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面向“十五五”時期的企業技術創新

2025-08-20 00:00:00陽鎮
財經問題研究 2025年7期
關鍵詞:科技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5)07-0003-12

一、引言

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支撐[1]。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根據中國政府網數據,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入由2020年的24393.1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33357.1億元,年均增長約 10.9% ,明顯高于 7% 的年均增長目標。從Ramp;D經費投入強度來看,2021—2023年,中國Ramp;D經費投入強度分別為 2.43% 、 2.56% 和 2.65% ,Ramp;D經費投入強度與OECD國家的整體差距逐步縮小,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定程度上,Ramp;D經費投人強度的不斷提高成為中國創新活力有效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有力保障。特別是,從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來看,“十四五”時期,中國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基礎研究經費占Ramp;D經費的比重由2020年的 6.01% 提高至2023年的 6.77% ,為夯實企業技術創新的“理論基座”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資源支持。另外,“十四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中國科研論文被國際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會議錄索引》)收錄的數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部分科技創新領域已經實現從“追趕”轉變為“跟跑”甚至“領跑”。特別是,中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領域與傳統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逐步縮小,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深海探測和深地探測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更關鍵的是,“十四五”時期,中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不斷鞏固與強化,企業Ramp;D經費投人強度不斷提高,在全球研發投人2500強中,總部位于中國的企業數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并涌現出一大批高增長、重創新的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成為推動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科技創新主體。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總結評估“十四五”規劃落實情況,切實搞好“十五五”規劃前期謀劃工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面對“十五五”時期科技創新環境的深刻變化和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要求,科學研判“十五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環境的整體變化和面臨的突出問題,清晰定位中國科技創新戰略的全新方位,找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著力點和發力點,進而系統謀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近年來,學術界認識到“十五五”時期科技創新問題的重要性,圍繞“十五五”時期的環境研判、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導向、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產業支撐與關鍵著力點進行了研究,具體包括“十五五”時期中國面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脫鉤斷鏈”風險加大、產業新舊動能轉化空間不足與根基不穩等現實挑戰[2-4],科技創新戰略導向轉向基于“底線開放思維 + 全面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全新創新引領戰略[5、從戰略支撐和結構布局兩個方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重點重塑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基座[等。也有部分研究跳出科技創新的理論框架,轉向整體改革視角,如曾錚和劉方[8認為,“十五五\"時期,應通過重大改革舉措和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而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不難看出,圍繞“十五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相關研究總體上聚焦于宏觀層面,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重要作用,鮮有研究清晰回答“十五五”時期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思路與關鍵路徑。本文認為,“十五五”時期,系統謀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全新戰略基點與戰略路徑,中國需要重點立足企業這一關鍵主體,以企業技術創新為主線,科學研判“十五五”時期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機遇、外部挑戰和國內環境,進而解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掣肘與堵點障礙,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目標,最終提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著力方向。

二、“十五五”時期企業技術創新的環境研判

(一)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機遇

“十五五”時期,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機遇主要表現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為中國企業在數字經濟領域實現原始創新和底層技術創新提供了機會窗口,以及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入調整客觀上為中國擴大國際科技合作和技術貿易提供了廣泛機遇。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替演進,由于新一輪科技革命以數字智能技術為通用性主導技術,全球生產網絡實現了數字化和智能化,客觀上推動了全球產業互聯和全球化進程。與此同時,相比于前三次工業革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國和主導國逐步從老牌工業發達國家轉向了新興經濟體。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需要依賴強大的產業基礎實現產業數字化和場景數字化,這為制造業基礎較好的工業大國提供了全新的機會窗口。相應地,在技術迭代和技術體系整體性應用創新等方面,中國與美國的技術差距不斷縮小,客觀上為中國新興產業中的創新型企業后發趕超和“換道超車”奠定了基礎[9-10]。具體來看,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新一輪科技革命集中體現為數字技術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縱深演化,為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底層技術和先導產業大規模產業化提供了機會窗口,以及為數字智能技術驅動的成熟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增長空間,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從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底層技術和先導產業大規模產業化的機會窗口來看,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強化學習、深度學習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驅動的數字經濟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4)》,截至2023年6月,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網聯汽車、智慧農業和AIfor Science等20個細分領域。當前,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先導產業加速形成。根據中國經濟信息社與中關村視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年度報告(2023—2024)》,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784億元,增速為 13.9% ,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和智能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生產力,為加速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其二,從數字智能技術驅動的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增長空間來看,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具備后發優勢,這為各類產業創新主體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了新型網絡基礎設施。中國還擁有全球領先且完善的交通、電力、通信等傳統基礎設施。中國具有完備的工業體系,這進一步為數字經濟深度賦能實體經濟、走向大規模產業化創造了條件。從工業體系的產業門類來看,截至2023年,中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約為 30% ,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且中國工業門類齊全,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中國儼然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具備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中國具備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備的工業體系及其產業門類,這進一步為各類產業創新主體和市場經營主體創造了大規模產業化的市場機會,使其能夠在完備的產業門類中尋求豐富的數字應用場景。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3.9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為 42.8% ,而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的比重高達 81.3% 。在數字智能技術賦能作用下,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加速向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轉型,整個制造業的產業鏈長度和價值鏈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塑,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奠定了技術基礎,也進一步為企業在數實融合的背景下開展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創新場景[1]。

