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Detection i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Oysters
SU Yanlan
(GuangdongHongke Testing Technology Co.,Ltd.,Huizhou 516ooo, China)
Abstract: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 a foodborne pathogen that can easily cause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In order tounderstand the contamination statu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oysters,reducetherisk offoodborne diseases,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afe consumption of oysters,this study tested oyster samples sold in the marke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16 randomly purchased oysters,3 were detected with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18.8% .The high detection rat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oyster samples i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certain food safety risk assciated with consuming raw oysters,which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Keyword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food-borne pathogens; oyster
牡蠣,俗稱生蠔、蠔等,在我國沿海地區均有分布,是廣東省重要的海水養殖經濟貝類[1]。牡蠣軟體部富含優質蛋白,其蛋白質含量是牛奶的2~3倍,具有“海底牛奶”之稱[2]。牡蠣肉質鮮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得廣大消費者喜愛。部分消費者喜歡生食牡蠣,然而牡蠣是一種濾食性雙殼類動物,通過鰓過濾大量水體以獲取食物,在此過程中容易富集環境中的藻類和微生物。一旦水體受到致病微生物污染,不僅會導致牡蠣本身感染發病,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傳播給人類,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副溶血性弧菌是養殖貝類中最常見的致病性弧菌[。該菌廣泛存在于海水以及蝦、貝類等海產品中,屬于嗜鹽性細菌。研究表明,副溶血性弧菌在 6% NaC1和 8%NaCl 條件下生長旺盛,在 0%NaCl 和10%NaCl 條件下生長受限甚至被抑制[4]。此外,該菌對環境條件敏感,在冷凍保鮮過程中易發生亞致死損傷,在環境適宜時,損傷的菌體又會復蘇,容易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對食品安全造成潛在危害[5]。
臨床上,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病、嘔吐、腹瀉等,嚴重時可能導致感染者脫水、休克甚至死亡。通常,人們在感染后 24~72h 發病,多數人癥狀較為輕微,一般可以自行恢復,但對于小孩、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本研究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GB4789.7—2013)[4],對隨機采購的16份牡蠣進行檢測與分析,以掌握牡蠣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況,為科學評估牡蠣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與試劑
牡蠣,購于養殖場。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標準菌株),購自北京陸橋技術有限公司。
3% 氯化鈉堿性蛋白陳水(APW)、TCBS瓊脂、弧菌顯色培養基(VA)、 3% 氯化鈉胰蛋白陳大豆瓊脂(TSA),北京陸橋技術有限公司;氧化酶試劑,廣東環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革蘭氏染色液試劑盒、副溶血性弧菌干制生化鑒定試劑盒,北京陸橋技術有限公司;氯化鈉,上海滬試實驗室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1.2儀器與設備
YXQ-100A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上海博迅醫療生物儀器股份有限公司;BBS-SDC醫用潔凈工作臺,BIOBASE;BSC-1500IIA2-X生物安全柜,BIOBASE;YP10002百分之一電子天平,上海佑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ShockMixer-1高速振蕩樣品前處理器,廣東環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abdancer圓周振蕩器,IKA;ECLIPSE10O顯微鏡,尼康;BSP-250生化培養箱,上海博迅醫療生物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1.3實驗方法
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GB4789.7—2013)[4檢測方法,對副溶血性弧菌進行測定。
1.3.1 配制培養基
