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力現貨交易市場現狀
1.1中長期合約風控效果顯著
中長期合約均價在企業售電單價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現行2.0版本電力現貨交易規則中引入的差價合約機制,是穩定電價、控制風險的重要制度創新。差價合約的核心原理是當現貨市場價格與中長期合約價格出現偏差時,通過一定的補償或平衡調節機制,使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的利益得到有效風控。
在實際市場運行中,電力系統的供需關系是影響電價波動的重要因素。當供應小于需求時,將引導電價持續上浮。在沒有差價合約機制的情況下,這種波動可能會使電價出現極高的情況,給電力用戶帶來巨大的風險。例如,在某一時刻,由于輸電線路故障導致潮流阻塞,某地區的電力供應缺額,電價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大幅上漲,發電企業雖然可以獲得較高的收入,但電力用戶用電成本將大幅增加。相反,如果電力供應過剩,電價可能會急劇下降,發電企業的收入將大幅減少,甚至可能出現虧損。而差價合約機制的存在就像“穩定器”,將結算電價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小幅波動區間內。它通過價格合約的對沖調整,有效地緩沖了因供需關系引發的電價異常波動,保障了市場主體的基本利益。
因此,基于當前規則的有效實施,提高中長期合約均價成為提升售電單價的關鍵。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在簽訂中長期合約時,需要綜合考慮市場供需情況、未來市場價格走勢等多方面因素,合理提高中長期合約均價,方能提升企業整體經濟效益。企業可以通過分析歷史市場數據、研究行業發展趨勢、與專業的市場咨詢機構合作等方式,提高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從而更準確地確定中長期合約價格[1
1.2中長期合約持倉比例的優化策略
電力現貨交易的特點是能夠及時反映電力商品的實時價格信號,這使得現貨價格受供需關系的影響極為明顯,可能與中長期均價之間出現較大偏離。現行的2.0交易規則具有較強的金融屬性,采用差價合約結算方式,為企業通過調整中長期合約持倉比例來優化收益提供了可能。
當現貨價格高于中長期合約價格時,按照差價合約結算,適當降低中長期合約持倉率可以有效控制虧損程度。例如,某新能源企業原本中長期合約電量占總電量的 70% ,在現貨價格高于中長期合約價格的市場環境下,若將中長期合約持倉率降低至 50% ,則可以減少因差價合約虧損帶來的損失。假設該企業總發電量為100萬千瓦時,中長期合約價格為0.3元/千瓦時,現貨價格為0.4元/千瓦時。如果中長期合約持倉率為 70% ,則差價合約虧損為(0.3至0.4) ×70 萬千瓦時 =-7 萬元;若將中長期合約持倉率降低至 50% 差價合約虧損則為(0.3至0.4) ×50 萬千瓦時 =-5 萬元,虧損明顯減少了。
反之,如果當現貨價格低于中長期合約價格時,適當提高中長期合約持倉率能夠充分利用差價合約的正效應,提升售電單價,進而增加企業效益。假設該企業在某一時期預測到現貨價格將低于中長期合約價格,發電企業提前將中長期合約持倉率從 40% 調整至60% ,在結算時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差價收益,提升企業的整體盈利水平。假如,該企業總發電量仍為100萬千瓦時,中長期合約價格為0.35元/千瓦時,現貨價格為0.3元/千瓦時。如果中長期合約持倉率為 40% ,差價合約收益為(0.35至0.3) ×40 萬千瓦時 =2 萬元;若將中長期合約持倉率提高到60% ,差價合約收益則為 (0.35至0.3)×60 萬千瓦時 =3 萬元,收益顯著增加。
這種通過合理控制中長期電量持倉率來發揮差價合約正負調整效應的策略,要求發電企業交易人員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精準的價格預測能力。需要密切關注電力市場的供需變化、政策調整等因素,及時調整中長期合約持倉比例,以實現止虧創收的目標。企業可以建立專門的市場分析團隊,實時跟蹤市場動態,運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模型和工具,對市場價格走勢進行預測,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3功率預測準確率的影響
在電力市場中,企業的收益是由發電量和售電單價兩個關鍵指標共同決定的。在保證報價合理的前提下,提升功率預測準確率成為增加發電量的重要途徑。
對于新能源發電設備而言,功率預測是確保設備“應發盡發”的關鍵環節。準確的功率預測能夠為交易員提供可靠的電量投放依據。以風力發電為例,風速的大小和方向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如果功率預測不準確,可能導致發電設備在大風速時未能達到相應的發電出力,造成風、光資源浪費和發電量損失。例如,某風電場由于功率預測失誤,原本預計風力較大的時段實際風力較小,但交易員根據預測增加中長期持倉率,導致差價合約虧損。
在實際運行中,電網調度部門會參考功率預測下發調令。當發電企業能夠提供準確的功率預測數據時,電網調度部門會結合現貨報價實現“應發盡調”。因此,提高功率預測準確率不僅關系到發電設備的發電量,更直接影響企業的發電量和經濟效益。企業可以采用先進的功率預測技術和設備,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提高功率預測的準確性。同時,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獲取更精準的氣象數據,為功率預測提供更可靠的支持。
2.目前存在的問題
2.1新能源實時出力與用戶需求匹配度低
新能源發電具有明顯的同時性特點,尤其疊加光伏的典型出力曲線與現貨低電價時段曲線正好呈反相關性,在新能源出力較大時,用戶更愿意從現貨市場低價購電而減少中長期持倉。導致新能源發電主體與用戶簽約中長期合約時不能實現量、價協同,制約提升電價。
以光伏為例,光伏出力高峰時現貨價格較低,新能源發電企業難以獲得理想的電價,用戶可以選擇從現貨市場購買低價電,中長期簽約意愿弱;光伏出力下降時現貨價格升高,用戶中長期簽約意愿強,但該時段不符合光伏發電特性,匹配不了中長期合約。這種錯位匹配使得光伏發電主體在與用戶簽訂中長期合同時,難以實現量、價協同,制約了光伏發電企業電價的提升,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2]。
2.2新能源補貼項目中長期簽約電價低
我國西北部某地區新興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提升,但新能源補貼項目裝機規模并無變化,且補貼項目參與交易品種受限,導致補貼項目中長期交易合約電價不高。同時,電網代理交易電量電價為全網同類型項目交易均價,包含競價電量部分,無形中增加了補貼項目競價電量占比,進一步拉低補貼項目中長期電價。
3.提升效益措施
3.1風光火(儲)協同創效
區域或者集團內部風、光、火在簽訂中長期合約時,根據供需關系及個體發電特性協同簽約中長期提高市場占有率,并爭取與優質用戶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多類型、大容量的協同簽約會提升與用戶需求曲線的擬合性、更好地兼顧不同類型個體的發電需求,提高量、價協同的操作性。
3.2加強設備治理
提升功率預測的準確率和預測周期對新能源企業至關重要。功率預測不準確會導致發電計劃不合理,影響發電量和經濟效益。企業可通過優化模型算法、增配氣象源、提高模型訓練頻次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進而提高預測精度,為交易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結束語
基于目前市場機制,可通過搭建新、火一體化協同模式,凸顯市場占有率優勢,將資源整合再分配,使協同主體效益最大化。同時,可利用儲能放電單獨結算的機制增加新能源收益。
參考文獻:
[1]許爽、和軍梁、米晨旭等。電力現貨市場背景下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交易分析[J]太陽能,2020(10):19-25.D0I:10.3969/j.issn.1003-0417.2020.10.003。
[2]賈興。與電力現貨市場協同的電力中長期交易機制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24-12-02]。作者單位:國電電力內蒙古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