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字化時代,大學生的數字素養教育愈發重要。結合當前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現狀,本文深入探討其教育模式,并基于數字素養教育的內涵,分析大學生群體在這一領域的現狀及所面臨的挑戰,并堅持新時代數字人才培養方針,提出數字素養教育要加強學生的價值觀引導作用、構建數字素養教育與專業課協同育人新體系,以及加強基于數字化環境下的創新教育等三方面的對策策略。
關鍵詞:數字素養教育;大學生數字素養現狀;對策策略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8 — 0116 — 04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提高全面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社會基礎。”[1]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再次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2]這些重要論述都指明了數字素養教育迫在眉睫。此外,作為數字文明的核心構建群體,當代大學生不僅承擔數字技術創新的使命,更將成為數字社會形態的主要塑造者。這一群體的數字素養發展,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深度和質量。本文從數字素養教育的重要性、當前現狀與應對策略三個方面展開理論探討,旨在為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后續研究與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基本內涵
“數字素養”的概念是20世紀末提出的。其內涵界定植根于數字技術深度滲透的社會語境,指向個體在互聯網世界中必備的基礎性生存技能與核心發展競爭力。從詞源上分析,“數字素養”由“數字”和“素養”構成的語義復合體。“數字”在此語境中已超越基礎數學符號含義,指向數字技術應用體系;“素養”則強調通過持續學習形成的技術應用、信息判斷與倫理認知等綜合能力。這一概念體現了從技術工具掌握到數字化生存能力培養的時代轉型。由此可知,數字素養教育是指培養個體在數字時代全面發展能力的教育活動。
在數字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數字素養教育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領域。國內學者從不同維度深入分析和探討了數字素養教育的內涵,對數字素養教育內容的看法可歸結為數字態度、數字意識、數字技能、數字技術應用、數字倫理五個方面。有學者認為數字態度是數字素養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從情感、心理、價值觀,以及倫理道德等維度進行界定,體現了數字素養的社會性和文化性特征。它反映了學習者在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心理狀態和道德表現,是數字素養中最具心理學和倫理學意義的組成部分[3]。數字意識是指個人或集體在數字環境中對數字信息及相關技術的認知、理解和應用能力。它包括個體對數據真實性的辨識力與價值判斷的敏感度、實踐操作時在協作場景中主動甄別、應用有效數據的驅動力,以及具備數據安全防護意識與規范性共享準則。有學者將數字技能定義為通用數字技能與專業數字技能有機結合的能力[4]。它不僅是掌握數字技術的基礎,更是個體從參與數字社會活動到養成數字思維的躍遷。個體通過對數字技能的掌握將其應用在數字環境中,這就是數字技術應用的過程,可以將數字應用通俗的理解為將數字工具與思維方式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并創造價值的實踐過程。數字倫理指與數字化轉型、數字化信息與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相關的倫理理念和行為規范[5]。
(二)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全民數字素養教育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立足信息時代,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有力支撐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生態發展,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根基。當前,我國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仍面臨若干挑戰。一方面,戰略性布局的系統性規劃尚存不足,網絡倫理觀念在公眾認知中相對薄弱;另一方面,人才培育機制尚未形成科學完整的架構。針對這些發展瓶頸,亟需強化政策引導,健全配套措施,通過建立多方協同機制,系統性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水平。在新時代的國情背景下,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已成為建設數字中國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與先導性任務。為此,必須切實強化頂層設計,做好統籌協調,并以系統化的方式加以推進;同時,要注重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數字意識,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的數字公民,注重知識更新,構建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數字素養培育體系。此外,應構建全民共享的數字發展格局,協同推進經濟提質、治理升級、民生改善和擴大開放,為現代化建設注入新動能。
第二,教師數字素養教育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技術革新浪潮的推動下,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端計算等第五代通信系統,正引領人類社會加速邁向數智化新紀元。這一轉型以數字技術深度賦能為特征,重構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本形態。在此背景下,數字化成為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隨著《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的出臺,教育領域正通過數字化教學實踐為師資隊伍能力升級提供關鍵支撐。在此背景下,需以智能技術為驅動引擎,系統構建覆蓋教師管理流程再造、教育教學方法革新、課堂形態數字化轉型及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創新框架,從而推動教育現代化向縱深發展。新時代的教育是有顯著數字化特征的教育。而教育的基礎是教師教育,培養新時代卓越教師,必須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讓教師群體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變化,探索新興技術與教師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具有數字化特征的適應未來需要的拔尖教師人才。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指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教育主體的能力重構,亟需具備數字素養,人機協同能力的新型教育工作者群體。
第三,學生數字素養教育是大中小學數字教育的重要責任。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深度重構社會運行方式的時代背景下,培育學生數字素養已成為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系統性工程。數字素養的內涵已從技術操作能力拓展為涵蓋數據思維、智能倫理、數字創新的復合型素質,這要求教育系統建立全學段貫通的培養體系。基礎教育階段需著力夯實數字生存能力根基;高等教育則應聚焦數字領導力培育職業教育體系需強化產教融合。實施該戰略需多措并舉:課程方面構建“基礎-專業-實踐”分層體系,中小學開設“數字公民”課程,高校設置智能社會通識課;教學層面推行智能技術賦能的精準教學模式,建立學生數字能力動態檔案;參照國際標準建立技術應用、信息甄別、數字創新的多維評估機制。同步構建政校企協同生態,通過制定專項政策、設立校園數字導師、共建智能實訓平臺等舉措,形成數字素養培育的共同體。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的,數字素養培育本質是通過技術賦能實現人的認知革命,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智能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人機協同的新模式,為構建數字文明時代的人才培養范式提供持續動力。
