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關鍵變量”,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對于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實現科技、產業、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環,支撐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的重要意義
科技金融體制指的是引導和促進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支持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而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對于合肥科技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合科行”)而言,構建科技金融體制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踐行中央和地方政策要求,推動科技金融發展
2025年4月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制定的《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發布,重點強調從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機制等7個方面入手,聚焦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進科技金融服務提質、擴面、增效。2025年5月13日,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實驗室、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金融服務,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近年來,合肥市在聚焦“三地一區”建設中,持續強化“科創出題,金融答題”的良性發展模式,堅持高標準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金融高地。合科行作為地方金融機構,積極踐行科技金融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科技金融機制,就是以實際行動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金融的重大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合肥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要求。
發揮金融“活水”賦能效應,助力科創企業成長
當前科技型企業發展面臨的核心癥結之一是創新鏈與資本鏈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科技型企業的研發項目往往具有“高風險、長周期、輕資產”的特質,由于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傳統金融機構難以準確、全面評估科技型企業的風險,一定程度上導致無法及時、足額地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因此,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在研發關鍵階段,常常因突破性技術研發失敗且資金短缺,遭遇經營困難甚至生存難以維系而破產。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列首位,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于科技金融的重視程度,也彰顯了科技金融對于建設科技強國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作用。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正是通過發揮資本市場、貨幣信貸支持、科技保險等各方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對科技金融的引導和支持,打造科技金融開放創新生態,最終支撐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合科行作為地方金融機構,堅定不移發展科技金融,積極構建多方協作機制,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滴灌科技型企業,進一步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突破中小銀行發展困局,開辟差異化增長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國有大行借助自身牌照全、利率低、業務廣等優勢,持續加大市場下沉力度,中小銀行的市場空間受到擠壓。此外,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在進一步引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降低。中小銀行在規模、資金實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勢,發展持續承壓,如何走出利差收窄、盈利下降等發展困境對于中小銀行自身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合科行作為地方性中小銀行,唯有明確本地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搶抓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的發展機遇,堅定不移打造科技金融的差異化增長極,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合科行推進科技金融體制建設,本質是一場關乎高質量發展的自我變革。短期看,它是擺脫同質化競爭、優化資產結構的轉型利器;長期看,則是搶占區域科創金融制高點、確立不可替代性的核心戰略。
合科行構建科技金融體制的實踐
