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這首小詩用在這對夫妻身上再合適不過。
2025年2月8日,韓瑤一家三口去爬山,在春寒料峭中感受勃勃生機。“左邊有石頭,小心!”女兒孫一心走在前面,不時提醒身后的父母。孫志遠拉著妻子韓瑤的手小心翼翼地拾級而上。爬了一天,眼看就要到山頂了,興奮中,他不知不覺松開了妻子的手。“哎喲!”韓瑤的頭撞到了前面的石頭。“破了沒有?”孫志遠慌忙查看,但看不清。
“媽媽!”孫一心趕緊跑到媽媽跟前。“破皮了,沒事,我這兒有藥。”她邊安慰媽媽邊熟練地打開小背包,從里面拿出碘伏、藥棉、創可貼。類似的場景經常出現在這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作為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韓瑤家庭有著與眾不同的美……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韓瑤是遼寧省沈陽人,一出生便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此后視力不斷下降。如今,她的視野半徑小于0.5度,視力只有0.01,就像透過一根手指粗細的“管子”,窺見有光亮的世界,幾乎從未見過完整的物體。
韓瑤從小喜歡讀書,但因為學的是盲文,閱讀非常受限。她試圖拿起普通的書籍,書上的文字落到眼中卻成了一片片顫抖的光斑。那時,韓瑤最大的夢想就是看看普通學校的同學都在學什么,過著怎樣的生活。
上小學時,韓瑤從盲校的廣播里得知,有兩名同學被大學錄取,當即樹立考大學的目標。經過不懈努力,她成功考入長春大學針灸推拿專業。韓瑤發現有同學用放大鏡閱讀,便試著尋找適合自己的放大鏡。后來,她找到一款光學助視器,借助它抄寫《新華字典》。“假如小時候有這樣合適倍數的放大鏡,我或許就可以去普通學校讀書,獲得更多機會。”韓瑤開心的同時又有些遺憾,暗下決心:以后有機會,一定要幫視障人士探索更多可能,讓他們少走彎路。
2010年,韓瑤加入北京一加一殘障公益組織。通過刻苦學習,她成為中國首批視障高級速錄師之一。在這里,她結識了孫志遠。孫志遠打小就近視,小學時因外傷致使左眼視網膜脫落。短短一個月,左眼便失明了。半年后,右眼也壞了,視力非常微弱。孫志遠在大學選擇了音樂專業,后又學習了非視覺攝影。他在公益機構擔任廣播節目制作人,還是視障人士非視覺攝影師和培訓師。
“見過世界的精彩,我更能理解盲人的痛苦。”孫志遠告訴韓瑤,自己曾夢想當一名特殊教育老師。韓瑤一聽,這不也是自己當初的夢想嗎?兩個年輕人在工作中互生情愫,最終走到了一起。
“最難忘的是度蜜月……”韓瑤陷入幸福的回憶中。別人度蜜月都是到全國各地旅游,她和孫志遠卻是到全國各地尋找殘障人士,用攝影講述殘障人士就業的故事。孫志遠信心滿滿地說:“我要籌備一個展覽,讓大家看看殘障人士的人生也有很多可能性!”“我支持你!”城市街頭留下了夫妻倆獨有的浪漫身影。
最終,韓瑤和孫志遠拍攝了8位不同行業的殘障人士。他們發現,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殘障人士跨出自己圈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在小城市,殘障人士連工作的機會都很少。此外,不同地區、領域對殘障人士就業的支持也不同。看到了殘障人士的外部困境,也看到了他們的自我設限,他們決定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更多人。
孫志遠用非視覺攝影教更多視障人士拍出表達自己的照片。很多人好奇,盲人怎么拍照片呢?“把相機或手機放在額頭或其他部位上,用耳朵聽,用手觸摸,用鼻子聞,用心感受……”孫志遠說,“人應該有挑戰不可能的精神,這樣生活才有意思。”韓瑤則將速錄技能傳授給更多人。她自豪地說:“徒弟跟我學了半年,現在比我速度還快呢!”誰說盲人只能推拿按摩?他們用行動告訴人們:凡事皆有可能,普通人能做到的,視障人士同樣可以!
女兒給了父母底氣
韓瑤和孫志遠不想止步于做一些零散的激勵工作。他們想創辦一家支持殘障人士的機構,卻總是信心不足,直到女兒出生。
2012年7月,夫妻倆回到沈陽迎接女兒的誕生。看到女兒視力健康,他們高興壞了。孫志遠給女兒取名“一心”,他解釋說:“一是簡單一些;二是希望她能執著地面對一些事情,也能專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更能專注地做自己。”
不過,照看孩子對殘障人士來說并非易事。韓瑤說:“有了孩子以后,殘障人士一般表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逃避,自己不帶,讓家人幫忙帶;還有一種是想參與卻不知道怎么參與。”孫志遠則說:“家庭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有孩子以后越發明顯。帶孩子出去涉及出行,在家里涉及料理家務,輔導學習又涉及教育問題。”
韓瑤和孫志遠沒有退縮。他們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優勢。韓瑤笑著說:“一開始,孩子吐奶、換尿布都搞得我有些手足無措。”多虧孫志遠點子多,買奶瓶時選能觸摸到刻度的,熱奶器買帶有量杯的。給女兒沖奶粉熟練以后,他喝一口就知道大概多少度。
夫妻倆還想了很多辦法:把奶粉和食物按劑量分裝到小瓶;用盲文來標注玩具名稱;給女兒穿上帶有聲音的鞋子……
最難的是孩子蹣跚學步時,好動,且動作很快,還沒有注意到,她已爬到凳子上,然后一下摔了下來。韓瑤只聽到女兒“哇哇”大哭,卻看不清摔到了哪里。她用自己的手指去摸孩子的嘴,才感覺黏糊糊的。原來,女兒的牙磕破了嘴唇,出了很多血,韓瑤心疼極了。后來,她買了一條牽引繩,把繩子的一端像背帶一樣綁在女兒身上,另一端纏在自己手上。“雖然不好看,但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女兒長大一些,韓瑤和孫志遠開始帶她出行,兒童推車成了首選的工具。因為兩人無法抱孩子,只能讓女兒坐在推車里面。在他們看來,推車比盲杖好用,還能掛些東西。
因為夫妻倆接近全盲,閱讀繪本時很費勁。別人家都是父母給孩子讀繪本,他們家卻是孩子給父母讀繪本。也因此,一心早早學會了照顧父母。每次出行,她都會帶上一個小背包,里面有紙巾、酒精、棉簽等物品。
不僅如此,一心還漸漸成了父母的“眼睛”。有一次,韓瑤要到北京參加一個會議。孫志遠提議:“要不讓女兒帶你去?”韓瑤擔心6歲的女兒太小,不認路。沒想到,一心拍著胸脯說:“放心吧,媽媽,我保證把你領回來!”