二、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現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51次統計監測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用戶總量已突破10.67億人,數字接入覆蓋率達74.4%。研究數據顯示,高等教育群體在網絡空間的活躍度突出,其用戶構成比已逾九成,這一現象折射出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知識群體的先鋒作用[6]。在數字時代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中堅力量,其數字素養教育總體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一)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積極影響
國家為數字素養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2021年發布的《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將青少年群體列為重點培養對象,明確要求通過系統化訓練提升其數據分析能力、智能技術應用水平和創新實踐能力。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多次強調,需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促進智能平臺與教學科研活動的深度結合。隨著系列政策的落地實施,高校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正逐步完善,為造就適應智能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關鍵驅動力,成功開拓了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數字素養教育的實施促使高校教學模式實現重大轉變,從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逐漸過渡到以學生為中心。在此過程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項目式教學,以及翻轉課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學模式得到了廣泛推廣與應用[7]。這些新模式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爆發致使學生們不得不居家學習,同時,線上教育平臺也是層出不窮,這些數字化教育平臺帶給了師生更加智能的全新課堂體驗。數字素養教育更是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使優質教育得以更廣泛地共享。
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群體更好地投身社會服務,揮灑青春力量。具備良好數字素養的大學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數字化工作環境,運用數字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華為、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集團等電商企業與眾多高校合作開展的“數字經濟人才計劃”,培養了一批具備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此外,大學生是數字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和傳播者,他們利用數字技術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網絡文化繁榮與發展。
(二)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合不深導致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念的混亂。在數字化環境中,大學生易受多元網絡思潮沖擊,部分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模糊,缺乏對錯誤信息的批判性甄別能力,容易受到虛假信息、極端觀點和不良文化的侵蝕,導致價值觀混亂。數字技術本身帶來的風險是難以預測的,其中以算法過度所帶來的倫理風險尤為突出且具有范式顛覆性。在數字技術于高校中漸次得到應用的同時,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添了許多難以預估的風險。當下,推薦算法已然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算法,由其引發的 “數據鴻溝”“算法黑箱”“信息繭房” 等一系列問題,在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場景中頻繁顯現。有學者指出,算法推薦正在潛移默化地塑造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在無形的數字控制之下,大學生群體逐漸失去自身的主體性,被動地接受算法所推送的內容及其背后的價值導向[8];另有學者覺得,平臺利用算法推薦機制,向大學生群體精準投送廣告,能激發他們的購買欲,助長消費主義傾向,并扭曲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觀。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在數字環境中所接觸到的信息極為復雜多樣,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與數字素養教育相結合,導致學生在面對網絡思潮沖擊時,缺乏足夠的辨識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
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與專業課之間呈現“兩張皮”現象導致學生數字化專業技能培育乏力。數字技術所導致的海量信息和知識鏈的快速擴充,為學生們提供了無邊界的學習場地,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自我賦能就成為了大學生群體數字素養形成的基礎。在大學生的教育體系中,數字素養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呈現出 “兩張皮” 的現象,彼此間的深度融合明顯不足,直接后果便是學生在數字化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成效不佳。時下,數字技術與專業課學習之間的融合尚處于淺層,僅僅是基礎的接觸與了解,遠未達到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的理想狀態,這已然成為制約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進一步推進的突出問題。其一,主要表現在課程體系脫節。大部分高校對數字素養教育不夠重視,將數字素養課程作為通識課程獨立開設,與專業課內容缺乏有機聯系,難以將數字技能更深層次地融入專業領域。其二,教學內容滯后。數字技術發展迅速,但是數字素養課程內容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導致學生所學技能與實際需求脫節。其三,教學方法單一。傳統的課程教授方法多采用理論教學和簡單操作演示,現階段的數字素養教育也不例外,該類課程缺乏實踐環節和項目驅動,學生難以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高校專業課仍以傳統講授為主,數字工具應用不足制約學習主動性,凸顯數字素養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不深,難以滿足數字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與數字化環境下的創新教育尚未實現有效融合導致的創新意識不足。當前,數字素養教育普遍將技術視為“中性工具”,強調,學生的操作技能,卻忽視技術背后對算法偏見、平臺壟斷的批判性認知。這種教育模式會將學生訓練成“技術熟練工”,而非能夠反思技術與社會關系的“創新主體”。創新主體性危機的矛盾核心是當前教育過度依賴數字化工具,導致學生將創新認知過程交給算法,削弱了人類獨有的模糊問題處理能力與直覺創造力。另外,學生們的創新感知逐漸鈍化。碎片化認知的“神經可塑性陷阱”,如近些年TikTok短視頻的爆火,該系列程序就是推薦算法的控制,造成用戶的碎片化認知。這種短視頻效應訓練大腦追求短期刺激,導致對長周期、不確定創新過程的生理性不適。虛擬體驗也在逐漸對現實感知“殖民化”,如學建筑的學生群體更依賴CAD而非手繪視圖,長期沉浸于二位界面導致三維空間想象力衰退。這種類似的虛擬體驗代替真實世界的感官交互,抑制了通過身體與環境互動出發的突現式創新。