自2022年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獲批以來,合肥市聚焦“省市縣區”高效協同,“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貸擔投保租”多元協作、“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全面構建支持科技創新的科技金融生態,試驗區建設實現“四個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在金融精準支持下,合肥市科技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國家高企總數突破1萬戶、實現三年翻番;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1.3萬戶、居省會城市第5位;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三年翻兩番。同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 4% 、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位,創新能力穩居全國十強,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前進4位,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近年來,合科行錨定科技金融發展戰略,圍繞合肥 6+5+X ”產業集群,深度融入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著力從組織架構改革、特色產品創新、服務流程再造等方面構建適應科技創新的科技金融機制,全面推動科技金融發展質效明顯躍升,完成“百億千戶”的階段性發展目標。截至2025年6月末,全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109.56億元,貸款余額在公司類貸款中占比 20.45% ;貸款戶數1437戶,在公司類客戶數中占比 48.55% ,基本形成了以科技型企業為主、充滿活力的客群結構。
健全科技金融組織機構
著力打造 Ωω1+2+NΩ, 多層次、專業化服務體系。一是增設總行科創金融部(科創金融研究院)。在原二級部門科技金融事業部的基礎上,組建總行一級部門,采用“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方式,在產品創新、生態建設、資源整合、產業研究四大核心職能上協同發力,推動科技金融走深走實。研究院的設立旨在聚焦產業政策解讀、行業發展研判、創新趨勢分析等方面,為科技金融產品創新、業務拓展提供決策參考。二是設立兩家科技金融專營機構。設立高新分行和包河支行兩家專營機構,采取差異化的科技金融考核方式,并給予科技型企業最高2000萬元的獨立審批權限。三是復制推廣成功經驗至N家綜合經營機構。依托專營機構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逐步轉變其他機構的業務發展模式,持續優化資產結構,推動科技金融占比持續提升。
完善科技金融產品體系
聚焦科技型企業融資中普遍存在的無抵押、高成本、急周轉和續貸難等“卡脖子”問題,系統構建了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特色產品體系。一是定制初創期企業扶持方案。重點考量知識產權價值、核心技術壁壘、研發團隊實力、成果轉化能力等核心要素,推出初創信用貸、青創貸、貸投批量聯動等信用類貸款產品。二是打造成長期企業助力計劃。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多元化的增信方式,不斷提升成長期企業貸款規模。同時,鼓勵提高信用貸款比例,發放中長期貸款以匹配企業研發周期。三是助推成熟期企業服務升級。充分發揮地方金融機構決策鏈條短的優勢,綜合運用傳統信貸、并購貸款、供應鏈融資、跨境金融、現金管理等多種手段,為成熟期企業提供綜合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重構科技金融運營機制
聚力打造同服務科技型企業相適應的特色運營機制。一是優化客戶準入。重點關注企業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團隊能力等成長性因素,適度弱化資產規模、當前盈利等傳統評價指標,弱化抵質押擔保要求。二是降低融資利率。實施優惠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給予科技型企業50BP優惠,引導經營機構降低科技型企業融資成本。三是加強考核引導。在經營機構考核中重點考核科技金融發展指標,并持續提升考核權重。四是落實盡職免責。制定科技型企業授信業務盡職免責實施細則,落實“負面清單”機制,解決“敢貸”“愿貸”后顧之憂。五是強化智能風控。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深度挖掘企業數據價值,自主研發指標靈活配置、審批高效快捷、契合區域市場發展特點的智能風控模型,提升風險防控的效率和精準度。
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
一是加強政銀合作。積極對接科技局、工信局等行業主管部門,批量獲取科技型企業名單,開展專項營銷;依靠科技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參與各類產融對接會、項目推介會等活動,及時掌握科技型企業需求動態,精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二是強化“投貸”“保貸”聯動。加強與股權投資機構的合作,通過“客戶互薦、資源共享”的方式,為企業提供“股權 + 債權”的資金支持。強化與擔保公司的合作,推廣“見貸即保”業務模式,提升業務效率。三是促進服務共享。與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科技資質申報機構等科技產業服務機構保持緊密合作,共同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接力式綜合服務。
構建科技金融體制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金融體制建設在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銀行在風險收益匹配、多主體協同、基礎支撐體系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收益風險“有錯配”,“金融一科技一產業”循環不夠暢通
一方面,科技型企業細分領域繁多且技術更新迭代快,技術研發、市場拓展不確定性高。加之科技型企業所具備的“輕資產、重研發、無抵押”特征,決定其信用風險遠高于傳統企業。另一方面,科技型企業前期研發投入大、收入少,即便獲得投資款也多數用于持續研發和市場拓展,留存收益少,對銀行存款貢獻度較低。此外,近年來貸款市場價格持續走低,部分優質硬科技企業要求執行LPR利率甚至下浮,銀行業金融機構處于保本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綜上所述,多數科技型企業風險偏大、失敗率高,即使是優質科技型企業能夠迅速發展壯大,銀行也主要以收取固定利息為主,無法享有企業高成長帶來的發展紅利,卻要承擔企業“天折”帶來的損失。這使得銀行的傳統風險收益與科技創新的高風險存在一定的錯配問題。
多方協同“有壁壘”,信息流、數據流未有效貫通
健康的科技金融生態,需要銀行、政府、風投、技術評估機構、科研院所高效協同。目前是各個參與主體之間的高效協同尚未充分形成,存在一定“壁壘”,特別是信息壁壘和數據鴻溝。政府部門掌握著產業規劃、重大科技專項等信息;風險投資機構深耕某些特定領域,其對技術路線演進、團隊實力、市場競爭格局的動態洞察和風險評估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敏銳性;高校、科研院所擁有原創技術的源頭優勢和領域專家資源;專業的第三方技術評估機構、知識產權機構則可提供相對客觀的技術成熟度評估和價值判斷。這些對判斷技術發展方向至關重要,但目前各方未能形成高效、透明的共享機制。這使得銀行在“懂技術、識風險”上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難以擺脫過度依賴傳統財務指標和抵押擔保的路徑。同時,這種信息壁壘導致商業銀行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真實風險的識別存在困難,一定程度影響了貸款審批決策。
