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拒絕與被拒絕的場景時有發生。有人害怕拒絕別人,會擔心“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有人一旦被他人拒絕,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學會和拒絕“共處”,是每個人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高一年級的小琳(化名)曾陷入拒絕與被拒絕的困擾中:同桌要抄她的作業,她總不好意思拒絕,有一次被老師發現了,兩人都受到批評并且寫了檢討書;競選班干部時,小琳本信心滿滿能繼任班長,但卻因沒得到半數選票而落選,她不明白這是不是和曾拒絕了同學的請求有關。
我們害怕拒絕別人,往往是因為內心住著一個“老好人”。一方面,我們渴望在集體中獲得認同,害怕因拒絕而被貼上“不仗義”的標簽;另一方面,我們有著極強的共情能力,不忍心讓對方失望。
而被別人拒絕時,自己的內心世界便會掀起“驚濤駭浪”。中學時期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階段,我們會十分在意他人的評價,一次小小的被拒絕,就可能會讓我們產生自我價值被否定的錯覺。
事實上,在每個提出請求的人心中,都大概率存在兩種答案。所以,拒絕并不需要有心理負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拒絕也是一門藝術。這里推薦“拒絕三部曲”,讓我們可以既遵從自己的內心,又不傷害他人。
我們要明確且堅定地表達拒絕之意,切勿模棱兩可,讓對方誤以為還有機會。當同桌提出抄小琳作業的請求時,小琳說“讓別人看見就不好了”,這會讓同桌覺得她是愿意的,只是擔心會被人發現。
所以我們在拒絕別人時,要以友好而堅定的態度,讓對方清楚地知道我們不愿意做此事。例如,“周末不能和你踢足球了”就比“周末很可能沒空”更能減少誤會,后者會讓同學覺得這件事或許還有商討的余地。
除了表明態度,我們最好向對方說明拒絕的原因,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小琳在拒絕同學的請求時可以這樣說:“我理解你想抓緊完成作業的心情,但這種方式是不對的。”
給出一個無法抗拒的原因,能夠證明這是客觀存在的矛盾,而不是個人主觀意愿,能有效弱化拒絕這一動作給對方帶來的情感沖擊。例如,同學邀請你周末一起踢足球,而你恰好沒空時,就可以向同學解釋沒空的原因:“我也很想和你一起踢球,但是我和爸媽已經定好電影票,時間正好沖突,這次沒法和你一起了。”
拒絕時,如果你能提供替代建議,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積極態度和樂于幫助解決問題的善意。如果小琳拒絕后,接著說:“如果你有不懂的知識點,我可以為你講解,掌握了知識,下次的考試成績說不定會有很大提高。”對方的感覺會好很多。
這樣高情商的拒絕不僅不會得罪人,反而能拉近彼此的關系。例如當你沒時間和同學一起踢球時,可以補充說“下次咱們提前約時間”,或者問問是否可以等你看完電影再一起玩。

要想很好地做到該拒絕時就拒絕,需要多次練習“拒絕三部曲”。例如,好友要求你不與班上另一個同學來往,你可以真誠地看著他的眼睛說:“我知道上次你們鬧了矛盾,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但她身上也有很多優點,所以我們才能成為好朋友。我可以做中間人,讓你們把事說清楚,把誤會解開,你覺得呢?”
如果面對一些極度不合理的要求,你既找不到原因,也沒有可替代性建議,這也沒有關系。你只需要做到溫柔而堅定、真實地表達你的為難即可。請記住:我們無法做到讓所有人滿意,但我們有權守護自己的邊界。
就像硬幣必然有兩面,我們或許也會在某個時刻成為被拒絕的人。當被拒絕時,我們也可以換位思考,嘗試去理解對方。
同時,我們還要意識到,被拒絕也是人生常態,最好的方式是把被拒絕轉化為成長的契機。例如,案例中的小琳在家長、老師和好朋友的幫助下,積極地認識自我,調整狀態,在下次競選時以高票被選為學習委員。
拒絕是一門藝術,而坦然接受也是一門學問。這里推薦“被拒三部曲”。
被拒絕時,你感到失望、尷尬或憤怒是正常反應。不要壓抑或否定這些情緒,而要允許自己體驗并表達它們。你可以——
承認情緒:告訴自己“感到難過是正常的,這并不代表我失敗”;
追問原因:主動詢問對方拒絕的理由,明確改進方向;
自我安慰:像寬解朋友一樣寬解自己。
情緒ABC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后相應產生的信念,即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告訴我們,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解釋、評價等認知內容。我們要將被拒絕視為反饋而非否定,還可以——

嘗試向外歸因:要客觀地分析,嘗試從外部因素(如時機問題、對方偏好等)找原因,而不是歸咎于自身價值;
區分事實與想象:列出自我批判的念頭(如“我不夠好”),并用客觀證據反駁(如“我有相關經驗,只是崗位不匹配”);
重新定義自我價值:通過記錄自身優點和成功經歷(如樂于助人、演講比賽第一名等),重建自尊自信,增強自我認同。
如果你對被拒絕感到敏感,可以通過漸進式暴露與目標調整,鍛煉自己、獲得成長。你可以——
脫敏練習:主動制造小的“被拒”場景(如向同學借東西);
調整策略:若頻繁被拒,可重新評估整件事的合理性(如調整目標)或優化方法;
尋求支持:向信任的長輩傾訴,或尋求專業幫助,獲得外部情感支持和幫助。
成長本就是不斷劃定邊界與突破局限的過程。積極表達拒絕,教會我們堅守底線;而那些突如其來的否定,可以培養我們面對真實情況的勇氣。當我們既能溫柔地說“不”,也能從容地接受被說“不”,便真正擁有了打開成熟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