三、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強化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引導作用
數字素養教育不僅僅是技術能力的培養,更應該注重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數字世界中健康成長。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引導學生識別虛假信息、網絡謠言和偏見,培養批判性思維,不盲目相信和傳播網絡信息。將案例帶入課堂,通過分析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案例,讓學生認識不良信息的危害,增強防范意識;同時,要弘揚正能量,傳播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學生通過數字內容創作實踐和網絡安全專家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理解數字公民責任。宣傳網絡正能量榜樣,例如網絡安全衛士、網絡公益達人等,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此外,要加強家校協同合作,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網絡使用行為,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構建數字素養教育與專業課協同育人新體系
育人新體系要強調深度融合,這種深度融合強調數字素養教育與專業課之間不再是割裂的狀態,而是要實現深度耦合,相互促進。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未來數字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數字素養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共同作用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育體系革新應著力推進數字素養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需從以下層面構建協同培養機制:首先,在課程設置中將數字技能標準嵌入專業培養方案,如為理工科增設數據分析模塊,為人文社科設置數字倫理單元,實現能力培養與專業特色的精準對接;其次,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和智能案例系統動態更新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層面倡導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在線學習平臺與項目化實踐活動,如通過數字技術輔助的案例研討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并建立教師數字能力發展中心,定期開展智能教育工具應用培訓,促進教學方法創新;最后,形成課程更新機制、教學創新機制與師資發展機制的三維聯動,有效提升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綜上所述,通過持續貫徹上述方法,能夠有效促進數字素養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進而為數字時代的發展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三)加強基于數字化環境的創新教育
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是保障國家持續發展的根本源泉。在數字化環境下,創新教育顯得愈發重要,我們更應該加強基于這個背景下的創新教育。無論是“創新主體”的缺失,還是“創新感知”的鈍化,本質上都是技術異化在教育場的投影。當教育者還在爭論“先培養學生的數字技術還是培育數字素養”的時候,真正的危機已悄然降臨,我們可能正在培養一代“技術嫻熟但創新無能”的“數字技工”。無論是針對“創新主體”困境,還是“創新感知頓化”困境。一方面,要有從“工具使用者”到“技術解構者”的思維轉變及教育目標從“培養適應技術的人”轉向“培養重構技術的人”;另一方面,建立全面、客觀、多元的師生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創新能力的精準評估,也要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及時反饋,增強其創新意識。唯有刻意設計反算法教育生態,才能讓學生們在技術洪流中保持“既能駕馭浪潮,又能質疑潮汐方向”的清醒創造力。
四、結語
大學生數字素養的培養不僅是數字時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途徑,更是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舉措。在數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提升大學生的數字素養對于其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增強就業競爭力意義深遠,也是高等教育體系順應時代變革、實現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系統解構數字素養教育的內在機理,結合實證調研大學生數字素養發展現狀,旨在實現雙重學術價值:在理論層面深化對數字素養教育理論內涵的學理認知,在實踐層面為高等院校構建科學化、體系化的數字素養培育機制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參考。
〔參 考 文 獻〕
[1]魏志奇.提高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N].人民日報,2022-02-22(5).
[2]李永智.以數字化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N].人民日報,2023-10-13(9).
[3]周小李.學科數字素養概念分析:基于一種進化論的方法[J].中國遠程教育,2023,43(7):47-56+66.
[4]馬君,馬俊琪.數字勞動視域下職業院校學生數字技能的內涵、構成要素及培養策略[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0(1):224-236.
[5]王亞莘,李娜.智媒時代數字倫理的教學范式轉型研究[J].傳媒,2025(1):82-84.
[6]金歆.化網絡“體量”為發展“增量”[N].人民日報,2025-02-10(5).
[7]修明圓,張新寧.智能算法推薦的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生成原因與防范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41(2):116-123.
[8]栗蕊蕊.推薦算法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內在邏輯與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1(12):91-95.
[9]周海濤,朱元嘉.提升大學生數字素養的創新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3(5):49-55.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