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我國古代漢朝,人們就食用牡蠣。《寧海縣志》記載:“物競天擇,宋馮進士唐英,教民養蠣,使牡蠣由野生馴化成養蠣,至今猶利賴云。”可見宋朝時,人工養殖牡蠣技術已然形成。到了明朝,福建地區又出現了插竹養蠣法,大大提高了人工養殖牡蠣的產量。由此可見祖先的智慧與創造力。
牡蠣自古便是海中珍饈、桌上佳肴,被稱為“海洋牛奶”。它的個頭雖然不大,卻是一座小型“營養寶庫”——100克牡蠣鮮肉含有超過10克的蛋白質,并且包含了人體必需的十余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糖,以及鈣、鋅、鎂等礦物質,牛磺酸和多肽等有益物質。大文豪蘇東坡的千古佳句“興會不可無詩酒,盛筵當須有肥蠔”,正是贊其美味的見證。
牡蠣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珍貴的藥用資源。《本草綱目》記載,“牡蠣化痰軟堅,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其也有重鎮安神、緩解驚悸失眠等功效,是藥食同源的自然饋贈。
近年來,我國養殖牡蠣的產量不斷增長,目前年產量已超過600萬噸,沿海地區分布著種類多樣的牡蠣種群。商業化利用程度最高的是長牡蠣、福建牡蠣和香港牡蠣,另外,近江牡蠣和熊本牡蠣也有一定的養殖規模。
我國牡蠣的養殖方式已從傳統的灘涂亂石、條石、插竹和立柱等,逐漸發展為淺海棚架、延繩、浮筏、吊籠和生態養殖等多種養殖方式。

牡蠣發展至今,品種也在不斷創新。目前人工養殖的牡蠣,有一部分為三倍體(生物體的細胞中含有3套染色體組)的“加強版牡蠣”。它們和我們常吃的三倍體無籽西瓜、無籽葡萄和香蕉一樣,具有不少“超能力”——生長速度較二倍體牡蠣普遍提高30%以上;抗病和抗逆能力強,存活率高;即便在繁殖期仍能保持肥美的肉質,不會像普通牡蠣那樣干癟,因此可以實現全年上市……三倍體牡蠣現在已成為我國牡蠣養殖的重要品種。
牡蠣不像魚能到處游,它們習慣安安靜靜地生活,通常會把左殼牢牢地粘在巖石或者其他堅硬的物體上。新老牡蠣通過一層層地附著生長,建起了一座座獨特的“牡蠣礁”,發揮強大的生態服務功能。
成年牡蠣每天最多可過濾189升海水,相當于一個大水缸的容量。它們專門“吃”漂浮在水里的微小生物和直徑超過2微米的顆粒,把有用的吞下,沒用的用黏液包起來,做成“假糞”,將其一股腦兒沉到海底,這也使海水變得更清澈透明。
牡蠣還承載著重要的碳匯功能。它們的殼非常厚重,占了身體重量的80%左右,并且含有大量碳酸鈣,就像將二氧化碳“封印”在殼里,不讓它再飄回空氣中。據估算,我國養殖牡蠣每年能“帶走”50多萬噸的碳,相當于每年增加造林面積約1.2萬公頃。更厲害的是,牡蠣不僅封碳數量巨大,且封碳時間長,這些被封存進殼里的碳可以在自然狀態下保存幾千年。

此外,牡蠣殼也有許多妙用。牡蠣殼具有多孔結構和堿性特征,可以提高海水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衡量水體中氧化性或還原性強弱的指標),降低沉積物和水中的氮、磷酸鹽、硫化氫和重金屬的濃度,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水體和土壤修復。牡蠣殼還能用于制作生物修復和裝修材料等。
在你吃完牡蠣鮮美的肉時,不妨停下來觀察一下那片灰白外殼,也許它正是未來環保和科技發展的關鍵一環。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