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狀的白色山墻,是徽派建筑最具標志性的元素之一,它因形似駿馬昂首,得名“馬頭墻”。層層高聳的墻頭,不僅是徽派建筑的靈魂,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們以疊嶂般的墻體阻隔火舌,以工巧的座頭訴說家族的榮光。從防火設施到精神圖騰,馬頭墻在江南的山水間守望數百載,寫就了中華建筑史上獨樹一幟的篇章。
馬頭墻的起源
馬頭墻起源于磚材在民間得到廣泛使用的明代,是古人為應對以木構為主的中國傳統建筑的防火難題而采取的一種解決方法。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何歆出任徽州知府。徽州當地民居密集,屋舍之間幾無空隙,一家失火,往往波及鄰近的數十乃至數百家。因此,何歆履新之初即以防火為要務。一日,大火又起,何歆在親臨現場指揮撲滅火情后,想到了利用墻體阻止火勢蔓延的辦法。第二天,他召集鄉民宣布:“吾觀燔空之勢,未有能越墻為患者。降災在天,防患在人。治墻,其上策也。”何歆的“治墻”之法,是讓每五戶人家組成一個單元,第五戶的墻壁必須向內收一尺六寸(約0.51米),并建造高出屋面的墻體,以在火災發生時防止火勢蔓延,而單元內其余四戶需籌資買磚或出工出力,幫助建造這堵封火墻。何歆以政令形式強制推行封火墻制度,一月之內,徽州境內立起數千道封火墻。火情再次出現時,百姓發現“災不越五家而止”,領悟到封火墻的防火之效。隨著對封火墻作用認識的加深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以五家為單元,而是逐漸發展到每家每戶獨立建造封火墻。自此,徽州民居“火燒連營”之患得以根治。
而在防火的實用功效之外,馬頭墻之所以成為徽派建筑的核心元素之一,并流行于整個江南地區的民居建設中,還要得益于其在文化層面的象征意義。俗諺云“無徽不成鎮,無徽不成商”,明清時期,徽商群體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積累了巨額財富。然而,在中國古代社會“士農工商”的階層體系中,商人始終處于末位。為了彰顯自身的財富和社會影響力,徽商便將財富傾注于建筑至高處,在不逾越封建禮制限制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馬頭墻來暗示家族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影響力。馬頭墻由此自然而然地成為徽派建筑的標志,也隨著徽商的足跡傳遍各地。
馬頭墻的樣式
依房屋進深的尺寸,馬頭墻的階梯級數可以有一疊、二疊、三疊、四疊,乃至五疊、六疊、七疊之多。不同的級數有各自不同的名稱和寓意,如三疊被稱為“三山屏風”,五疊寓意“五岳朝天”等。在每一級階梯上,通常會在末端安裝各式“座頭”。座頭的式樣昭示著房屋主人的身份及其對子孫后代的期許,體現著徽州人的“儒商”精神。依據座頭的造型,我們大致可以將馬頭墻分為印斗式、鵲尾式、坐吻式三種類型。
“五岳朝天”馬頭墻(圖源:古建家園)
印斗式,即用飾有“田”或“卍”(萬)字紋的方形磚作為座頭。其形似一方金印,有“金印如斗”的寓意,表達了主人對功名的追求,也有激勵子孫奮發讀書之意,因而又被稱為“文馬頭”。使用文馬頭的馬頭墻通常會設置二疊或四疊墻階,線條平緩,風格儒雅。這類馬頭墻常見于家族的書院、祠堂或書香門第的宅院,是“賈而好儒”傳統觀念的體現。
印斗式馬頭墻(圖源:豆瓣)
鵲尾式馬頭墻(圖源:豆瓣)
鵲尾式,即用塑成喜鵲尾巴式樣的磚作為座頭。其形如鵲尾高揚,充滿躍動的張力,有“抬頭見喜”的寓意;又因其形似古時武將頭盔上的翎羽,也被稱為“武馬頭”。使用武馬頭的馬頭墻通常設三疊或五疊墻階,線條峻峭飛揚,仿佛利劍出鞘。這類馬頭墻常見于富商大賈或官宦人家的宅邸,彰顯著“以商入世,以武立身”的心態。
