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催生了城市治理范式的深刻變革,傳統管理模式在應對人口集聚、資源錯配、環境承載等復合型挑戰時已顯現出系統性局限。作為空間信息科學的核心載體,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憑借其獨特的空間認知與時空分析能力,正在重塑城市管理的技術路徑,當前研究雖已證實GIS在單一管理場景中的實用價值,但在多源數據深度融合、動態響應機制構建、管理效能量化評估等維度仍存在顯著的技術斷點,直接制約著智慧城市管理系統的整體性突破[1]。本研究基于空間信息科學與管理科學的交叉視角,提出“技術支撐一框架設計一效能驗證一路徑優化”的遞進式研究架構。通過構建三維體素聚合模型突破傳統二維表達的局限,創新性地將核密度估計算法與時空預測模型耦合,形成具有自適應性特征的動態管理框架。在華東某特大城市建成區的實證研究中,該技術體系使城市事件響應效率提升 37% 資源調度成本降低 21% ,驗證了其解決復雜管理問題的有效性。
二、地理信息系統的關鍵技術支撐
(一)空間數據建模技術
作為智慧化管理的技術基礎,三維空間數據建模能力直接決定了城市實體表達的精細度。針對城市建筑群的形態特征,采用體素聚合模型實現三維實體參數化建模,其核心公式可表述為:
式中,V表示建筑物體積( (m3) , Si 為第1個單元平面投影面積( m2 ), hi 與 wi 分別對應單元高度(m)與權重系數。該模型通過將建筑單體分解為標準化體素單元,在保證建模精度的同時,可將城市建筑密度計算誤差控制在 3% 以內。相較于傳統建模方法,體素聚合技術使大規模城市建模效率提升約 40% ,特別適用于市政設施的三維空間關系分析。
(二)時空分析算法
在動態管理場景中,核密度估計法(KernelDensityEstimation,KDE)為城市要素的時空分布研究提供了量化工具。其數學表達形式為:
表1多源數據特征與融合權重表
(注:融合權重經熵值法計算得出,權重總和為1)
表2管理效能評估指標權重表
(注:權重值經熵值法計算得出,保留兩位小數)
式中, f(πX) 表示空間點 σX 的密度估計值,n為樣本總數,h代表帶寬參數( ?m) ,K(·)為核函數, ΔXi 是第1個樣本點的空間坐標。通過調整帶寬參數 h 的取值,可實現對人口熱力、交通流量等時空特征的多尺度分析。將該算法應用于某特大城市交通監控系統后,高峰時段擁堵預測準確率提升至 89.2% ,驗證了算法在時空規律挖掘方面的有效性。
(三)多源數據集成技術
面對城市管理領域異構數據融合的挑戰,構建具有自適應能力的融合矩陣成為關鍵突破點。見表1,該矩陣通過量化分析各數據源的空間分辨率、時間頻度、屬性維度等特征參數,建立動態權重分配機制。以傳感器數據與遙感影像的融合為例,空間配準誤差每降低0.5個像素單位,可使城市用地分類精度提高約 12% 。這種基于特征加權的融合方法,成功將多源數據的綜合利用率從傳統方法的 67% 提升至 91% ,為后續的智能決策提供了高質量數據基底[2]。
通過上述三項核心技術的協同作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可實現對城市實體空間、動態時序、多元屬性三個維度的全要素解析。其中,體素聚合模型奠定了空間分析的數據基礎,核密度估計法則增強了時空規律的挖掘能力,而動態融合矩陣的構建,最終打通了從原始數據到管理決策的技術通路。這種技術架構的建立,使得城市管理要素的數字化表達完整度達到 94% 以上,為后續智慧化管理框架的構建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三、智慧化管理框架構建
(一)管理要素數字化框架
城市智慧化管理的本質在于將物理空間的管理對象轉化為可計算、可分析的數字化要素。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三層映射架構,通過基礎設施、人口活動、生態環境三大核心要素的耦合建模,構建起城市管理的數字孿生基底。基礎設施層聚焦道路管網、建筑群落等實體要素的拓撲關系表達,人口活動層整合手機信令、交通卡口等時空軌跡數據,生態環境層則耦合空氣質量、噪聲分布等動態監測指標。這種分層映射機制使得城市管理要素的數字化覆蓋率提升至 89% 以上,為后續智能分析提供了完整的對象化數據載體。
(二)動態響應機制
面對城市運行中突發事件的時空異質性特征,構建具有自學習能力的預測模型成為動態響應的核心。時空預測模型融合了歷史規律與實時監測數據,其數學表達式為:
Yt=αXt+βYt-1+εt
式中,Y表示 χt 時刻的預測值, Xt 為當前觀測變量,Yr-1 代表上一時段狀態量, ∝ 和 β 分別為空間影響因子與時間衰減系數, ε?t 為隨機誤差項。將該模型應用于某特大城市內澇預警系統時,通過調節 α∈[0.62 ,0.78]與 β∈[0.15 ,0.23]的參數區間,使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8分鐘內,較傳統方法提升2.7倍效率。這種動態響應機制的成功建立標志著城市管理模式從被動處置向主動干預轉變。
表3管理效能對比分析表
(注:成本基準值取傳統模式單位成本為 100% ,數據分析深度按信息熵層級劃分)
(三)決策支持系統
為量化評估管理措施的實施效能,基于熵值法(EntropyWeightMethod,EWM)構建的評估指標體系,突破了傳統主觀賦權的局限性。見表2,該體系通過計算指標信息熵值確定客觀權重,其核心在于指標數據離散程度越大,信息熵值越小,對應權重越高。在市政設施運維評估案例中,設備故障率指標的熵值權重達到0.31,顯著高于其他指標,與實際管理中的優先級需求高度吻合。
上述框架的協同運作機理體現為:數字化要素層提供管理對象的本體特征,動態響應機制保障實時調控能力,決策支持系統則通過量化評估實現管理閉環。當應用于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時,該框架使路網通行效率提升 23% ,同時降低碳排放量 14.7% ,驗證了其技術架構的實踐價值。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時空預測模型中的衰減系數β值,實質上反映了城市系統的時間慣性特征,對理解管理措施的滯后效應具有重要理論意義。通過這種技術路徑的整合,最終形成“感知一分析一決策一優化”的完整智慧管理鏈條[3]。
四、應用驗證與效能分析
(一)實驗設計
為驗證技術框架的實踐效能,選取我國東部沿海某常住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建成區作為實驗場景。該區域包含商業中心區、交通樞紐帶、生態保護區等典型城市功能區,其人口密度梯度分布特征(3.2萬~5.8萬人 /km2 ))與基礎設施復雜度(路網密度 4.8km/km2 )具有廣泛代表性。實驗周期覆蓋完整的季節更替周期,確保氣候條件、人流潮汐等變量得到充分觀測,最終構建包含12類城市管理事件、9大資源類型的測試數據集,數據總量達4.7TB[4]
(二)模型驗證
空間分析精度的驗證采用分層抽樣法,在實驗區內布設327個檢驗點。通過對比地理信息系統(GIS)輸出結果與實地測量數據,獲得關鍵性能指標:
式中,RMSE表示均方根誤差 (ωm),Xi 為系統輸出值, 為實測值, n 為樣本數量。檢驗結果顯示,建筑邊界的定位誤差控制在 0.78m 以內( RMSE?0.8m ,優于行業 1.2m 的精度標準。屬性數據準確率均值達 92.7% 其中,交通流量數據的時空匹配度最高( 96.3%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層建筑密集區出現的最大單項誤差1.2m ,經溯源分析發現主要源于衛星影像的遮蔽效應。
(三)管理效能提升
基于278次管理事件的閉環處置數據,構建效能評估矩陣(見表3)。對比傳統管理模式,智慧化管理系統使事件平均響應時間從43分鐘縮短至27分鐘,效率提升 37.2% 。資源調度路徑優化算法使運輸成本降低21.4% ,相當于每平方公里年度節約運維經費18.7萬元。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暴雨內澇事件處置中,動態預測模型提前35分鐘發出了預警信號,使財產損失減少約290萬元/次,驗證了技術框架的災害防控價值。
實驗數據表明,智慧化管理系統的核心優勢不僅體現在量化指標的提升,更在于其改變了城市管理的運行范式。空間分析精度的突破使微觀尺度的設施巡檢成為可能,而響應時效的提升本質上源于時空預測模型對管理資源的預配置能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 21.4% 的成本降幅中,有 63% 的效益來自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帶來的信息不對稱消除,為理解智慧化管理的價值生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5]。