其三,從全球企業技術創新合作網絡來看,“十五五”時期,美歐對中國高技術領域產業打壓和技術封鎖的進程可能加快,全球企業技術創新合作網絡的主導格局正從美歐主導的技術創新合作網絡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主導的技術創新合作網絡。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的局面不會得到根本性扭轉,而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的大趨勢不可逆轉。預計到2035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規模將超過發達經濟體,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將日益上升?!叭蚰戏健眹业募铀籴绕鸷图夹g趕超的現實需求決定了需要構建更為緊密的全球技術貿易和國際技術合作網絡關系。相應地,中國開展技術創新合作網絡的主要合作伙伴國逐步轉向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太國家。更為關鍵的是,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中國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組織中心的系統性優勢更為凸顯,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也逐步從中低端加工制造基地轉向中高端制造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參與方,面向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合作網絡優勢進一步強化,這有助于中國企業面向“全球南方”國家形成局部優勢和非對稱優勢,加速中國企業建立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全球企業技術創新合作網絡。

(二)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外部挑戰

“十五五”時期,中國科技和產業領域持續面臨美歐等發達國家打壓遏制的基本態勢可能進一步加劇。特別是,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會進一步延續“美國優先”的科技戰略布局和“小院高墻”的系列政策部署,美歐會繼續對中國科技領域和重要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進行打壓,其造成的風險挑戰將更加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美歐對中國產業打壓的精準性顯著提升。美歐聚焦極具追趕潛力和廣闊市場應用前景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對其進行精準化打壓和技術封鎖?!笆逦濉睍r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將從前期技術積累和示范應用階段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國家間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競爭更加白熱化,這種“競爭加劇效應”會使得美歐對中國的打壓力度進一步加大、手段更加多樣化。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可能進一步延續此前的“實體清單”方式,將打壓策略從傳統聚焦產業鏈的形成環節轉向面向企業創新主體的“精準式打壓”,并通過“技術實體清單”方式確定關鍵核心技術的打壓清單。2021年,美國頒布《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其進一步明確“關鍵核心技術清單”,試圖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領先中國“兩代”,并首次確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通信技術和先進材料等10大關鍵技術重點領域,試圖瞄準中國的“卡脖子”技術和產品實施技術封鎖,阻礙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其二,美國針對中國創新網絡的打壓呈現日益聯盟化的趨勢。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持續構建對中國科技打壓的戰略體系、政策體系和聯盟體系,這些政策的效果將在“十五五”時期集中顯現,由此產生的“政策累積效應”“政策協調效應”會對中國科技創新產生更嚴重的沖擊。特別是,美國以“共同價值”“民主價值”等意識形態為由采取“聯盟策略”,極力打壓中國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十五五”時期,其打壓力度可能進一步加大,并從單邊施壓轉向多邊圍堵。例如,拜登政府出臺的《芯片和科學法案》《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等,對半導體材料、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工具和人工智能芯片等實施嚴格出口管制,并組建“芯片四方聯盟”,構建“印太經濟框架”,造成全球供應鏈體系紊亂,加劇全球產業鏈與創新鏈網絡的碎片化風險。與此同時,美國長期利用“瓦森納安排機制”,在諸多先進技術領域主導全球42個成員國實施出口管制和關鍵核心技術保護,極力阻礙成員國對中國的關鍵核心技術出口,積極推進“印太戰略”,擴大與歐日韓盟友的多方面合作,推動盟友聯合針對中國國際科技合作設置壁壘。

