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核心驅動力,其本質是對未知的探索與真理的追求。從“嫦娥六號”飛越38萬公里,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到“夢想號”正式入列,以1.1萬米最大鉆深能力助力大洋探秘;再到南極秦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開啟新時代極地科考新征程……中國科技奏響創新強音,科技工作者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堅定有力的步伐,朝著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前進。
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
2025年5月24日至31日是第二十五個全國科技活動周,5月30日是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各地以“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為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點燃了公眾對科學的熱情。
江西九江,機器警察和巡邏機器警犬亮相科技活動周現場,引得眾多市民圍觀;大連科普講解大賽上,選手們圍繞“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現象”“醫學原理”等前沿熱點領域,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西藏那曲,科普大篷車開進海拔4500米的色尼區中小學校,從基礎物理原理演示裝置,到展現前沿科技成果的模型,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科學,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強烈好奇心與探索欲。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人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向科技工作者致敬。“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北斗”組網……從精密儀器的研發,到民生科技的普及,科技工作者用智慧與汗水書寫科技報國的動人篇章。
◆素材解讀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科技創新的薪火代代相傳。無數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他們的執著堅守、攻堅突破,是對科學家精神最生動的詮釋。但科技創新并非科研人員在實驗室中的單打獨斗,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宏大實踐。科技活動周中,一系列活動走進社區、校園、鄉村,讓“高冷”的科技變得觸手可及。當孩子們在科普活動中種下科學的種子,當普通民眾在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科技的樂趣,創新的火種便被點燃。當全社會齊心協力,科技之光必將更加耀眼,照亮我們邁向科技強國的征程。
◆速用示范
全國科技活動周的一系列精彩活動,為公眾尤其是青年推開了一扇通往科技世界的明亮之窗。在這里,他們得以近距離、直觀地觸摸科技跳動的脈搏,深刻領略科技的獨特魅力與磅礴力量。那一個個奇妙的科技展示、一場場精彩的科普講座,點燃了青年心中對科學的熱愛與好奇之火。
硬核科技解碼文化基因
會打詠春的機器人、可實現“望聞問切”的鏡子、能沉浸式體驗冰雪大世界的VR眼鏡……2025年5月22日開幕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上,滿滿的科技感撲面而來。
本屆文博會以“創新引領潮流 創意點亮生活”為主題,創新呈現“科技+文化”。在甘肅展區,“數字敦煌”成為“頂流”。借助虛實融合技術,莫高窟第285窟得以1:1還原,觀眾只需掃碼,就能隨時隨地欣賞高清壁畫,深入了解洞窟知識,仿佛身臨其境。在河南展區,AI大模型高精度重建還原龍門石窟,沉浸式VR互動電影《永遠的盛唐》,讓觀眾能夠在虛擬世界里走進龍門石窟、盛唐街市,體驗盛唐時期古都洛陽的繁盛景象,感受歷史人物的風采。在湖南展區,云鳥、龍鳳、藤蔓等來自馬王堆的漢代紋樣引人注目,經過紋樣研究、提取、二次創作、圖庫開發,構建了紋樣基因庫,不僅讓沉睡的文物“蘇醒”過來,也給當代設計積蓄了靈感和源泉。文博會現場還有數字石碑修復、數字算法刺繡、機器人揮毫潑墨等活動,在前沿科技的幫助下,傳統文化不僅“活”起來,還以新的呈現形式融入了現代生活,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素材解讀
在文博會的各個展區,我們能夠看到數字技術如何讓古老的文物“開口說話”,AI算法如何賦予傳統藝術新的創作靈感。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欣賞曾經深藏于博物館中的珍貴文物,感受其獨特魅力。從文博會這一窗口望去,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化產品的百花齊放,更是中國文化在“科技+開放”雙輪驅動下,不斷突破邊界、走向世界的堅定步伐。
◆速用示范
文博會上,炫酷機器人揮毫潑墨,科技產品也是文化產品;靈動光影繪就敦煌壁畫,數字影像亦是文化瑰寶;奇幻VR重現龍門石窟,虛擬體驗也是文化盛宴……文化是流動的活水,科技是澎湃的浪濤,當文化與科技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深度融合,必將譜寫中華文明的新篇章。
“創新絲路”,跨越山海
中國的水凈化和綜合治理技術,讓萬里之外的斯里蘭卡百姓喝上了“放心水”;歷時6年共建的泰國托卡馬克1號裝置,成為中泰科技創新合作的標桿之一;一路穿山過海的中歐班列,讓中國制造加速走向世界……一條綿延千年的絲綢之路,在今天發展成為碩果累累的“一帶一路”創新之路,未來又將以高質量共建,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
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我國與有關共建國家啟動建設了7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不斷提高共建科研能力和水平。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跨洲際協作樣板;中國—克羅地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致力于氣候智慧型農業生產關鍵技術聯合研究;中國—古巴神經技術與腦器交互“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已在入睡困難干預等方面取得較好效果……不僅如此,中國工程在非洲試點“光伏電站+農產品冷藏”,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中國團隊在干旱少雨的蘇丹進行棉花品種培育,讓當地農業煥發生機;中國企業在埃及的撒哈拉沙漠鉆探水井,在漫漫沙漠中灌溉出良田萬頃……中國同國際社會加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讓更多國家、更多民眾共享發展成果。
◆素材解讀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共建國家在科技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不僅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70多家聯合實驗室,更將重大科技工程與“小而美”的民生項目統籌推進,實現了科技合作與民生改善雙贏,為科技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了中國智慧。
◆速用示范
當70多家聯合實驗室陸續建成并開展研究,當中歐班列的鋼鐵動脈載著光伏板穿越亞歐大陸……中國積極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攜手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不斷提升創新發展動能,讓創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國人民,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