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管時代的來臨,使得金融市場日益復雜且資產管理規模急劇擴張,為國有企業帶來了更高的挑戰。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迫切需要通過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來提高管理效率、改善資源配置,并加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本文旨在探討在大資管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實現業財深度融合的道路,分析當前融合的實際情況及遇到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以為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進入大資管時代,金融市場的復雜性以及資產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為國有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市場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趨勢為國有企業提供了廣泛的投融資機會,推動國有企業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場競爭、嚴格的監管環境以及多元化的投資者需求促使國有企業必須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
在這種情況下,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成為了國有企業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的關鍵所在。通過業財深度融合,國有企業可以打破部門間的界限,實現信息的有效共享和業務協同,進而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此外,業財融合還能幫助國有企業更精準地捕捉市場動向,迅速適應市場變化,增強市場競爭力。因此,研究大資管時代下國有企業如何實現業財深度融合的路徑,對于推動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資管時代國有企業業財融合的現狀
1.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的融合進展信息技術應用。在資產管理蓬勃發展的時代下,信息技術的迅猛進步為國有企業深度整合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借助大數據技術,國有企業能有效搜集、組織和解析大量數據,挖掘業務運行中的深層模式及潛在風險,為財務決策提供更精確的數據支撐。而云計算技術通過搭建靈活可擴展的計算與存儲平臺,能支持財務數據的即時處理與分析,提升財務管理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顯著增強了財務與業務管理的智能化程度,運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手段實現財務預測、風險警示以及業務流程優化的自動化,從而促進財務與業務管理的緊密結合。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財務管理效率,還加強了業務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財務職能轉變。隨著市場環境的變遷與國有企業發展目標的調整,財務管理的角色正在經歷深刻變化。以往,財務管理主要集中在對國有企業經濟活動進行記賬與報告的基礎工作上,如財務報表編制等。但在當前資產密集型管理的時代背景下,這種以會計為中心的傳統財務管理方式已無法滿足國有企業的發展需求。因此,財務管理正逐步從傳統會計導向轉向更具管理與決策支持功能的新模式。這意味著財務管理者不僅要掌握堅實的財務技能,還需深人理解國有企業的運營細節,結合財務與業務數據來評估業績、估算投資收益及預測市場走向,進而為國有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同時,財務管理還需主動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業務規劃與決策中,與業務團隊緊密協作,共同促進國有企業的長期發展。這種職能轉變是推動財務與業務管理深度融合的重要驅動力。

2.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信息壁壘。在國有企業中,部門間的信息隔閔構成了業財融合的重大障礙。由于歷史因素或出于部門自身利益考慮,各部門之間通常面臨信息流通不暢的問題,導致數據分散孤立。財務部門掌握著國有企業的財務數據,而業務部門則擁有詳盡的運營信息。然而,這些重要信息常常未能得到有效整合與共享,阻礙了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的協同合作。信息隔閡不僅影響了財務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也限制了業務部門利用財務信息的能力,進而影響了業財融合的程度和范圍。
人才短缺。實施業財融合需要具備財務與業務雙重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支撐。但在國有企業中,這類人才常常供不應求。一方面,傳統財務管理者可能缺乏業務知識和實戰經驗,難以全面理解業務流程和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業務人員可能欠缺財務素養,無法從財務角度分析業務問題。這種人才缺口使國有企業在推動業財融合時遭遇瓶頸。沒有復合型人才的支持,國有企業難以構建有效的業財融合體系,也無法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在業務決策中的作用。
文化與制度障礙。國有企業的文化和管理制度同樣是阻礙業財融合的關鍵因素。在國有企業中,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和固定模式可能導致一些員工對業財融合的新理念持懷疑或反對的態度。這種文化壁壘增加了國有企業推動業財融合的內部阻力。此外,現有的管理制度可能不符合業財融合的要求。例如,部門間的職責界限可能過于嚴格,妨礙跨部門合作;績效評估體系可能過分側重短期成果,忽略了業財融合帶來的長遠價值。這些制度壁壘不僅拖慢了業財融合的進程,還可能影響最終成效的實現。
三、大資管時代國有企業業財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
1.信息技術驅動下的融合路徑數據平臺建設。為了消除信息孤島,實現財務與業務數據的高度整合,國有企業應建立統一的數據平臺。這一平臺需要具有強大的數據管理和儲存功能,能夠即時收集、整合及展現來自各業務單元與系統的數據。通過一致的數據標準和接口,確保平臺上財務和業務數據的順暢對接與即時共享。同時,強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措施,確保數據傳輸和存儲的安全性與完整性。數據平臺的構建將為財務與業務的融合提供穩固的技術支撐,推動數據資源的有效利用。
智能分析應用。基于數據平臺,國有企業應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建立智能分析模型,深人挖掘大量數據背后的趨勢與模式,能為國有企業的策略制定與業務改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智能分析不僅能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精確度,還能幫助國有企業在早期識別潛在風險和問題,為風險管理提供預警。此外,借助可視化工具與交互式分析手段,非專業人士也能輕松解讀復雜的數據,促進財務與業務部門的緊密協作。