其三,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國際創新生態面臨嚴峻挑戰?!笆逦濉睍r期,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培養及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研發創新網絡和創新生態打造能力的科技領軍企業,而美國政府可能延續對中國科技領軍企業實施重點打壓策略,持續沖擊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的研發創新網絡和打亂國際市場布局。美國通過關稅戰、貿易戰和科技制裁等方式進一步破壞支撐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營造國際創新生態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客觀上加大了中國科技領軍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構建國際開放創新生態的難度。2018年以來,美國利用原產地規則和關稅壁壘加快打造“去中國化”的“美系”供應鏈網絡,突出表現為美國對中國的進口份額由2017年的21. 6% 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 13.3% ,已經逼近2003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初期的水平( 12.1% )。與此同時,美國對“近岸”“友岸”地區的供應鏈依賴度正在持續提升。例如,2023年,墨西哥超過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貨物貿易進口來源國。

(三)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國內環境

“十四五”時期,中國高度重視面向微觀企業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十五五”時期企業進一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供了較好的制度環境和較多的要素資源,企業技術創新整體上進人了重要的歷史機遇期和“爬坡過坎”階段?!笆逦濉睍r期,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面臨三大基礎性的內部環境變化,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面的Ramp;D經費投入強度不斷提高,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日趨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人實施,中國宏觀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面的Ramp;D經費投入保持穩定增長。中國Ramp;D經費從2012年的10298.4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33357.1億元,Ramp;D經費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 1.91% 提高至2023年的 2.65% 。其中,各類企業Ramp;D經費在2023年高達25922.2億元,占全社會Ramp;D經費的 77% 以上。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方面,2023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為2259.1億元,基礎研究經費占Ramp;D經費的比重為 6.77% ,占比持續提高。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2年的世界第34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11位,表明中國已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笆逦濉睍r期,中國面向微觀企業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將進一步強化,尤其是面向企業主導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經費投入力度將會持續加大。

其二,創新型企業異軍突起,企業創新生態日趨完善。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在2024年全球十大獨角獸企業中,中國的字節跳動、螞蟻集團和微眾銀行共3家企業上榜,均屬于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產業領域。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和半導體等行業的獨角獸企業培育進程不斷加快。2024年12月18日,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4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華為是首家進人全球前十的中國科技領軍民營企業,其Ramp;D經費規模在中國入榜企業中居于首位。在強研發驅動下,華為逐步突破西方國家技術封鎖和技術制裁,并逐步實現了從模仿學習、二次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躍遷。

其三,數字創新日趨多元,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加快。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替演進的現實趨勢,“十四五”時期,中國數字經濟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增長,總體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已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從縱向來看,2012—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實現了近5倍的增長奇跡,由11萬億元增長至50.2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 21.6% 提高至 41.5% ??傮w上,中國已經成為數字經濟大國和數字技術創新活躍國家。數字經濟高速發展客觀上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數字技術創新和企業數字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廣泛機遇。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五名經濟學者聯合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數字化轉型報告 2024? ,中國上市公司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不斷深入,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持續攀升。從2006年開始,上市公司中使用數字技術的企業數量、使用數字技術的企業占比持續上升。2023年,上市公司中使用數字技術的企業數量上升至4722家,使用數字技術的企業占比上升至 91% ,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均使用了數字技術。特別是,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與非國有企業的差距不斷縮小。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賦能強度明顯提升,這進一步為企業開展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知識基礎和技術條件。

三、“十五五”時期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宏觀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創新資源配置依然存在錯配

在宏觀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面,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創新資源錯配現象。

其一,中國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形成了“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的研發投入資源配置格局,基礎研究面臨投入“短板效應”[12]。基礎研究決定了一國科技創新的原始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創新進程中的基礎研究水平不斷提升,但基礎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經費的支持。受制于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與財政能力,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總量雖保持高速增長,但依然面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度不足的現實局面。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總量年均增長 10% 以上,但相對于科技創新發達國家,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人強度仍存在明顯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占Ramp;D經費的比重為 6.77% ,已連續5年保持在 6% 以上。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基礎研究經費占全國Ramp;D經費的比重普遍維持在 15%-25% ,可見,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度仍然處于低位。企業主導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創新型企業開展前沿技術開發與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

其二,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存在“主體錯配”。中國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格局面向主體層面形成了“企業主導、政府和科研機構協同”的模式,但在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面依然面臨制約,具體表現為民營企業科技資源要素配置程度不高,面向企業層面的研發資源配置集中于試驗開發經費和應用研究經費,企業主導的基礎研究配置強度較低。民營企業由于創新基礎相對薄弱,創新資源的獲取和配置體系均面臨制約?!笆奈濉睍r期,中國Ramp;D經費突破3萬億元大關;2023年,中國Ramp;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2.65% 。中國Ramp;D經費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的差距日益縮小,整體上中國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強度不斷提高,企業Ramp;D經費投入占全社會Ramp;D經費的 77.7% ,企業成為科技資源配置主體。從民營企業創新投人強度來看,2024年,根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全國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為1.39萬億元,占全社會Ramp;D經費的 41.88% ,但存在行業過度集中、研發人員占比過低、單個企業研發投入規模與世界一流企業差距較大等現實問題。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4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全球研發投資最多的2000家企業中,歐盟企業322家、美國企業681家、中國企業524家、日本企業185家。在全球前10強入榜的企業中,中國僅華為一家民營企業上榜,位列全球第6,而美國則有谷歌、Meta、蘋果、微軟等6家企業。中國企業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民營企業基礎研究的人才基礎十分薄弱,總體上不具備從事前沿技術和未來技術需要的基礎研究資源配置能力,在前沿技術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存在巨大障礙。