找站臺、坐公交、打車,一心緊緊拉著媽媽的手,非常順利地到達了開會地點。媽媽開會,她就安靜地寫作業。開完會,母女倆去吃飯。返程時,一心看夕陽特別美就拍了幾張照片,結果忘了來時的路。韓瑤問女兒:“你有什么辦法嗎?”一心站在路中間,朝四周觀察了一下,說道:“應該是這條路,我們往回走吧!”原來,她根據牌子上的字找到了方向。從此以后,每次開會,一心都會陪媽媽去。韓瑤說:“應該說是我們三個人一起創業,因為女兒給了我們底氣。”
帶領更多殘障家庭前行
孫志遠把照顧女兒的細節拍成照片發到網上,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報道,大家的支持讓他和妻子堅定地向前邁出了一步。2014年,夫妻倆在沈陽成立了益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孫志遠說:“組織的名字叫‘益新’,是想用創新的方式做公益,同時取了‘一心’的諧音。”這個公益機構就像他們的第二個孩子。
創業之初非常艱難。孫志遠和韓瑤本就經濟困難,只能兼職賺錢來做公益,以至于直到一心讀二年級時,家里才買了一臺電視機。夫妻倆每天東奔西走,經常加班。一心上小學就開始獨自上下學、待在家里寫作業,后來還跟著父母到機構做小志愿者。
總結過往的經驗,孫志遠和韓瑤深刻意識到“融合”的重要性。很多殘障家庭有深深的自卑感,不敢讓自己的殘障孩子融入人群;有些健全人則對殘障人士存在偏見,不想和他們產生交集。夫妻倆要做的就是彌合信息鴻溝,讓殘障人士融合普通人群,讓殘障家庭和普通家庭一起成長。所以,服務中心不只招殘障孩子,還為健全孩子服務。
最讓韓瑤感動的是第一個來到服務中心的健全孩子涵涵。涵涵奶奶對韓瑤說:“中心的老師雖然身體不好,但心地善良,讓孩子接觸不一樣的人群也是一種鍛煉。孩子在這里,我們很放心。”來到服務中心后,涵涵成長很快,變化也很大,經常會幫忙整理書架、搬運器具。后來,他考上了省重點高中。在涵涵的帶動下,來中心的健全孩子越來越多。
服務的家庭越多,韓瑤越意識到不只是孩子需要培訓,父母也需要相應的學習。“我們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能夠改變孩子未來的還是家庭。”于是,服務中心推出家長課堂,讓他們掌握專業能力,更好地陪伴殘障孩子長大。
4歲男孩星星視力不好,還有接觸性障礙。媽媽剛帶他來時,問:“這里能不能托管?”韓瑤明確告訴她:“不可以!我們的原則是幫助家庭,教你培養孩子。”媽媽覺得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決定上完當天的課就不再來了。沒想到第二天,她又帶著孩子來了。媽媽不好意思地說道:“這孩子昨天晚上怎么都不肯睡,非纏著我帶他來。”星星雖然只在服務中心待了一天,卻被這里的氛圍深深吸引了。漸漸地,不僅媽媽陪著星星來,爸爸、姥姥、姥爺也會一起過來。星星最初一分鐘都坐不住,后來順利上了小學。
“要想孩子改變,家長必須先改變,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愛和陪伴。”接觸過千萬家庭的韓瑤深有感觸。為此,孫志遠專門研發了殘障服務課程,通過游戲和體驗的方式,免費培訓助殘志愿者。他們還建立特殊兒童重建基地,創建社區殘健兒童服務站,開設殘障家庭“家長課堂”……如今,益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從兩個人發展到100多人,平均每年幫助1000多名殘障人士成功融入社會。
為了提升服務技能,韓瑤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還取得了高級社工師證書。韓瑤說:“這些年,我獲得了很多社會肯定,其中,最讓我驕傲的是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這讓我更加堅信,幫助一個孩子就是在拯救一個家庭。”孫志遠說:“我們一家人就像一個小團隊,每個成員都在為未來努力。”已經讀初中的一心搶著說:“我們的親情也在不斷成長!”
如此有愛的一家人用行動詮釋著:無論命運贈予什么,我們都要奏響最美的樂章。
(感謝遼寧省沈陽市婦聯對本次采訪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