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紙藝經歷了無數代人的傳承與發展。但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中,傳統手工藝術逐漸被現代工業制造所取代,這一變化不僅導致工藝的消亡,也讓人們的文化記憶變得單薄,因此探尋新的紙藝傳承方式尤為重要。隨著當代藝術的發展,藝術家開始嘗試將繪畫藝術與紙藝相結合,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不僅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手法,還使得紙藝得以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走向動態,展現出更為多元化的面貌。由編著、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美育背景下的紙藝研究》一書,立足新美育背景,從美育發展史入手,剖析新美育在當今社會的時代內涵,并系統梳理紙藝的傳統工藝、文化內涵、藝術特色等內容,探究美育在紙藝傳承中發揮的作用,倡導在繼承中求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理念的融合。
《新美育背景下的紙藝研究》一書共分5章。第1章概述研究背景、目的及主要內容。第2章則在傳統美育的基礎上對新美育的概念、內涵、現狀及未來發展進行詳細闡述,特別強調新美育與紙藝結合的基礎與原則,指出二者結合的重要意義及廣闊前景。第3章詳細介紹紙藝的發展脈絡、獨特之處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讓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紙藝的魅力所在。第4章系統梳理紙藝的主要類型、表現技法、運用前景,結合大量實例說明各種紙藝形式的獨特之處。第5章主要介紹紙藝在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等不同階段的開發運用現狀,具體分析了紙藝活動如何激發學生創造力、培養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這些活動如何與學科教學有效結合,形成跨學科學習的綜合體驗。
紙藝的歷史可追溯至古代中國。東漢時期,蔡倫發明造紙術,使得紙張得以廣泛傳播和普及,為紙藝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造紙技術的不斷進步,紙藝逐漸從簡單的書寫、記錄轉向更為復雜的裝飾和創作。唐宋時期,紙藝已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廣泛運用于書畫、剪紙、折紙等多個領域。到了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材料科學的進步為繪畫與紙藝的結合提供了新的途徑與思路。現從學校教育、社會活動層面探究紙藝在繪畫藝術中的傳承路徑。
紙藝在學校繪畫藝術教育中的傳承。紙藝作為一種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動手能力以及審美素養均具有重要意義。在學校繪畫教育中傳承紙藝,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其一,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將紙藝與繪畫的融合課程納入學校美術教育體系,根據不同年級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低年級可從簡單的折紙、剪紙入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紙藝的初步興趣;中高年級則可逐漸引入更復雜的紙藝技巧與理論知識,如紙藝的歷史淵源、不同地區紙藝的特色以及繪畫中的構圖、色彩運用與紙藝造型的結合等,讓學生通過紙藝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情感。其二,編寫專業教材。組織教育專家、紙藝大師和美術教師共同編寫一套系統、科學的教材,內容應涵蓋紙藝的基礎知識、繪畫技巧在紙藝中的運用實例、優秀作品賞析等,同時配備詳細的步驟圖解和教學視頻,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
紙藝在社會繪畫藝術活動中的傳承。紙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與參與。人們應當從多個層面出發,構建一個完整的紙藝文化生態系統,使之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一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媒體渠道,廣泛傳播紙藝的魅力和價值,如制作關于紙藝的專題節目、紀錄片和短視頻,展示紙藝的精美作品和制作過程,吸引大眾關注;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創建紙藝相關的話題和群組,鼓勵人們分享自己的紙藝作品和經驗,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二是舉辦豐富多彩的紙藝展覽活動。地區政府可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中心等場所定期舉辦紙藝專題展覽,展示不同風格、地域和歷史時期的紙藝作品,讓觀眾領略紙藝的多樣性和深厚底蘊;組織紙藝工作坊、講座和比賽,邀請專業紙藝師現場指導,讓參與者親身體驗紙藝制作的樂趣,激發其對紙藝的興趣和熱愛。三是加強對民間紙藝藝人的保護。政府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紙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資金扶持、場地支持和稅收優惠等,同時加強對紙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認定工作,建立相關傳承體系,鼓勵紙藝傳承人在傳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現代繪畫元素、設計理念和新材料融入紙藝創作中,使紙藝作品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
綜上,紙藝作為一種以紙張為媒介的藝術形式,自古以來就與人類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不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藝術傳承的載體。在這一領域,繪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和表達方式,為紙藝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