(二)中觀創新生態系統:企業主導的全球創新生態依然薄弱

創新生態系統是跳出單一微觀企業創新的中觀概念,其強調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和技術體系與整個創新制度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面向主體層、政策層、要素層和技術層等多層次的創新生態系統。

其一,從創新生態系統的形式來看,創新生態系統包括產業層面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和存在于特定產業生態中的企業創新生態系統。隨著中國“走出去”“引進來”的步伐不斷加快,整個產業體系逐步嵌人全球生產網絡和創新網絡。在創新過程中,企業主要是通過整合全球或跨區域的生產要素構建開放式創新生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外向型的開放創新生態體系。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在深度“走出去”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市場“走出去”和產品“走出去”等模式,立足創新“走出去”的企業“出海”模式嚴重匱乏,限制了中國企業在全球有效牽引、配置高端創新要素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難以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開放創新生態。具體來看,不管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中國整體上缺乏科技領軍企業,企業研發創新強度不高,如在歷年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榜單中,生物醫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汽車零部件等行業中的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遠遠低于美國。

其二,從企業主導的全球創新生態構建來看,僅部分民營企業具備構建全球創新生態的能力,如華為、字節跳動等通過深度國際化戰略布局建立強大的海外創新網絡和研發中心。創新型人才配置能力不足進一步降低了科技領軍企業牽引全球創新生態的基礎能力,具體表現為中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畢業生等高層次人才的就業范圍集中于高校、科研機構和部分國有企業,而對科技領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就業意向嚴重偏低。長期以來,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偏向于研究型人才培養,科研培養方向與企業實際應用存在較大程度脫節,論文研究與產業技術研究的“兩張皮”現象十分突出,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支撐科技領軍企業構建全球創新生態所需要的人才要素配置。在創新生態內的要素融通方面,中國部分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缺乏有效的合作平臺和機制,不同類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難以與大型企業、國有企業、科研機構進行資源要素的有效共享。在國家和地方政府關于創新政策的制定和支持措施方面,產業創新政策的強選擇性導向突出。特別是產業創新政策的規模導向常常傾向于大型企業,如研發補貼等政策基于企業規模,而針對中小企業研發創新、小微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穩定生存型”“能力升級型”創新政策供給嚴重不足。在數字經濟領域,大型數字平臺型企業主導的數字創新生態分割現象較為突出,產生用戶壟斷、跨平臺轉換成本過高、平臺市場分割和平臺技術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整體上尚未形成大企業牽引、中小企業共生共益發展的全球創新生態。

(三)微觀企業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掣肘效應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在許多前沿科技領域,一大批具有積極探索精神的科學家和產業工人在未知領域深耕,先后在芯片、國產大飛機、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和基因組學等領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技術突破,企業創新規模、創新活動類型、創新企業家數量等大幅度增長。這不僅關乎中國的科技進步,也關乎全人類對未來的憧憬。但是,中國企業突破性創新能力薄弱問題依舊突出,主要表現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產出嚴重偏低、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創新型領軍人才嚴重匱乏。

其一,企業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供給能力不足,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產出嚴重偏低。長期以來,企業習慣于開展應用導向的集成創新和改進型創新,對知識復雜度較高、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銜接緊密、原始創新能力要求更高的關鍵核心技術缺乏足夠戰略耐心。“市場換技術”的技術創新路徑依賴導致中國大部分企業陷入技術創新“拿來主義”的怪圈之中,中國在集成電路、操作系統、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和科研儀器等重大領域存在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在技術斷供、貿易制裁等不利的國際經濟格局下,出現整個產業和核心企業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這在整體上制約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發展。在具備相對競爭優勢的數字經濟領域,大量數字企業依然習慣于場景應用和市場開發,對數字關鍵核心技術和根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不足。在與美國等人工智能強國競爭的過程中,中國缺少遏制競爭對手的核心技術,難以對競爭對手實施對等制裁。

