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6月5日,中國藝術研究院2025屆美術、設計研究生畢業作品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六層11、12展廳)開展。本次畢業展中,展出了3位攝影專業碩士生的畢業作品。其中,張悅的《雄安·人·我》以“建設者—新移民—觀察者”為線索,拍攝雄安的建設者、關注新雄安人、講述自已眼中的詩意雄安;孫躍卓的《未婚·日?!?ag0"后”未婚女性生活的影像調查》旨在描繪"a90 后”未婚女性的生活狀態、生活環境、真實心聲,并加入對她們日常生活的主觀呈現;張文雅的《人與貓一對一種關系的攝影調查和影像化表達》拍攝了家庭空間中的人與貓,以影像觀察的方式記錄了人與貓互動時的情感瞬間。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自2016年開始招收攝影方向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現于設計學系開展招生、培養工作。該專業方向由李樹峰、黑明、陽麗君、劉曉光擔任導師,現有畢業生8人,在讀碩士9人?,F將3位畢業生的作品選登如下。
雄安·人·我
文并攝影/張悅







雄安作為國家級新區,正在打造未來城市發展的樣板區,它既是一座從零開始的“未來之城”,也是一個裹挾著干萬個體命運的時代樣本。《雄安·人·我》作品系列是圍繞“國家戰略”與“個體命運”的共振,展開的一次關于雄安這座城市的在地影像實驗,試圖通過多維度視角的有機融合,嘗試一種兼具文獻性和藝術性的影像敘事。
創作過程中,隨著田野調查的深人和在地體驗的豐富,最終形成以“建設者——新移民——觀察者”三重主體為線索的互文性拍攝,既客觀記錄雄安新區城市建設的人文印跡、物質痕跡,亦以主觀視角挖掘其城市化進程中的身份認同、情感張力與詩意美學。
“雄安建設者”單元,聚焦于參與雄安建設的一線外來建設者,通過個體視角折射時代進程。真正的未來,永遠需要人的溫度去澆筑。這些基層建設群體,包括塔吊司機、混凝土工等,以體力勞動澆筑城市骨架,臨時宿舍與工地食堂構成其“候鳥式”生存空間。在語言上,大部分作品摒棄了俯仰視角,而是采用平視的目光,希冀體現建設者本身的存在和尊嚴。
“新雄安人”并非單一標簽,而是由多重遷徙軌跡編織的復合群體,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政策疏解型群體,以央企員工、科研人才為主,他們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遷入雄安,享受“雄才卡”政策紅利,居住于配套完善的保障性租賃房,形成“北京工作標準 + 雄安生活成本”的雙城模式。第二類是產業吸附型群體,包括創業者、高新技術從業者。他們被雄安創新生態吸引,以打地基者、拓荒者自居,將個人事業與城市發展綁定。第三類是在地轉型型群體,涵蓋當地居民及周邊縣域人口,這類人群很多經歷了拆遷,住進了安置房,實現了“村民”向“市民”轉化,經歷著身份的重構。這部分內容,我采用了環境肖像的創作手法,將人物置于其工作或生活場景中,體現其生存境況與精神狀態,并采用描述體整理采訪稿,記錄新移民對雄安的期待、困惑與歸屬感,形成圖文并茂的敘事結構。
“我眼中的詩意雄安”用新紀實的手法拍攝雄安有意味的日常,包括街景、燈光、天氣等,體現我對雄安的主觀印象。通過將物象陌生化重組呈現的詩意雄安,既非烏托邦式的未來想象,也非冷峻的社會解剖,而是將個體經驗織入城市肌理的共生文本一它不提供答案,卻邀請觀眾在影像褶皺中觸摸時代的體溫。
《雄安·人·我》旨在通過影像記錄雄安新區從戰略藍圖到實體城市的轉化過程,同時探索個體命運與國家工程的互動關系。項目以“文獻性記錄”與“藝術性表達”為雙軸,在冷峻的鋼結構與溫暖的人間煙火之間,在嚴謹的規劃圖紙與靈動的文化現場之間,一座未來之城的靈魂逐漸顯影。



作者簡介:

張悅,1993年生,安徽蚌埠人。2025年碩士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與數字媒體專業。曾在書籍《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專訪》中擔任采訪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