坐吻式,即用吻獸作為座頭。吻獸多見于北方的官式建筑上,馬頭墻飾以吻獸,體現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以及民間對官方建筑的效仿。由于民間建筑上禁止使用龍、鳳等官式建筑中常見的吻獸形象,因而馬頭墻上的吻獸以哺雞、螯魚、天狗等為主。坐吻式馬頭墻一方面可以顯示主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避災祈福的意味。
坐吻式馬頭墻(圖源:古建家園)
蘇州博物館(圖源:蘇州博物館官網)
馬頭墻元素的現代應用
沿徽杭古道,順新安江水,馬頭墻化作徽州文化的視覺圖騰,參與塑造了獨特的徽派建筑文化。如今,徽商已成歷史,馬頭墻仍巍然屹立,其形制甚至融入了現代建筑中。
例如,在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墻體輪廓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對馬頭墻層層疊落的階梯式結構的化用。這種化用不是把馬頭墻本身簡單地照搬過來,而是將其視覺元素抽象出來融入現代建筑之中,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因此,在蘇州博物館的外墻上我們雖難覓“馬頭”的蹤跡,卻不難從其線條與輪廓中感受到與馬頭墻相似的流動感。這不僅僅是對徽派建筑的致敬,也是對傳統審美觀念的傳承和創新。
拓展鏈接
廣府民居中的耳墻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還有另一種形制的封火墻一耳墻。是古代一種大鍋,耳墻即因形似鐵鍋雙耳而得名。這類墻體從側面看又頗似“凸”字,弧線優美,是廣府民居鮮明的文化符號。
與徽州地區類似,明清時期的廣府地區同樣人口稠密,耳墻也是因防火需求而產生的。不同的是,由于廣府地區位于臺風多發的南方沿海地帶,除防火外,耳墻還承擔著防風的重要功能。其因此被設計出高大的山墻與流線型的輪廓,起到阻擋強風與減小風阻、降低風力荷載的作用。此外,耳墻也能讓風從門窗通入室內,達到了很好的通風效果,能夠有效散熱除濕,應對當地濕熱的氣候。
在文化上,耳墻與馬頭墻也有著相似的內涵。民間流傳著一個典故:明朝中期的內閣首輔梁儲致仕歸鄉時,獲皇帝特許在故里建造具有官式建筑特點的房屋,以慰其思君之情,于是他便建造了形似文官官帽的耳墻。故事本身或許只是一種民間演繹,但的確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事實。耳墻起初只有官宦人家有權建造,后來又因其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只有富貴之家方有資財承擔,于是成為家境殷實的代名詞。在耳墻逐漸平民化后,其官帽的形象又具有了激勵后輩讀書入仕、光耀門楣的寓意。
耳墻(圖源:羅意云《嶺南傳統民居封火墻特色的研究》,碩士論文)
馬頭墻與耳墻遙相呼應,共同詮釋了中國古建筑以形御災、以形載意的深邃智慧。
適用話題
對傳統的創新運用、古人的防災智慧、以形載意的建筑哲學
片段寫作
馬頭墻錯落層疊,讓原本靜態的墻體顯現出一種動態的美感。遠眺徽州古村落,高低起伏的馬頭墻給人一種“萬馬奔騰”的視覺效果,文馬頭與武馬頭的不同形態,又在統一中體現了不同的層次。漫步徽州古村,我們仍能在參差的馬頭墻中想象往昔歲月:文馬頭的青瓦或許凝望過某個書生夜間苦讀的燈影,武馬頭的鵲尾或許曾被商隊出發前祭拜的香火拂過。凝固于山墻之上的文武之道,至今仍默默講述著古人的精神史詩。
(編輯:鄭習坤)