不同類型的戲,有的成功,有的可能還不夠成熟,但至少是在往前走。”劉珊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自信與從容,“比起剛入行時的青澀,現在對劇本和角色的理解會更深入一些,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生活中的平衡與自在
脫下戲服,走出片場,劉珊又回到了那個隨性、享受生活的女孩。“工作的時候我特別專注,但私下就會有點單線條。”她笑道,“生活習慣上,盡量保持規律作息,雖然忙起來也不容易做到……”
沒有工作的時候,她會看電影、打游戲,或者約朋友喝咖啡聊天。“或者自己在家做飯,我算是一個喜歡享受生活的人。”劉珊說道,“有閑情的時候還會插插花,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我更傾向于平衡一點的生活方式。”劉珊坦言工作要認真,但也要給自己留空間。“我不太追求特別精致的生活,舒服自在最重要。”這種平衡與自在,也體現在她對身材的管理上。“平時會跳跳舞,但說實話其實沒什么特別的秘訣,就是飲食上適當控制,但不會不吃。”劉珊的語氣輕松而自然,“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除了演員的身份,劉珊還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人。“春節就是全家團聚的時刻。無論多遠,大家都會想辦法回家,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那種感覺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而中秋,則是劉珊心中另一個溫馨的篇章。“中秋的月餅,尤其是傳統的五仁餡,咬一口,仿佛就能感受到中秋的氛圍。真是無法言喻。”
在她看來,這些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慶祝,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延續。“比如春節的貼春聯、放鞭炮,其實都是祈福驅邪的象征。還有端午的賽龍舟、吃粽子,背后有歷史故事,也傳遞著團結的精神。”劉珊認真地說。
在劉珊家,有些傳統習俗是一直被堅守的。“我們家過年一定要一起包餃子,還有陪外婆做魚面,那是我們老家的美食。哪怕現在買現成的很方便,但長輩還是堅持親手做,覺得這樣才有年味。小時候還會跟著外婆用糨糊貼窗花,那種手工的溫度,真的很讓人懷念。”
對于年輕一代如何參與傳統節日,劉珊有著自己的見解:“可以先從體驗入手,比如參加漢服活動、學習傳統手工藝,或者嘗試復原一些節俗。不一定非要很嚴肅,用輕松的方式接觸,反而更容易產生興趣。”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劉珊也看到了傳統節日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很多外國人對春節、中秋已經很熟悉了。”她興奮地說,“我們可以通過文化輸出,比如影視作品、藝術展覽,讓他們更深入理解節日背后的情感,而不只是表面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