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以下簡稱《幼稚病》)一文中,列寧根據俄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在黨的建設、斗爭的戰略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尤其是該文中蘊含著的“群眾觀點”對新時代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無疑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
長期的俄國革命實踐經驗使列寧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對于偉大的無產階級事業的根本性作用,因此,他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把聯系、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
1.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力量源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列寧在《幼稚病》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嚴厲批評了共產主義“左派”脫離最廣大的勞動群眾的“孩子氣”的做法,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專政是新階級對更強大的敵人,對資產階級進行的最奮勇和最無情的戰爭”,不進行長期的殊死的人民戰爭,是不可能戰勝資產階級的。他基于俄國革命的實踐強調指出,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固然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正確指導的結果,但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支持和擁護緊密相關。忽視群眾、無視人民的歷史主體作用,“就必然斷送無產階級的任何革命運動”。因此,列寧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耕耘’一切園地,甚至包括最陳腐的、臭氣熏人的、看來毫無指望的園地”。
2.密切聯系群眾是維持黨的紀律的重要條件。無條件的集中制和鐵的紀律,是布爾什維克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針對一些共產黨人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反對在黨內實行嚴格的民主集中制和組織紀律的“左”傾錯誤,在《幼稚病》中,列寧反復強調:“無產階級實現無條件的集中和極嚴格的紀律,是戰勝資產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誰哪怕是把無產階級政黨的鐵的紀律稍微削弱一點(特別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那他事實上就是在幫助資產階級來反對無產階級。”但另一方面,列寧指出,任何紀律的制定和執行都要以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為前提條件。只有密切同最廣大勞動群眾的聯系,方能使黨的紀律真正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才能用黨的紀律把他們緊密團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先進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否則,“建立紀律的企圖,就必然會成為空談,成為漂亮話,成為裝模作樣”。
3.人民群眾是革命領袖發揮正確政治作用的社會基礎。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必須在革命領袖的領導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取得。在《幼稚病》中,列寧認為,德國“左派”共產黨人把黨的領袖同群眾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他深刻指出:“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來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這就是說,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是從人民群眾中產生出來的,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倘若“左派”共產黨人“不學會把領袖和階級、領袖和群眾結成一個整體,結成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它便不配擁有這種稱號”。在列寧看來,沒有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正確領導,就不能凝聚全黨的意志和力量,人民群眾反對資產階級專制統治的斗爭就會迷失政治方向;但脫離了群眾,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參與,革命領袖的作用也就無從發揮。
二、堅持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工作方法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列寧在《幼稚病》中指出,要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必須堅持“哪里有群眾,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
1.充分發揮無產階級工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列寧指出,工會“是一個形式上非共產黨的、靈活而較為廣泛的、極為強大的無產階級機構”。然而,德國“左派”等以工會具有某種行會的狹隘性、政治立場的動搖性、因循守舊的落后性、專注個人利益的自私性為借口,拒絕在反動工會里開展工作。列寧在對此進行了嚴厲批評的同時,嚴正指出黨要鞏固自己執政的社會根基、維護新生政權,就必須將工會作為無產階級成長和發展的“共產主義學校”,因為黨就是“通過這個機構同本階級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他以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歷史經驗為例強調:“如果沒有同工會的極密切的聯系,沒有工會的熱烈支持,沒有工會不僅在經濟建設方面,而且在軍事建設方面奮不顧身的工作,那么別說我們能管理國家和實行專政兩年半,就是兩個半月也不成。”
2.借力宣傳、鼓動啟發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無產階級的勝利離不開有高度政治覺悟的、聯合起來的人民群眾的強有力支持。然而,由于長期受歐美工人群眾運動中激進冒險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教條主義等“左”傾錯誤思潮的影響,加之小生產者思想的愚昧、保守和落后,導致那些思想還不夠成熟的甚至是落后的工人群眾“接受反動領袖、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工人貴族或‘資產階級化了的工人’的影響”。在列寧看來,這對于無產階級革命是非常危險的、有害的。他強調指出,如果革命家、共產黨人不對在反動工會里工作的落后群眾進行政治教育、宣傳就等于拋棄“那些還不夠十分成熟的或落后的工人群眾”, 這“無異是共產黨人給資產階級幫大忙”。所以,列寧要求共產黨人“應該善于作出一切犧牲,克服極大的障礙,在一切有無產階級群眾或半無產階級群眾的機關、社團和協會(哪怕這些組織是最反動不過的)里有步驟地、頑強地、堅定地、耐心地進行宣傳和鼓動”“喚醒和啟發水平不高的、備受壓抑的和愚昧無知的農村群眾”。
3.開展社會調查以確切掌握人民群眾的情緒。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是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列寧吸取第二國際失敗的教訓,辯證地指出在制定和推進各項戰略策略的過程中,盡管“不能只根據革命情緒來制定革命策略”,但完全不考慮人民群眾的主觀意愿和革命情緒也是根本不行的。“沒有群眾的革命情緒,沒有促使這種情緒高漲的條件,革命的策略是不能變為行動的。”這是由于無產階級革命“是由千百萬被最尖銳的階級斗爭所激發的人們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象來實現的”。為此,列寧要求共產黨人、國家機關組織深入實際、深入城鄉,開展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以便考察群眾的情緒,接近群眾,答復群眾的要求”,這樣才能匯聚人民群眾的革命力量。他強調:“沒有善于考察群眾情緒和影響群眾情緒的黨,要順利地進行這種斗爭是不可能的。”
三、當代啟示
列寧在《幼稚病》中闡發的“群眾觀點”,不僅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同時對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也具有重要啟示和實踐指導意義。
1.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社會主體性地位。列寧深知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離開了人民群眾,是難以贏得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勝利的。因此,他要求,必須將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政治立場貫徹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立黨立國之本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初心使命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把人民置于黨各項工作的首要地位,高度重視和遵循人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性力量這一唯物史觀原則。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要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進步的決定性作用,不但要激發他們的社會主體意識,還要注重發揮他們的歷史首創精神。如此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匯聚磅礴的力量源泉。
2.始終保持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事業要依賴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就必須加強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新時代加強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一方面要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要堅決同“脫離群眾”的不正之風作不妥協的斗爭。群眾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僅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損害了黨的形象和聲譽,也動搖了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如果不加以嚴厲整治和堅決斗爭,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上演“霸王別姬”的歷史悲劇。
3.自覺弘揚黨的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列寧在《幼稚病》中充分肯定了社會調查對于密切聯系群眾和制定正確的斗爭戰略策略的極端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時代,黨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堅決貫徹群眾路線,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而決不能閉門造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密切聯系群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我們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沒有決策權。新時代只有強化問題導向,繼續走好網上網下群眾路線,開展調查研究,認真傾聽人民群眾心聲,才能全面、客觀地了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真正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制定出來的決策才能接地氣、聚民智、順民意、得民心。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張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