3% 氯化鈉堿性蛋白陳水(APW):稱取 40.0g 于1L蒸餾水中,加熱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裝, 121qC 高壓滅菌 10min ;TCBS瓊脂:稱取 89.1g 于1L蒸餾水中,加熱煮沸滅菌;弧菌顯色培養基(VA):稱取 6.02g 干粉于 100mL 蒸餾水中,加熱煮沸滅菌; 3% 氯化鈉胰蛋白脈大豆瓊脂(TSA):稱取65.0g 于1L蒸餾水中,加熱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裝,121°C 高壓滅菌 15min 。
1.3.2 樣品制備和增菌
將牡蠣放入自來水中刷洗外殼,隨后用無菌水沖洗,甩干表面水分。在醫用潔凈工作臺中,用滅過菌的刀具無菌打開牡蠣外殼,取出全部內容物,包括牡蠣肉和體液。
無菌操作取 24.50~25.49g 上述樣品于無菌均質袋中,加入 225mL3%NaCl 堿性蛋白肺水,于高速振蕩樣品前處理器中均質,制成 1:10 樣品勻液;同時,挑取傳代好的副溶血性弧菌工作菌株置于 3% NaC1堿性蛋白肺水中均質混勻,作為陽性對照;將樣品勻液和陽性對照分別置于( 36±1 ) C 的生化培養箱中培養 8~18h 0
1.3.3 劃線分離
用接種環蘸取上述培養后的 3%NaCl 堿性蛋白脈水,劃線接種于TCBS瓊脂平板和弧菌顯色培養基平板;先處理樣品,再接種陽性對照。將接種好的TCBS瓊脂平板和弧菌顯色培養基平板倒置于( 36±1 ) °C 的生化培養箱中培養 18~24h 。
1.3.4純培養及生化鑒定
對有可疑菌落的樣品、陽性對照,分別劃線接種于 3% NaC1胰蛋白脈大豆瓊脂平板,將平板倒置于( 36±1 ) °C 的生化培養箱中培養 18~24h 從 3% NaC1胰蛋白陳大豆瓊脂平板上挑取純培養的菌落進行氧化酶試驗、革蘭氏染色鏡檢、生化試劑盒鑒定。
2 結果與分析
2.1劃線分離結果分析
培養 24h 的兩種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見表1。根據菌落特征可知,1、2、3、4、5、8、10、12、13號和15號樣品中有可疑菌落(TCBS瓊脂平板:菌落表面光滑、半透明、圓形、綠色;弧菌顯色培養基平板:紫紅色菌落),需要進行純培養及生化鑒定驗證;6、7、9、11、14號和16號樣品中無可疑菌落,故不做純培養及生化鑒定驗證。
2.2 鑒定結果及樣品結果分析
根據GB4789.7—2013及副溶血性弧菌干制生化鑒定試劑盒說明書,對有可疑菌落,且鑒定結果為“氧化酶試驗陽性,革蘭氏染色鏡檢陰性、無芽孢, 3%NaCl TSI斜面產堿、底層產酸、不產氣、不產硫化氫, 3%NaCl 半固體陽性, 0%ΔNaCl 胰脈水陰性(不生長), 6%NaCl 胰脈水陽性(生長), 8% NaC1胰肺水陽性(生長), 10%NaCl 胰肺水陰性(不生長或微弱生長),葡萄糖陽性,蔗糖陰性,乳糖陰性,甘露醇陽性,氨基酸對照黃色,賴氨酸脫羧酶陽性,鳥氨酸脫羧酶陽性,精氨酸雙水解酶陰性,V-P陰性,ONPG陰性”的樣品判定為檢出副溶血性弧菌。
綜合表1、表2、表3結果,1、2、15號樣品結果符合副溶血性弧菌現象,故判定1、2、15號樣品檢出副溶血性弧菌;3、4、5、6、7、8、9、10、11、12、13、14號和16號樣品結果不符合副溶血性弧菌現象,故判定未檢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就是,在16份牡蠣中,有3份檢出副溶血性弧菌。



3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牡蠣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 18.8% ,存在微生物感染風險,生食牡蠣,容易引發食物中毒。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僅采集了16份樣品,樣本量有限,存在一定的隨機誤差,研究結果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不同來源、不同批次或不同季節的樣品,其污染情況可能存在差異。因此,研究結果尚不足以全面反映牡蠣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整體污染水平。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結合不同產地、不同季節及養殖方式等變量,開展系統性監測,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代表性。
研究表明,在 56°C 加熱 5min ,或在 90°C 加熱1min ,可有效殺滅副溶血性弧菌[7]。因此,建議消費者食用牡蠣時,應盡量充分加熱,降低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風險;采購牡蠣時,應優先選擇新鮮、外殼完整、無異味的牡蠣,對于有異味、變色、殼開口的牡蠣,應舍棄不食用;采購的牡蠣應盡快食用,避免微生物滋生,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
參考文獻
[1]古小莉,徐瑞文,李惠青,等.廣東沿海養殖牡蠣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狀況、毒力基因及耐藥性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22,41(6):865-871.
[2]李旭東,彭吉星,吳海燕,等.牡蠣中營養、呈味及功能成分研究進展[J].水產科學,2022,41(4):682-694.
[3]張穎雪,蘇潔,樊景鳳,等.海水養殖貝類弧菌病流行暴發及其環境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海洋環境科學,2020,39(3):480-487.
[4]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GB4789.7—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5]楊平,黃靜敏,陳晶,等.海產品中4種副溶血性弧菌檢驗方法的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9(8):238-239.
[6]王燕春.副溶血性弧菌引發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學檢測及同源性研究[J].中國食品工業,2024(7):107-109.
[7]梁思源,袁敏,徐斐,等.生食貝類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半定量風險評估[J].工業微生物,2017,47(3):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