其二,中國主要創新主體(如研究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由于科技人才職稱評價體制機制不健全、人才“帽子”評價考核指標單一等問題,大量科研經費投入產出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部分領域陷人“只投入—不產出”“有產出—不轉化”的怪圈之中。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2年,中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轉化率約為 36.7% ;國內大、中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分別為 50.9% 、 55.4%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分別為 56.1% 和 65.3% ,分別比中國企業平均水平高8個百分點和17.2個百分點;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 3.9% ??傮w來看,中國高校和企業發明專利產業轉化率總體偏低。此外,中國還有很大一部分發明專利是為了評獎和獲得政府補貼而申請的,這些專利的技術含量和產業化應用程度較低,對產業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難以有較大的支撐作用。中國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不僅限制了中國企業構建和牽引全球科技創新生態的能力,還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造成較大隱患[13-14]。

其三,支撐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創新型領軍人才嚴重匱乏。創新型領軍人才是在高端科技中的不同創新鏈環節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人才,是攻克“卡脖子”技術、培育根技術和前沿技術的基礎源泉和生產力。當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頻頻封鎖圍堵中國創新型領軍人才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試圖切斷中國利用全球科技、教育網絡培育創新型領軍人才的通道。一方面,美國阻撓海外頂尖科學家回國,破壞中國人才鏈的外循環,以“實體清單”方式遏制中國人才鏈內循環。另一方面,美國借助簽證制度變革,吸引頂尖人才持續流向美國。

四、“十五五”時期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目標

(一)創新資源配置目標

在創新資源配置方面,“十五五”時期,應著重優化面向原始創新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體制機制,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機制和“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的四鏈融合新機制。一方面,發揮中央科技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委員會對科技創新資源統籌配置的協調功能,形成基于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統籌性配置。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工作,推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面向基礎研究的資源配置導向由“高校主導、高校牽頭”轉向“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導、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并提升企業在“揭榜掛師”等常態化科技項目攻關機制中的參與深度。

(二)創新能力提升目標

在創新能力提升方面,“十五五”時期,應著重聚焦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分類引導和梯度培育,形成面向完整工業體系的“梯度化產業原始創新能力”,探索建立面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特別是科技領軍企業的前沿科學問題和技術創新需求的常態化項目征集和攻關機制,提升科技領軍企業在前沿技術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和市場導向的應用性技術研究等資源配置領域中的話語權和參與權,充分發揮工業領域科技領軍企業的需求牽引作用。與此同時,應著重鼓勵企業形成多樣化的原始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探索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顛覆式技術創新賽道,形成面向工業企業的“差異化原始創新賽道”。積極引導大企業“裂變式”技術創新,持續鼓勵中小企業顛覆式技術創新,強化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多渠道設立中小企業顛覆式技術創新基金。常態化支持中小企業形成以顛覆式技術創新為技術賽道的原始創新能力,并著力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建設,推動更多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此同時,進一步強化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在參與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過程中的政策咨詢和決策參與功能,提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的政策精準性和專業性,進而夯實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的知識生態。以德國為例,德國的行業協會在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落實德國政府推行的“從創意到市場成功”的全周期政策,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基于科學系統思維,分階段開展創新型企業培育工作。當項目的技術成熟度(TRL)達到4—6階段時,該協會專注于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實際應用潛力的技術原型;當TRL達到7—9階段時,即市場化與產品落地階段,該協會通過與衍生公司合作,完成技術從驗證到產品化的“最后一公里”,為初創企業提供實驗室、測試設備、技術支持、商業資源和網絡對接。為提高初創企業進入市場后的成功率和競爭力,該協會還為其提供共享知識產權、定制化知識產權等專利轉移服務和融資支持。

(三)創新要素集聚與創新平臺建設目標

在創新要素集聚與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十五五”時期,應著重夯實企業創新要素基礎,建設具有高端要素牽引能力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尤其是面向制造企業的高能級創新平臺。著力支持一批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工程,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牽頭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立足工業原始創新需求領域,推動各類國家實驗室進行空間布局和重組,分類分層構建梯次銜接、主體多元、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系。加快布局一批面向未來產業和未來技術孵化的重點實驗室和產業技術研究院。優先支持工業企業立足特定關鍵技術攻關需求與高校、科研機構等聯合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知識主體與相關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對接機制建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對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

