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傷口愈合的速度,往往影響著動物生存的機會。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傷口愈合速度比其他靈長類動物以及嚙齒類動物慢了3倍!這表明人類的祖先可能在某個時期與其他靈長類分道揚鑣,演化出了較慢的愈合速度,這可能是人類褪去濃密體毛、長出汗腺、皮膚層進化得更厚的代價。而人類社會的協作照顧,減輕了傷口愈合緩慢的危害。
環保在行動,分解塑料又有了新技術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了一種可漂浮的二氧化鈦材料。利用這種材料在光照下分解塑料瓶、保鮮膜等制品,不需要使用酸堿溶液對塑料進行預處理,因此分解效率比以往提高了幾十到上百倍。這創造了中性條件下塑料分解效率的新紀錄,能顯著降低廢棄塑料處理的成本,無疑是環保領域的一大喜訊。
牡蠣化石解密恐龍時代的“氣候密碼”
牡蠣的殼兒就像樹的年輪,有著明暗交替的生長紋。通過對青藏高原上1.4億年前的牡蠣化石進行研究,中國科學家發現,在恐龍遍地的早白堊世,地球雖處于溫室時期,但仍有明顯的季節性溫差,以及冰川周期性消融的現象。這改變了以往“溫室地球時期季節變化微弱、冰川活動罕見”的傳統認知,揭示了溫室地球氣候的復雜性與多變性。
金子是怎樣“煉”成的?天外飛來的
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元素周期表中最重的元素,如金和鉑,究竟從何而來?在對2004年顆距離地球3萬光年的磁星耀斑爆發進行研究后,科學家認為其發出的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金、鉑等重元素的重要來源。磁星是一類中子星,擁有宇宙中最強的磁場。在磁星耀斑爆發期間,中子星的外殼被拋射到太空中,通過一系列核反應合成了重元素,成了宇宙中重金屬的來源。
微觀世界的秘密:原子究竟是怎么互動的?
單個原子的直徑約為十分之一納米,相當于人類頭發絲厚度的百萬分之一。而原子的運動遵循量子力學的神秘規則,因此它們的確切位置和速度難以被直接觀測。有物理學家使用新技術首次拍到單個原子在空間中自由相互作用的圖像。科學家發現,玻色子(如光子)之間傾向于相互吸引;而費米子(如電子)之間則相互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