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正從‘跟跑’向‘并跑’甚至‘領跑’轉變。‘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等大科學裝置的成功運行,參與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國際大科學計劃,牽頭提出全球開放暫現源望遠鏡陣列(GOTTA)國際大科學計劃,這些均彰顯了我國在天文觀測領域的實力。”7月31日,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的首屆全國天文公眾科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劉繼峰向現場觀眾介紹我國當前天文事業發展現狀,為大家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時空之門。
“從射電到伽馬射線,現代天文學已全面進入‘全波段時代’。”劉繼峰說,“‘中國天眼’FAST在低頻射電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而‘天關’‘悟空’‘慧眼’等空間望遠鏡組成了我國在高能天體物理領域的‘探測矩陣’。”同時,引力波、中微子等“多信使”觀測手段的突破,使研究者從更多維度理解宇宙的奧秘。
劉繼峰介紹,在大規模巡天與數據驅動研究方面,國際上的斯隆數字巡天、薇拉·魯賓天文臺等項目,以及我國即將發射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CSST),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海量數據。他表示,CSST預計將發現數千個引力透鏡系統,為暗物質、暗能量研究提供關鍵數據。
“CSST獲取的數十億天體數據,既是巨大的科學寶庫,更是全民科學教育載體。”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建生表示。發動全社會參與CSST圖像資源開發,是開展全民宇宙觀教育的偉大工程,引導社會公眾從單純地“觀看”宇宙到“參與”對宇宙的研究,是對公眾進行科學宇宙觀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有效路徑。
遼寧師范大學校長羅文波認為,天文學因其普世性與啟發性,一直是推動公眾科學發展的重要領域。我國在天文公眾科學領域已實現從參與者到引領者的跨越性突破。作為天文公眾科學的先鋒力量,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已建立顯著領先優勢,擁有眾多成果。依托“星語”“天一”等AI大模型,該中心還構建了智能天文學習社區,讓公眾突破地域與設備限制,深度參與科研探索。
在大會現場,一段特殊的照片引人關注:2015年,來自安徽合肥的小學生廖家銘,通過China-VO公眾超新星搜尋項目,在比對星空照片時發現了一顆亮度驟增的超新星。這個年僅10歲的“小科學家”,成為我國年齡最小的超新星發現者。
如今,這個項目已累計發現超新星200余顆,吸引數萬公眾參與,其中不乏中學生、退休教師等非專業背景的“宇宙探秘者”。
天文學是最適合公眾參與的學科之一。公眾科學不僅加速了數據挖掘,更讓科學探索成為全民共享的事業。劉繼峰介紹,早在20年前,全球就有“星系動物園”、“SETI@home”(一項利用全球聯網的計算機共同搜尋地外文明的科學實驗計劃)等項目,讓普通人也能為科學發現貢獻力量。
“CSST等大科學裝置將產生PB級數據洪流,公眾參與天文探索已成為必然選擇。如何讓公眾更好參與科學研究?”原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中國科學院高能所前副所長兼加速器中心主任張闖等專家學者圍繞該話題展開討論。專家一致認為,良好的獎勵機制是重要保障,學界應建立完善的權益體系,通過將貢獻值轉化為成長資源,破解“奉獻不可持續”難題,構建“科學家設計—公眾參與—成果共享”的生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認為:“全民科學發現時代已經到來,公眾借助自動化觀測設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力量,同樣可以為系外行星大氣和生命信號的探測貢獻力量,促進新成果的涌現。”
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全球化觀測網絡正深刻改變天文學的研究方式,而公眾科學的興起,則為天文學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正如劉繼峰所言,“讓我們攜手,讓更多‘仰望星空’的眼睛,成為探索宇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