基礎支撐“有短板”,產權價值實現和風險分擔途徑不夠寬
首先,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難、交易流通不暢且變現困難。在評估方面,國內現有的知識產權評估機構,普遍存在評估權威性不足、標準不一等問題。在交易方面,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不夠活躍、定價透明度低、交易成本高、交易流程繁瑣。在處置方面,往往存在尋找買家難、估值大幅縮水且處置周期漫長的問題,導致銀行難以據此提供可靠的信貸支持。其次,風險分散與緩釋途徑有限,缺乏韌性。雖然政府在推動設立科技型企業風險補償資金池,保險公司也在開發科技保險產品,但這些工具在實踐中仍存在覆蓋面不足、補償比例有待提升等問題。
推動科技金融體制構建的對策建議
深化改革創新“新模式”,構建良性循環體系
一是構建利益共享的創投聯盟。銀行與外部創投機構構建緊密合作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雙方合作目標和利益訴求的一致性,建立批量化推薦、重大事項聯合決策、風險收益深度綁定的戰略合作模式。二是在一定區域內探索實踐“監管沙盒”。積極爭取監管部門的支持和指導,探索地方金融機構在科技型企業集聚且發展稟賦較好的特定區域內,運用“監管沙盒”機制開展業務創新。如“員工持股貸”在上海市從臨港新片區、張江等區域擴大到全域試點,即“監管沙盒”的有益嘗試。三是加大對科技與金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科技型企業往往涉及行業廣泛、細分領域多,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看不懂”“看不透”現象,現有人才隊伍難以支撐科技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商業銀行要積極培養、引進“懂科技、懂產業、懂金融、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持續提升科技金融的服務質效。
構建協同合作“新機制”,促進多方互利共贏
一是打造“聯合盡調 + 專業評估”共同體。主動聯合風投機構、地方政府科技主管部門、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技術評估和知識產權機構,著力打造科技金融的服務生態,針對特定目標企業或項目,組建“聯合研判小組”。在協同分工方面,風投機構負責團隊及市場前景判斷、技術評估機構負責技術成熟度與壁壘分析、地方政府提供本地產業布局與政策支持等信息、銀行則發揮財務分析及金融方案設計優勢。成果共享方面,在保密合規的前提下,整合各方的專業意見和關鍵數據,形成更全面、客觀的“客戶畫像”,為銀行授信決策提供精準支持。二是強化與重點科研院所、政府主管部門的深度聯動。通過派駐科技金融專員掛職鍛煉、參與科技項目研判、合作開展項目研究等方式,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一方面,通過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對前沿技術、本地行業布局的了解,強化科技產業研究,根據產業發展特征、發展趨勢等,精準把控業務風險、前瞻布局未來賽道。另一方面,通過到政府科技、投促、發改等部門掛職鍛煉,及時跟蹤本地產業發展動向、獲取企業金融訴求,為后續接力式金融服務打下堅實基礎。三是聚力構建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周期、全生態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與券商、基金、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科技型企業服務機構及孵化器、產業園區等科技型企業集聚地的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打造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圈,著力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務體驗。
打造支撐體系“新路徑”,切實保障穩健發展
一是推動構建權威、統一的知識產權估值與流轉服務體系。積極呼呼國家層面或權威機構牽頭,構建一套相對統一、透明、市場認可度高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標準和專業服務體系。二是完善并創新多元化風險分散工具。在風險補償資金池方面,深度綁定政府風險補償機制,針對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爭取更高的風險分擔比例。在銀保合作方面,發揮雙方優勢,圍繞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提供匹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覆蓋科技創新活動全流程的“銀保”產品。三是建議監管機構加大對地方法人銀行的支持力度。通常地方中小銀行不具備基金托管牌照,基金托管對于科技金融的創投生態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夠強化與基金機構的深度合作,豐富科技金融業務渠道;另一方面,能夠幫助銀行有效監測基金的各種有效數據,包括募資情況、管理費收入、基金投向等,衍生出諸如投貸聯動的金融服務。此外,地方中小銀行也無法向人民銀行申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也未被納入科技型企業并購貸款試點銀行,這對致力于構建科技金融體制的中小銀行都極為不利。因此,建議監管機構能夠加大對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內地方法人銀行的支持力度,具體為:證監會支持其申請基金托管資格,人民銀行將其納入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發放對象,金融監管總局將其納入科技型企業并購貸款試點銀行范圍。
銀行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等各方應著力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機制,從理念上勇于“下沉”,行動上善于“鏈接”,工具上敢于“創新”。近年來,合肥聚力“三地一區”建設,成效凸顯。作為地方金融機構,合科行既要積極作為,更要融入生態,在協同中提升能力、實現價值。這不僅是合科行踐行國家科技強國戰略的金融擔當,更是自身搶抓未來增長點的重大機遇。下一步,合科行將持續深化研究,細化落實,努力在服務科技創新的實踐中貢獻更大的金融力量。
(作者系合肥科技農村商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