自動化流程優化。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并減少人為失誤,國有企業應采用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自動化技術來優化財務與業務流程。RPA技術能模仿人類行為,自動執行高度重復且標準化的工作任務,例如數據輸入、報告編制、流程審核等。通過自動化處理,能夠大幅提高效率與準確率,降低人力成本和時間消耗。另外,RPA還可以與其它系統實現無縫連接,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化流轉與實時監測。自動化流程的優化不僅能增強國有企業的運作效能,還能為財務與業務的融合帶來額外的價值與機遇。
2.管理體系與制度的完善組織架構調整。為了更高效地推進業財融合,國有企業迫切需要優化現有組織結構。具體做法是創建專門負責業財融合的管理機構或職位,以協調財務與業務部門的合作。這一機構或職位應直接向高級管理層匯報,確保其在企業決策中的權威與影響。此外,要清晰界定職能范圍,如制定融合策略、推動跨部門合作、監控融合進度及評估成效等。通過調整組織結構,可以消除部門間的隔閡,增強財務與業務部門的交流與協作。該機構或職位扮演著“橋梁”角色,能促使雙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工作內容和需求,并共同探索融合方法。此外,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或職位還能提高融合工作的專業水平與系統性,保障融合進程的 有序性和持續改進
績效考核機制。為了激勵員工積極投身業財融合工作,國有企業應構建一種以業財融合成果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這種機制應將業財融合成果納人員工績效考核的關鍵指標之中,確保員工的努力方向與國有企業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具體實施時,國有企業可設定明確的融合目標與階段任務,并據此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和獎勵方案。通過定期評估員工在融合工作中的表現,例如跨部門協作的效果、業務流程的優化、財務數據的準確性等,為表現出色的員工提供獎勵與晉升的機會。同時,績效考核機制還應強調公平透明,確保整個考核流程的公正性和考核結果的可信度。國有企業可以構建包含自我評估、同事互評和上級評價在內的多維度考核體系,全面反映員工的工作表現。此外,加強績效反饋和溝通,及時與員工共享考核結果并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建議,以此不斷改進績效考核機制。通過建立以業財融合成果為基礎的績效考核機制,國有企業能有效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新精神,推動業財融合工作的進一步深化。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還能為國有企業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培訓與教育。為了提升財務與業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融合能力,國有企業應加強培訓與教育活動。具體而言,國有企業可以定期安排財務和業務人員參與專業培訓課程,學習最新的財務管理與業務運營知識,掌握先進的融合技術和方法。同時,國有企業也可邀請業界專家或學者到國有企業中開展講座,分享業財融合的成功案例與經驗教訓,為員工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除了專業培訓之外,國有企業還應注重內部交流與知識分享。
通過定期舉辦跨部門研討會或交流會議等形式,讓財務和業務人員直接交流工作經驗與心得。通過分享成功案例與探討問題解決方法,增進雙方的理解與信任,為業財融合營造更有利的環境。此外,國有企業還可以搭建在線學習平臺或知識庫,為員工提供靈活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員工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隨時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融合能力。通過加強培訓與教育,國有企業能夠培養一支兼具財務與業務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為業財融合的深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3.戰略視角下的深度融合戰略財務規劃。在推進業務與財務的深度整合時,國有企業必須立足企業整體戰略層面,規劃出長遠計劃和短期目標。
首先,需要詳盡分析市場狀況、行業走向以及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從而確定企業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
其次,結合企業的業務特性和財務管理需求,制定細致的業務財務整合計劃。該計劃應清晰定義整合的目的、途徑、時間框架和負責人,確保整合過程有序進行。
最后,計劃還應具有一定的彈性和可調性,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需求的變動。通過實施戰略財務規劃,國企可以確保業務財務整合與總體戰略的一致性,進而為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持。
價值鏈重組。業務財務整合為優化價值鏈創造了機會。國有企業可通過業務財務整合,深入剖析價值鏈中的各個階段,識別并剔除無增值效應的部分,以提升整體運作效率。
具體來說,國企可運用財務數據來量化分析業務流程,辨認成本過高、效率不足或為客戶創造價值較低的環節。接著,借助跨部門合作和流程改進,優化這些部分以減少資源浪費和成本開支。
同時,國企還應著眼于價值鏈的擴展與深化,通過業務革新和市場拓展探索新的增長點。通過價值鏈重組,國企能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最大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風險管控。在業務財務整合過程中,風險管控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國有企業應強化財務與業務風險的綜合管理,建立全面的風險防御體系。首先,需要組建跨部門的風險管理團隊,界定每個成員的責任與權限,確保風險信息能夠及時傳達并得到有效處理。其次,國企應建立健全風險識別、評估、監測和應對機制,通過定期的風險評估和內部審計,及時發現并妥善應對潛在風險。最后,國企應重視風險文化的建設,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和預防能力。在風險管控中,財務部門應扮演核心角色,通過財務分析、預測和預警等方式,為業務部門提供風險信息支持和決策依據。通過強化風險管控,國有企業能夠確保業務財務整合的順利進行,并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
大資管時代為國有企業財務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創造了寬廣的空間。面對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國有企業必須不斷探索和實施融合策略。借助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管理體系及制度的持續改進,以及從戰略層面推進的深度融合,國企可以破除信息孤島,培育跨界人才,優化資源分配,提高決策質量和風險管理能力。這些舉措不僅能促進國有企業內部管理效能的顯著提升,還將助力其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搶占先機,實現持續發展目標。
(作者單位: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