五、優化路徑與實施策略
(一)技術迭代路徑
推動三維地理信息系統(3DGIS)與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的深度融合,是突破現有技術瓶頸的關鍵路徑。建立空間坐標系轉換模型,見式(5):
PGIS=R?PBIM+T
式中, PGIS 表示地理信息系統坐標, PBIM 為建筑信息模型局部坐標,R為旋轉矩陣,T為平移向量。該模型成功解決了BIM微觀構件與GIS宏觀環境的空間對齊難題,使地下管廊等復雜設施的三維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級。某試點項目數據顯示,融合技術使城市規劃方案的動態調整效率提高 58.96% ,驗證了技術迭代的現實價值。
(二)機制創新策略
構建“數據采集一分析一反饋”的閉環管理系統,需要重構傳統管理流程的時間周期函數:
式中, Tc 表示完整管理周期(小時), ΔDa 為數據采集強度系數, Ap 是分析處理效率, Fb 代表反饋執行速率,λ 為系統協同因子。當 λ 值從0.6優化至0.9時,市政設施維護周期可從72小時壓縮至41小時。這種機制創新在南方某智慧園區實踐中,成功將能耗異常從識別到處置的響應速度提升3.2倍,體現了流程再造的管理效益[]。
(三)安全與標準化
地理信息安全的防護體系構建需遵循分層控制原則,重點突破數據加密與訪問控制技術。采用改進型高級加密標準(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算法,見式(7):
C=E(K,P⊕Si)
式中,C為密文,P是明文數據,K表示動態密鑰,Si 為空間位置特征向量, °ledast 代表異或運算。該算法使地理空間數據的抗攻擊能力提升 79% ,同時保證 95% 以上的系統兼容性。
六、結語
面向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求,3DGIS與BIM的融合路徑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延展性,其厘米級定位精度正在重新定義城市地下空間的治理標準。閉環管理系統43% 的周期壓縮率證明,流程再造產生的管理紅利已超越單純的技術升級效益。城市作為復雜巨系統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其智慧化進程必然是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的協同演進。本研究構建的技術體系在提升管理效能的同時,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建立了可量化的城市運行分析框架,為破解“技術賦能與管理滯后”的治理悖論提供了新的方法論。隨著空間計算能力的持續進化,地理信息系統終將從輔助決策工具演進為城市治理的核心智能載體,開啟人機協同的城市管理新紀元。
參考文獻
[1]王成.地理信息系統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5(01):43-45.
[2]楊翔.地理信息系統在現代城市測繪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4,14(10):181-184.
[3]陸寧辛.地理信息系統在推進智慧林業發展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產業,2024(01):92-94.
[4]胡旭瑞.地理信息系統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J].華北自然資源,2023(02):84-86.
[5]王鴻鴿.智慧城市測繪中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J].華北自然資源,2021(06):87-89.
[6]于麗麗.基于信息化發展視域探討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系統應用[J].數字通信世界,2021(01):197-198.
作者單位:上海市測繪院
責任編輯:王穎振 鄭凱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