與此同時,“十五五”時期,應著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面向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的銜接體系和要素融通體系建設。第一,從國家實驗室牽引各類技術創新主體形成的基礎研究能力來看,國家實驗室需要立足國家戰略需求且聚焦學科前沿,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瞄準制造強國建設過程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重大技術難題,優化國家實驗室空間布局,并推進各類國家實驗室持續開展相關基礎研究,為產業創新主體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提供關鍵性知識供給和共性技術支持。第二,從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牽引的產業前沿技術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來看,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培育一流創新型人才的同時,強化新興產業創新需求和未來產業孵化需求下的前沿技術探索和原始創新能力,深化面向“部屬高校 + 地方高?!薄坝薪M織科研”體系建設[15],聚焦工業基礎能力提升過程中的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等方面的重大創新需求和技術瓶頸,因地制宜地針對產業技術短板開展高強度研發。第三,從科技領軍企業牽引的產業突破式創新能力來看,需要強化科技領軍企業持續性、常態化的研發政策供給,形成支持科技領軍企業戰略性基礎研究和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常態化體制機制,進一步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在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中的主導作用。第四,從共性技術研發的擴散能力來看,支撐制造強國建設的科技創新體系是一種覆蓋不同類型企業(如大中小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技術擴散體系。該體系基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數字技術擴散特征,形成以數字技術高度擴散賦能為目標的產業共性數字技術擴散體系、以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目標的產業龍頭數字企業牽引的數字賦能擴散體系。

(四)創新生態建設目標

在企業創新生態建設方面,“十五五”時期,應著重構建面向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開放創新生態體制機制,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創新生態。一方面,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創新網絡“有組織走出去”,避免極端環境下的海外創新網絡集體封鎖和打壓;鼓勵跨國公司深度參與全球技術標準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破除工業企業創新網絡“走出去”、產業創新人才“引進來”和產業區域分工協同創新的體制性障礙,以項目制為載體推動產業創新共享園區建設、構建“基礎研究區域聯合制”,破除創新要素的區域分割等障礙,實現科技人才、科技項目和創新要素共聚共享。另一方面,深入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工程”,大力破除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制度性障礙。在關乎國家科技安全和產業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適時強化產業鏈“鏈長制”的安全治理責任,充分發揮大型工業企業的場景牽引作用,并強化產業鏈鏈主企業的技術引領和創新生態整合作用,著力推動鏈主企業牽引的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建設,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強鏈補鏈延鏈的重要作用。

五、“十五五”時期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著力方向

(一)扭轉宏觀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導向:打造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投入并重的資源配置格局

“十五五”時期,在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進規律、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堅持有組織的基礎研究與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第一,實現戰略導向型基礎研究、前沿探索型基礎研究和市場導向型應用研究的有組織化。設立具有公私合營性質的、專門負責基礎研究的新型機構,有組織篩選和制定具有戰略導向型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型基礎研究的“科學問題清單”,動態勾勒該類研究中的關鍵控制點,采用指導而非限制的方式開展科學項目管理,確保科學項目組合實現短期、中期與長期項目的結合。針對產業化導向的基礎研究,鼓勵產業鏈鏈長構建企業融通創新生態、產學研生態等,在知識網絡、技術網絡和市場網絡中,切實推進應用研究的市場化[16]。第二,加大對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的資助強度,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鼓勵探索”類科學問題的資助比例,適當延長此類問題的資助期限,并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在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方面,面對科技革命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需要梳理且動態調整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的具體科目,加大對重點學科、新興學科的支持力度,穩定對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的資金支持,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第三,建設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常態化制度體系,適時推進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立法,以法治化、體系化為指引,推動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規模不斷擴大、投入強度穩步提高。提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度,尤其是穩步提高創新型企業參與甚至主導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度。著力完善國家實驗室、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對創新型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支撐銜接機制。

(二)夯實企業原始創新能力的人才基礎:強化創新型領軍人才和“強基計劃”人才培育

創新型人才是企業開展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第一資源和關鍵要素?!笆逦濉睍r期,應提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加大創新型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全方位夯實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人才基礎。一方面,強化創新型領軍人才引進,為其提供多樣化、靈活性的人才管理機制[17]。簡化創新型領軍人才引進程序,分類實施創新型領軍人才引進計劃;設立創新型領軍人才專項項目,一攬子解決創新型領軍人才及其家屬的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問題;營造創新型領軍人才跨學科研究的良好工作場景,探索員工跨組織部門工作所適用的管理協議,建立由跨組織部門(如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成員組成的數字研發工作場所,以實現研發人員共享;探索“流動性”“項目化”創新型領軍人才管理模式,形成靈活的用人機制,允許創新型領軍人才及其團隊在其原本歸屬的機構與其他單位之間自由流動,鼓勵采用雙重聘用、聯合聘用、階段性任職、學術休假(反向休假)等多種形式,以滿足其跨組織部門工作的要求,從而強化對創新型領軍人才的市場激勵。另一方面,強化“強基計劃”人才培養,布局一批強基專業,擴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規模,探索實施“人學有編、深造有項目、就業有支持”的改革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基礎研究類緊缺專業的人才培養,著力提升基礎研究專業,尤其是面向國家戰略導向、前沿探索性專業的生源質量。在高中設立強基人才培養基地,開設先修課程,增強學生對強基相關基礎學科與專業的認知理解。鼓勵創新型領軍企業與研究型大學開展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探索推進緊缺型強基專業的定向人才培養計劃[18]。發揮強基計劃的孵化器作用,立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加快推動學科布局和學科調整,培養面向未來產業的創新型領軍人才。

(三)優化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生態:營造科技領軍企業主導的國際開放創新生態

“十五五”時期,應提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優化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生態,既需要獨立自主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能力作為重要支撐,也需要積極打造國際開放創新生態,以實現知識、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與創新。中國企業應積極打造“以我為主,共生共贏”的國際開放創新生態,以提高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競爭力,應對外部產業打壓和技術封鎖等不確定性風險和挑戰,以企業為主要載體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范圍不斷擴大[19]。第一,積極推動創新型企業“走出去”,支持中國創新型企業在全球建立研發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和海外聯合實驗室等,擴大企業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范圍。通過財稅政策和產業政策部署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不斷擴大海外研發創新中心規模,并以此牽引國內各類企業開展技術學習活動。第二,積極引導創新型企業和國際科技組織聯合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以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包括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各類基礎研究國際合作項目等。進一步支持企業科技人員在國際科技組織中任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參與科技合作項目。第三,積極利用外資企業在中國科技創新生態中的重要牽引作用,以外資企業為載體推動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引進來”。以外資企業為基本抓手,通過財稅政策引導其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和人才交流中心等,擴大中國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科技合作交流范圍。

(四)培育關鍵性創新主體:建立隱形冠軍企業庫,構建龍頭企業牽引的融通創新平臺

隱形冠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是細分產業鏈條的關鍵性創新主體,也是“十五五”時期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生態競爭的重要市場主體?!笆逦濉睍r期,需要把培育隱形冠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擺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位置。一方面,建立隱形冠軍企業庫,加強對隱形冠軍企業的政策支持。強化“單項冠軍”計劃和“小巨人”計劃,分類建立“單項冠軍”“小巨人”數據庫,優化“單項冠軍”“小巨人”的篩選和識別標準。在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中,依據企業所在產業鏈位置,確定可培育的隱形冠軍企業,確定隱形冠軍企業后備力量。強化對入庫企業的動態評估,實時剔除不符合標準的人庫企業,制定翔實的培育計劃,提供精準的培育服務。另一方面,構建龍頭企業牽引的融通創新平臺。推動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集聚發展,構建“龍頭企業 + 隱形冠軍企業”的融通創新生態圈。支持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鏈主的牽引作用,帶動關聯度高、協同性強的隱形冠軍企業布局產業鏈供應鏈細分子鏈融通發展[20]。定向支持龍頭企業與隱形冠軍企業組建融通創新聯合體,鼓勵龍頭企業面向創新生態建立創新公地,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立產業數字共享平臺,向隱形冠軍企業開放數字能力,實現創新資源、數據融通共享和優化配置。與此同時,支持龍頭企業與隱形冠軍企業協同探索靈活的知識產權安排協議,建立操作性強、可定制、靈活和合理的知識產權協議框架。激勵各參與主體與機構共享數據、知識,進一步完善融通創新機制,推動融通創新支持政策常態化。每年動態滾動支持產業鏈重點環節的龍頭企業牽引中小企業開展融通創新,實現產業鏈細分子鏈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參考文獻:

[1]陽鎮,賀俊.科技自立自強:邏輯解構、關鍵議題與實現路徑[J].改革,2023(3):15-31.

[2]黃漢權.推進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2018(8):32-40.

[3]盛朝迅“十四五\"時期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與策略[J].改革,2020(2):5-19

[4]任繼球,魏麗,劉振中,等“十五五\"時期推動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環境、問題瓶頸與路徑任務[J].經濟學家,2025(2):96-105.

[5]陳勁,陽鎮,尹西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科技創新戰略[J].當代經濟科學,2021,43(1):1-9.

[6] 陳勁,吳豐.面向“十五五\"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邏輯與路徑[J].寧夏社會科學,2024(5):5-17.

[7] 劉振中,陳文卓“十五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環境研判與啟示[J].經濟論壇,2024(10):5-19.

[8] 曾錚,劉方“十五五\"時期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研究[J].改革,2024(8):23-34.

[9] 陽鎮,王文娜.數字經濟國際競爭力: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4,26(4):18-31.

[10]鈔小靜,孫藝鳴,王燦.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9(2):120-135.

[11] 陽鎮.數字經濟如何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核心機制、模式選擇與推進路徑[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3,25(3):92-107.

[12] 陽鎮,陳勁.撥開迷霧:“卡脖子\"技術的再審視及其破解[J].開放時代,2023(4):79-92+7.

[13] 陽鎮,王文娜.產業鏈鏈主支撐產業鏈安全的理論邏輯與模式選擇[J].寧夏社會科學,2024(4):95-106.

[14] 陽鎮.面向新質生產力的科技自立自強再審視[J].創新科技,2025,25(1):13-20.

[15]馮衛,鄒太龍.新質生產力視角下地方高校有組織科研的創新模式與推進路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61(2):156-168.

[16] 柳卸林,楊培培,常馨之.問題導向的基礎研究與產業突破性創新[J].科學學研究,2023,41(11):2062-2072.

[17]劉言正,毛新宇,孫靈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進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OL].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03-19)[2025-03-23]. htp ://kns.cnki.net/kcms/detail/61.1352.C.20250318.1048.002.html.

[18]李滋陽,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19] 陽鎮.技術創新視角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再解構[J].財經問題研究,2024(4):45-56.

[20]陽鎮,王文娜.產業鏈鏈主視角下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角色適配性、模式選擇與推進體系[J].改革,2024(9):100-114.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he Contextof the15thFive-YearPlanPeriod

YANGZhen1, 2

(1.Instituteof Industrial Econom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 1Oooo6,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Ooo84,China)

Summary:Currently,Chinaisinthefinalyearofimplementingthe14thFive-YearPlanandsimultaneouslylayingthe groundwork forthe15thFive-YearPlan.Enterprises,astheprincipalactorsi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ormthe organizationalfoundationforaceleratingtherealizationofhigh-leveltechnologicalself-relianceandstrength.Facedwith profoundchangesin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landscapeduringthe15thFive-YearPlanperiodandthestrategic imperativetoexpeditebuildingupChina’sstrengthinehnology,itisofsignific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importanceto scientificallyasesstheoveralltransformationsand prominentchallnges inChina’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nvionment, identifythefocal pointsandareas of emphasis inconstruct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ystem,andsystematicallplan the key tasks in this endeavor.

This paper centers on enterprises,the keyactors,and takes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main thread to scientificallevaluatetheopportunities,externalchalenges,anddomesticenvironment that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illfaceduringthe15thFive-YearPlanperiodinChina.Extemalopportunitiesprimarilymanifestinthenew roundof technologicalrevolution,whichprovidesa windowofopportunityforChineseenterprises toachieveoriginaland foundationaltechnologicalinovationinthedigitaleconomy.Additionally,theprofoundadjustmentsintheglobaleonomic landscapeobjectivelyoferextensiveopportunities for Chinatoexp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and tradeintechnology.Regarding external challenges,theindustrial precisionofthe United Statesand Europe’ssuppressonagainst China has intensified,the innovationnetworksused bytheUS tosuppress Chinaare increasinglyaliance-based,andtheinternationalinnovationecosystemforChineseenterprises’technologicaliovation facessevere challenges.

Meanwhile,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facing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characterizedbyacontiuous increaseinRamp;Dexpenditure intensityinthealocationof technologicalresources, growing emphasison basicresearch funding,the emergence of innovativeenterprises,the gradual improvementof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ecosystem,andtheincreasingdiversificationofdigitalinnovation,accelerating enterprisedigital transformation.Onthewhole,duringthe15thFive-YearPlanperiod,Chineseenterprises’technologicalinnovationwill encounter problems suchasdistortedandmismatched innovationresources,astil-weak global innovationecosystemledby enterprises,andasignificantconstrainteffctfromthelimitedinnovationcapacityinkeyandcoretechnologies.Basedon this,thispaperproposes furtheradvancing thegoalintegrationinconstructing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system,witha specificfocusonrectifyingtheorientationofmacro-leveltechnologicalinnovationresourceallcation,solidifyinghetalent foundationforenterprises’original innovationcapabilies,optimizing the technologyinnovation ecosystemledby enterprises,and cultivating key innovative entities.

Keywords:the15thFive-YearPlanperiod;technologicalinnovati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system;Ramp;Dexpenditure

(責任編輯:尚培培)

猜你喜歡
科技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筆中“黑科技”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免费aa毛片|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96在线 | 69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91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内精品免费|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69av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综合专区| 国产黄视频网站|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久草中文网|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日本久久网站|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国产xx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www|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亚洲动漫h|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91久草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